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兒童醫院診療常規:兒科臨床操作手冊(第2版)
- 北京兒童醫院
- 3167字
- 2020-07-15 14:39:56
十六、吸痰技術
(一)經口、鼻腔吸痰技術
【目的】
1.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2.改善通氣功能,促進肺功能的恢復。
3.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
2.評估
(1)患兒年齡、病情、配合程度。
(2)查看胸片,聽診雙肺呼吸音及痰鳴音情況。
(3)檢查患兒口腔、鼻腔部位有無紅腫、硬結及潰瘍。
3.用物準備 中心負壓吸引裝置、手電筒、聽診器、根據患兒年齡準備不同型號的吸痰管、10ml無菌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2支、一次性薄膜手套、小毛巾。
4.環境準備 病室安靜整潔,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
5.核對醫囑。
6.辨識患兒,向患兒及家屬解釋經口鼻吸痰的目的及過程,以取得其配合。
【操作步驟】
1.攜用物至患兒床前,核對患兒,正確連接負壓吸引裝置,檢查吸痰器性能。
2.根據患兒年齡、痰液黏稠度調節負壓,小兒為0.033~0.040Mp(250~ 300mmHg)(圖16-1)。

圖16-1 調節負壓
3.將無菌生理鹽水打開。
4.撕開一次性吸痰管,暴露末端,右手戴手套(圖16-2)。
5.右手持吸痰管與左手持吸引管連接,并用左手拇指控制吸痰管末端,用生理鹽水浸濕吸痰管試吸,以觀察導管是否通暢(圖16-3)。
6.將患兒的頭轉向操作者一側,左手將導管末端折疊(連接玻璃接頭處),右手將吸痰管插入患兒口腔,然后放松導管末端,將口腔分泌物吸干凈,再深插至咽喉吸引。插至咽喉時,可引起咳嗽,有助于肺部分泌物咳出,如咳嗽劇烈,應停止吸痰,休息片刻(圖16-4)。
7.退出導管后,用生理鹽水抽吸沖洗管內痰液(圖16-5)。
8.吸凈口腔分泌物后,再分別吸兩側鼻腔分泌物(方法同前)。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圖16-6)。
9.吸痰完畢,將手套反折,包住吸痰管,與吸引器分離,手套及吸痰管按一次性物品處理。

圖16-2 撕開吸痰管包裝

圖16-3 左手拇指控制吸痰管末端

圖16-4 吸口腔分泌物

圖16-5 抽吸生理鹽水沖洗痰液

圖16-6 吸鼻腔分泌物
10.清理患兒面部。
11.協助患兒取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聽診雙肺呼吸音。
12.整理用物,洗手,簽字,記錄口、鼻腔吸痰時間。
【評價】
1.保持呼吸道通暢,聽診雙肺呼吸音清。
2.操作柔和、無菌。未發生呼吸道黏膜損傷。
【健康教育】
1.向患兒及家長介紹口、鼻腔吸痰的目的、操作方法;
2.告知患兒及家長口、鼻腔吸痰注意事項及吸痰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注意事項】
1.插管時如遇阻力,不可強行插入,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
2.吸引的方法正確,應先插管后吸引、從深部左右旋轉、上提吸引。
3.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每完成1次吸痰全過程更換1根。
4.口、鼻腔吸痰時間(每次<15秒),注意觀察患兒的吸痰效果、詳細記錄分泌物的性質、顏色、黏稠度、量等。
5.口、鼻腔吸痰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情況,若發生面色發紺、呼吸費力等情況,應停止吸痰。
(二)氣管插管內吸痰技術
【目的】
協助機械通氣的患兒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
【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
2.評估
(1)患兒年齡、病情、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
(2)查看胸片,血氣值,聽診雙肺呼吸音;
(3)呼吸機參數設定值;
(4)患兒意識狀態及配合程度。
3.用物準備 中心負壓吸引裝置或電動吸引器、聽診器、根據患兒年齡準備不同型號的吸痰管、10ml 0.9%氯化鈉注射液2支、無菌手套。
4.環境準備 病室安全、安靜、清潔;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
5.核對醫囑。
6.辨識患兒,向患兒解釋技術執行的目的及過程,指導患兒配合。
【操作步驟】
1.攜帶用物至床旁,核對患兒。
2.吸痰前給予高濃度吸氧1分鐘(提高基礎氧濃度10%~20%)(圖16-7)。

圖16-7 將氧濃度提高至100%
3.檢查吸引裝置,根據患兒情況、痰液黏稠度調節負壓。
4.打開無菌生理鹽水。
5.撕開一次性吸痰管,暴露末端,右手戴無菌手套。
6.右手持吸痰管與左手持吸引管連接,并用左手拇指控制吸痰管閥門,用生理鹽水浸濕吸痰管試吸。
7.助手松解呼吸機與氣管插管,合理放置。
8.將吸痰管正壓進入氣管插管,邊旋轉邊吸引邊退出,動作要輕柔。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吸痰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痰液情況。導管退出后,用生理鹽水抽吸沖洗管內痰液(圖16-8)。

圖16-8 氣管內吸痰
9.吸痰后,給予高濃度吸氧。連接呼吸機與氣管插管,待血氧飽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再將吸入氧濃度調至原水平(圖16-9)。

圖16-9 吸痰后給予高濃度吸氧
10.吸引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圖16-10,圖16-11)。
11.吸痰完畢,將手套反折,包住吸痰管,與吸引器分離,手套及吸痰管按一次性物品處理。
12.清理患兒面部,協助患兒取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聽診雙肺呼吸音。
13.整理用物,洗手,簽字,記錄吸痰時間。
【評價】
1.患兒體征及痰液清理情況良好。
2.未發生呼吸道黏膜損傷。

圖16-10 吸引口腔分泌物

圖16-11 吸引鼻腔分泌物
【健康教育】
1.向患兒介紹氣管插管內吸痰的目的、操作方法。
2.告知患兒氣管插管內吸痰注意事項及吸痰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吸引時先清除氣管插管內分泌物,再吸引口腔及鼻腔分泌物。
2.小兒吸引器壓力為0.033~0.040Mp(250~300mmHg)。
3.吸痰時間每次<15秒,注意觀察患兒的吸痰效果,詳細記錄分泌物的性質、顏色、黏稠度、量等。
4.吸痰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情況,若發生面色發紺、呼吸費力等情況則應先暫停吸痰,用簡易呼吸囊加壓給氧。
(三)氣管切開套管內吸痰技術
【目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
【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
2.評估 患兒年齡、病情、呼吸狀態及痰液情況。
3.用物準備 負壓吸引器、治療盤、10ml 0.9%氯化鈉注射液2支、根據患兒年齡準備不同型號的吸痰管2根、無菌鑷子和紗布,必要時備霧化吸入裝置(圖16-12)。
4.環境準備 安全、安靜、清潔。必要時屏風遮擋,請無關人員回避等。
5.核對醫囑。
6.辨識患兒,向患兒及家屬解釋吸痰的目的及過程,取得配合。

圖16-12 氣管切開吸痰用物
【操作步驟】
1.攜用物至患兒床旁,核對患兒。
2.檢查吸引裝置,根據患兒情況、痰液黏稠度調節負壓(圖16-13)。

圖16-13 調節負壓
3.協助患兒取平臥位,撕開一次性吸痰管,暴露末端,右手戴無菌手套。
4.右手持吸痰管與左手持吸引管連接,并用左手拇指控制吸痰管閥門,用生理鹽水浸濕吸痰管試吸。
5.使用呼吸機的患兒,助手松解呼吸機與氣切套管,合理放置。
6.將吸痰管正壓進入氣管套管內,到達一定深度時打開吸引器,邊旋轉邊吸引邊退出,吸痰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痰液情況。導管退出后,用生理鹽水抽吸沖洗管內痰液(圖16-14)。

圖16-14 氣管套管內吸痰
7.吸痰后,給予高濃度吸氧,連接呼吸機與氣管插管,待血氧飽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再將吸入氧濃度或流量調至原來水平。
8.吸痰過程中及吸痰結束,隨時用小毛巾擦凈面部及頸部分泌物。注意觀察氣管黏膜有無損傷。
9.吸痰完畢,將手套反折,包住吸痰管,與吸引器分離,手套及吸痰管按一次性物品處理(圖16-15)。

圖16-15 包裹吸痰管
10.更換氣切口敷料 患兒頭偏向一側,取出紗布,用75%酒精棉球清潔切管周圍皮膚,之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清潔氣管套管口及周圍皮膚,換上無菌紗布,檢查氣管套管松緊是否合適,一般系帶與頸部之間以能進1只手指為宜(圖16-16,圖16-17)。

圖16-16 清潔氣管套管口

圖16-17 檢查氣管套管松緊
11.安置好患兒,整理床單位及用物。
12.洗手,記錄患兒痰液的性質、量,記錄氣管套管的固定情況,簽字。
【評價】
1.呼吸道通暢,無痰鳴音。
2.患兒無不適感覺。
3.氣管套管固定好。
【健康教育】
1.告知患兒家長,為患兒吸痰時應嚴格控制時間,密切觀察患兒呼吸及面色情況,發現面色不好應立即將吸痰管撤出,待面色稍緩解后再吸痰。
2.告知患兒家長,為保持氣道濕潤及通暢,患兒應戴人工鼻,每周至少更換一次。
【注意事項】
1.使用電動吸引器前須檢查吸氣管和排氣管,不能接錯,檢查電源電壓和吸引器的電壓是否相符,檢查管道連接是否緊密。
2.反復抽吸易造成感染,應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用物每日更換1次,每完成一次吸痰全過程更換吸痰管1根。
3.霧化后痰液仍黏稠者,用0.9%氯化鈉注射液滴入氣管套管內,拍背,以利于痰液吸出。
4.家庭使用的吸引器應定期清潔,每日清潔消毒管道和貯液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