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交叉配血
- 車嘉琳 何子毅 田兆嵩
- 2054字
- 2020-02-28 20:10:29
五、電子交叉配血
是正由于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存在很多缺點,如:實驗項目多,重復操作多,實驗時間長,書面記錄多,交接環節多,勞動強度大,易受假性結果影響,易發生人為差錯,常延誤輸血治療而產生醫療糾紛等,正因有這些缺點,人們試圖擺脫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的束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電子交叉配血也就應運而生。
1983年,瑞典一家醫院最早使用電子交叉配血,由計算機信息系統自動完成獻血者與受血者之間的紅細胞血型和相關血型抗體的信息核對和血液發放。美國密歇根大學醫療中心于1992年開始使用電子交叉配血技術,1994年該醫療中心首次在文獻中報道,并認為電子交叉配血可以取代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方法,“電子交叉配血”一詞由此誕生,并開始被世人所知。那么什么是電子交叉配血呢?
(一)概念
在文獻中常見的計算機交叉配血、電子發血、電子配血等實際上都指電子交叉配血,英文文獻對電子交叉配血的定義描述為:電子交叉配血是一套經過確認的軟件系統,用來確定獻血者血液和受血者之間是否配合,這種配合性是需要通過計算機軟件邏輯程序來決定[Electronic or computer crossmatch(sometimes refers to as EXM,e-crossmatch or termed electronic issue)is an electronic method used to confirm that a blood unit is suitable for transfusion to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y using validated software logic to determine compatibility]。很顯然計算機邏輯是對獻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信息的比對,這些信息包含正確的識別受血者和獻血者血液血型信息等。由此可見,電子交叉配血是輸血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而共同組成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并省略掉常規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技術操作,由計算機來完成受血者信息的確認及需輸注血液的選擇這一過程,這與既往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方法的區別是輸血流程發生了改變,其結果影響到了整個輸血的流程。通俗地講,電子交叉配血是指在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的基礎上,直接由計算機系統為患者選擇ABO和RhD血型配合的血液,而不再對獻血者和受血者血標本做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
(二)特征
電子交叉配血不同于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其特征表現為:首先是對受血者和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的要求明顯提高,要求受血者血型在發血之前必須得到絕對正確的確認,對獻血者的血型結果也是要求絕對正確,這種正確不僅是停留在檢測技術的層面上,而是在形成“信息化”的基礎上,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血型是否配合完全是由“系統設定邏輯”來決定,因此任何檢測技術上、結果錄入上、系統程序上的差錯都將導致嚴重后果。其次,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陰性的要求是電子交叉配血是否可以進行的基本條件,無論是美國血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還是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的指南中都明確規定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必須陰性,雖然沒有規定獻血者是否同樣要求抗體篩選陰性,但是在眾多歐美國家的“輸血指南”中都指出要求對獻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如果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檢測結果陽性,沒有一家血液中心愿意將這樣的血液提供給臨床。第三,必須具備電子交叉配血軟件系統運作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電子交叉配血軟件類型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局限于血庫的“電子發血”系統;另一類是遠程發血系統,又稱虛擬血庫;這兩類軟件系統可以是一個系統,也可以是不同的系統,但是它們是聯網的。這類軟件系統的開發需要完全符合臨床輸血的流程,還需要保證輸血的安全性,目前并沒有完全相同的軟件系統應用到各個國家或地區。目前世界各地開發的軟件系統都是根據各地臨床輸血的特點和流程來設置的。所有的軟件系統在使用之前都要進行軟件的確認,這種確認要求完成安裝確認、原位確認和在線確認,還要完成試運行后,再進行評估,當完全達到安全要求后才能在臨床付諸實施。
(三)臨床應用
AABB第14版的指南中規定,采用抗球蛋白法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結果如為陰性,常規的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試驗就沒有必要再做。1989年BCSH也將電子交叉配血寫入指南。這兩個指南對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成為了各個國家或地區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依據,從而使電子交叉配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美國佛羅里達州血庫報道他們應用電子交叉配血每年完成10萬例次,美國羅伯特約翰遜大學醫院輸血服務科電子交叉配血替代了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1997~1998年,瑞典、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廣泛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瑞典現在有52家醫院在用電子交叉配血。有些發達國家開始區域性施行電子交叉配血,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經開展或計劃開展。
2007年,英國血液中心的Edmond等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輸血前交叉配血試驗的研究中發現:對于有自身抗體的患者或者有類似高效價、低親和力、無臨床特異性抗體的患者,選擇RhD,E,C,e,c、K(英國對獻血者全部檢測這些抗原)相同的血液,采用即刻離心法配血相合后可以輸注,無需再用間接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進行此項研究說明對有自身抗體的患者也可以采用電子交叉配血,而且證明了它是安全和有效的。同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病理實驗室輸血醫學部的Richa的研究論文中顯示:如果將血清中的溫自身抗體吸收后未檢測到紅細胞同種抗體的存在,采用電子交叉配血是安全的。這些報道對AABB及BCSH有關電子交叉配血的適用范圍提出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