- 現代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與圍術期管理
- 裴福興 翁習生
- 1313字
- 2020-02-28 20:34:21
第三節 麻醉方式的選擇
術中麻醉管理的關鍵在于維持病人的生命體征平穩,消除病人對傷害性刺激的逃避反射,拮抗應激反應,并為手術醫師提供良好的手術條件。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后者包括椎管內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及硬膜外蛛網膜下腔聯合麻醉)、神經阻滯麻醉以及局部浸潤麻醉等。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經靜脈或吸入給藥,需綜合合理應用鎮痛藥物、鎮靜藥物和肌肉松弛藥物,以達到術中鎮痛充分、血流動力學穩定、防止術中知曉以及完善肌松的目標。全身麻醉病人術中意識消失,可耐受如俯臥位、側臥位等體位而增加舒適度。靜脈麻醉藥物丙泊酚和吸入麻醉藥物七氟醚、地氟醚均具有起效迅速、停藥后體內清除快,蘇醒具有可預測性,是髖膝置換術ERAS較理想的藥物。短效阿片類藥物瑞芬太尼消除半衰期短且無殘留作用,與上述藥物配合應用于術中,可提高病人蘇醒質量而促進康復。
在氣道管理方面,有研究證實喉罩較氣管插管可明顯減少蘇醒期喉痙攣、咳嗽、聲嘶等不良反應,且放置喉罩較氣管插管血流動力學較穩定,因此喉罩可能比氣管插管更加適合THA/TKA病人。但需注意,喉罩在術中可能移位,因此需嚴密觀察潮氣量和氣道壓,以早期發現喉罩移位的情況。
二、局部麻醉
用于THA/TKA的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內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和局部浸潤麻醉等。
椎管內麻醉鎮痛效果確切,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全身麻醉小,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可單獨應用于心肺功能差的病人。但對于髖膝置換術病人,若老年病人脊柱退行性變如棘上棘間韌帶鈣化或腰椎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等病變累及椎體、強直性脊柱炎至脊柱無法彎曲等,導致穿刺困難或穿刺失敗,無法應用椎管內麻醉。此外,若不輔以鎮靜藥物,病人在清醒狀態常難以避免對手術室環境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難以耐受體位,并且易于將觸覺誤以為是痛覺。
用于THA/TKA的神經阻滯麻醉主要是阻滯腰叢、骶叢或其發出的各支神經如股神經、隱神經、坐骨神經等,通常在超聲引導或神經刺激器指導下進行。神經阻滯可單獨應用,例如全膝關節置換可行腰叢加坐骨神經阻滯,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全身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小,也很少發生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神經阻滯麻醉同樣有其局限性,可能發生局麻藥中毒、阻滯不完善等不良反應。因此髖膝關節置換術很少單獨應用神經阻滯完成,聯合應用全身麻醉加神經阻滯,有研究報道可改善術后鎮痛效果,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及其相關不良反應,縮短住院時間,促進快速康復。
局部浸潤麻醉主要指切口周圍逐層浸潤局麻藥,如0.5%利多卡因、0.2%羅哌卡因、布比卡因脂質體等,可明顯緩解切口疼痛,減少術后阿片類藥物用量,而達到加速康復的效果。
在麻醉方式選擇中,需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權衡風險和收益,進行個體化的麻醉方案。例如全身麻醉藥物如丙泊酚具有擴張血管、抑制心肌收縮力等不良反應,在麻醉誘導時應緩慢給藥以免血流動力學變化過大;阿片類藥物雖然鎮痛作用強,但對老年病人,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也很明顯,因此需盡量減少長效阿片類藥物的用量;椎管內麻醉對心肺功能影響小,但會影響下肢肌力,同時需要安置尿管,均可延遲病人術后康復。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力爭做到對病人生活質量干擾最小的麻醉方案。
(廖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