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結腸血管系統及變異

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結腸癌供血的“中央血管”的結扎(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CVL),清掃血管根部淋巴結。
與結腸癌完整系膜切除術相關的血管包括腸系膜上動脈發出的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中結腸動脈,腸系膜下動脈發出的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以及與動脈伴行的回流靜脈。
1.腸系膜上動脈及其結腸分支
 腸系膜上動脈在約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椎體水平自腹主動脈發出,自胰腺頸部后方和胰腺鉤突部前內側走行,在十二指腸水平部前方跨過十二指腸,向下延伸至腸系膜內。腸系膜上動脈向左側發出12~20支小腸支,右側發出結腸支,自上而下分別是中結腸動脈(middle colic artery,MCA)、右結腸動脈(right colic artery,RCA)和回結腸動脈(ileocolic artery,ICA),供應末段回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的血供(圖4-16)。
圖4-16 腸系膜上動脈血管造影
①結腸動脈;②右結腸動脈;③中結腸動脈及其左右分支
回結腸動脈是腸系膜上動脈分支中最恒定的一支,罕有變異。右結腸動脈可發自腸系膜上動脈主干,也可發自回結腸動脈或中結腸動脈,因此有文獻將起自回結腸動脈的供應升結腸的動脈分支稱為副右結腸動脈(accessory right colic artery)。根據不同文獻報道,右結腸動脈有2%~18%的缺失率。中結腸動脈貼近胰腺下緣發自腸系膜上動脈干,分為右支和左支。其中中結腸動脈右支為右側橫結腸和結腸肝曲供血,與右結腸動脈的上升支相吻合。中結腸動脈左支為左側橫結腸供血,33%作為結腸脾曲的主要供血動脈。中結腸動脈有4% ~20%的缺失率。根據《中國人解剖學數值》的記載,腸系膜上動脈結腸分支數目的變異情況總結如下(%±標準誤):①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回結腸動脈各一支:39.46%±2.14%;②中結腸動脈、回結腸動脈各一支、右結腸動脈缺如:20.69%±1.77%;③中結腸動脈2支、右結腸動脈和回結腸動脈各1支:14.17%±1.52%;④中結腸動脈2支、回結腸動脈1支、右結腸動脈缺如:12.07%±1.43%;⑤其他類型:18.61%±1.50%。
2.腸系膜上靜脈及其結腸回流屬支
 腸系膜上靜脈由與動脈伴行的同名靜脈匯合而成,并與脾靜脈在胰腺頸部后方匯合成為門靜脈入肝。與結腸癌完整系膜切除術相關的結腸回流屬支包括回結腸靜脈(ileocolic vein,ICV)、右結腸靜脈(right colic vein,RCV)和中結腸靜脈(middle colic vein,MCV)。此外,有報道將引流肝曲結腸的回流靜脈稱為右上結腸靜脈(superior RCV)或副右結腸靜脈(accessory RCV),也有將其稱為或副中結腸靜脈(accessory MCV)。腸系膜上靜脈結腸回流屬支解剖變異情況極多(表4-3),而腸系膜上靜脈主干又是右半結腸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特別是腹腔鏡中間入路右半結腸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最為重要解剖標志。因此,對于腸系膜上靜脈及其結腸回流屬支解剖變異的理解,是規范、安全的完成右半結腸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基礎。
表4-3 腸系膜上靜脈結腸回流屬支變異情況(n=81)
注:引自 Ogino T,Takemasa I,HoritsugiG,etal.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venousanatomy in laparoscopic comp letemesocolic excision for right colon cancer.Ann Surg Oncol,2014,21(Suppl3):S429-S435.
文獻報道,約80%的腸系膜上靜脈位于腸系膜上動脈的右側,15%的腸系膜上動脈部分覆蓋在腸系膜上靜脈前方,還有約5%的腸系膜上靜脈位于腸系膜上動脈前方。根據一篇81例的CT研究報道,回結腸靜脈、右結腸靜脈、副右結腸靜脈以及中結腸靜脈正常解剖及變異文獻報道總結如下:
(1)回結腸靜脈98%(79/81)匯入腸系膜上靜脈,2%(2/81)匯入胃結腸干(圖4-17)。
圖4-17 CT顯示回結腸靜脈
A.回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B.回結腸靜脈匯入胃結腸干SMV:腸系膜上靜脈;GCT:胃結腸干;ICV:回結腸靜脈
(2)右結腸靜脈匯入胃結腸干68例(84%),匯入腸系膜下靜脈8例(10%),缺如5例(5%),5例有2條右結腸靜脈(圖4-18)。
圖4-18 CT顯示右結腸靜脈
A.回結腸靜脈匯入胃結腸干;B.右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C.右結腸靜脈缺如SMV:腸系膜上靜脈;GCT:胃結腸干;RCV:右結腸靜脈
(3)副右結腸靜脈沒有嚴格定義,通常指起自肝曲結腸邊緣靜脈的回流靜脈。出現率約為21%(17/81,圖 4-19)。
圖4-19 CT顯示副右結腸靜脈
A.副右結腸靜脈缺如(Absent);B.副右結腸靜脈匯入胃結腸干GCT:胃結腸干;SRCV:副右結腸靜脈
(4)中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的55例(68%),匯入胃結腸干的16例(20%),匯入空腸靜脈的5例(6%),匯入腸系膜下靜脈的4例(5%),匯入脾靜脈的1例(1%)。37例有2支中結腸靜脈。4例有三支中結腸靜脈(圖4-20)。
圖4-20 CT顯示中結腸靜脈
A.中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B.中結腸靜脈匯入胃結腸干;C.中結腸靜脈匯入空腸靜脈;D.中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下靜脈;E.中結腸靜脈匯入脾靜脈SMV:腸系膜上靜脈;MVC:結腸中靜脈;GCT:胃結腸干;Jejunal Vein:回腸靜脈;IMV:腸系膜下靜脈;Splenic Vein:脾靜脈
雖然回結腸動脈和回結腸靜脈極少變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回結腸靜脈與回結腸動脈存在多種解剖關系。一篇包括54例右半結腸切除的報道顯示,回結腸動靜脈100%存在,回結腸動脈位于回結腸靜脈正前者7例(13.0%)、前上者23例(42.6%)、前下者5例(9.3%)、正后者4例(7.4%)、后上者11例(20.4%)、后下者4例(7.4%)。因此,右半結腸全系膜切除術中處理回結腸血管根部時要注意辨認回結腸動靜脈的解剖關系,避免誤損傷導致出血。
胃結腸干(gastrocolic venous trunk,GCT)又稱為Henle干,是腸系膜上靜脈右側的重要屬支,也是右半結腸全系膜切除術中一個重要的解剖標志。典型的胃結腸干由胃網膜右靜脈和右結腸靜脈合成,由右側匯入腸系膜上靜脈干(圖4-21)。這種典型的胃結腸干出現的概率僅為56%。雖然關于胃結腸干解剖結構的研究報道很多,但是由于檢測樣本例數有限,檢查手段不一,因此結論各異(表4-4)。除了上述的典型構成以外,胃結腸干無論在匯合屬支的數目上還是注入腸系膜上靜脈的位置上都存在多種變異。胃結腸干可以由右結腸靜脈、胃網膜右靜脈、胰十二指腸下靜脈以及結腸中靜脈中的1支單獨構成或由其中的2~4支匯合而成,有時左結腸靜脈也可匯入胃結腸干。而胃結腸干匯合的部位絕大多數位于胰頭前面(約占89%),其余可位于胰頭下緣或胰頸下緣。胃結腸干匯入腸系膜上靜脈的位置除了上述的右側壁以外,其余大部分匯入腸系膜上靜脈的右前壁,有約5%的概率胃結腸干可能匯入腸系膜上靜脈的前壁和左前壁。因此,術中暴露胃結腸干及其根部時需仔細解剖辨認血管關系。
圖4-21 腹腔鏡手術中顯示胃結腸干
3.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
 腸系膜下動脈從第2腰椎至第3腰椎椎體水平,主動脈分叉上方3~4cm處的左前壁發出,然后向下延伸從左側進入盆腔。腸系膜下動脈的分支包括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和直腸上動脈或稱痔上動脈(圖4-22)。
表4-4 胃結腸干解剖變異相關報道
注:GCT:胃結腸干;RCV:右結腸靜脈;SRCV:右上結腸靜脈;MVC:結腸中靜脈;ICV:回結腸靜脈
引自 Ogino T,Takemasa I,HoritsugiG,etal.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venous anatomy in laparoscopic completemesocolic excision for right colon cancer.Ann Surg Oncol,2014,21(Suppl3):S429-S435.
圖4-22 腸系膜下動脈血管造影
①腸系膜下動脈;②左結腸動脈;③乙狀結腸動脈;④直腸上動脈;⑤邊緣動脈弓
左結腸動脈作為腸系膜下動脈的最高分支繼續分為上升支和下降支,為大部分降結腸供血。約97%的左結腸動脈是1支,2支左結腸動脈所占比例不到3%,罕有左結腸動脈缺如的情況。約50%的左結腸動脈單獨發自腸系膜下動脈主干,另外50%為左結腸動脈與乙狀結腸動脈共干發出。乙狀結腸動脈可為2~6條,約53%為2支。直腸上動脈是腸系膜下動脈的延續,移行處在左側髂血管,其在腸系膜內下行至第3骶椎水平后進入直腸后部。直腸上動脈80%的情況下分為左右兩個分支,多分支發生率為17%。這些分支為直腸下段和肛管供血。
4.腸系膜下靜脈及其屬支
 腸系膜下靜脈主要由左結腸靜脈和乙狀結腸靜脈匯合而成,匯入脾靜脈或腸系膜上靜脈。通常情況下左結腸靜脈1~2支,乙狀結腸靜脈2~3支。
5.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之間的交通支及其臨床意義
(1)Drummond動脈弓:
各結腸供血動脈在腸壁附近相互吻合,形成了與結腸壁平行走向的連續性的動脈弓,由回盲部分布至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并從血管弓上發出小的終末血管分布到腸壁。1913年,Drummond在首先闡述了該動脈的外科學意義,于是被命名為Drummond動脈弓(見圖4-22),其也被稱為邊緣動脈弓。Drummond動脈弓構成了各個結腸供血動脈之間的交通,當某一結腸動脈的主干發生阻塞時,其供血區域內的結腸可以通過該血管弓由其他動脈主干得到血液供給,不至于發生缺血,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Drummond動脈弓由于先天發育的原因,可能不完整,存在中斷現象并使相對應結腸腸段可能處于血供不佳的狀態,結腸手術時要重視這些部位。常見的Drummond動脈弓發育不良部位位于結腸脾曲,該處也是胚胎發育時中腸和后腸的血管分界點,被稱為Griffiths’point(圖4-22)。據報道Griffiths’point處Drummond動脈弓缺失率高達50%,因此結腸脾曲是最易受缺血影響的部位。另一個Drummond動脈弓中斷點是被稱為Sudeck’s critical point(圖4-22),位于乙狀結腸最低點和直腸上動脈之間。但是也有研究顯示此處有足夠的動脈吻合支。
(2)Riolan弓:
Riolan弓定義非常模糊,可以籠統地指腸系膜上、下動脈之間的交通動脈。但目前普遍認為Riolan弓是(圖4-23)腸系膜上、下動脈間的短吻合袢,溝通中結腸動脈左支和左結腸動脈升支。在國外的文獻報道中對這一動脈弓有十余種命名:central anastomotic artery of colon、mesomesenteric artery、middle-left colic collateral、intermesenteric artery or arcade、meandering mesenteric artery、anastomosis(magna)of Riolan、meandering artery of Riolan、great colic artery of Riolan、arch of Treves、artery of Moskovitch、artery of Gonzalez、anastomosis maxima of Haller、arcusmagnusmesentericus。Riolan弓出現的概率報道不一,最高者可達40%,但《中國人解剖學數值》記載其出現率僅為6.19%。這說明Riolan弓通常情況可能下處于無血流或僅有微量血流通過的狀態,而且Riolan弓的出現提示腸系膜上動脈或腸系膜下動脈存在嚴重狹窄。
圖4-23 腸系膜下動脈血管造影顯示Riolan弓
(3)高位結扎腸系膜下動脈:
在行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時,腸系膜下動脈存在兩種處理方法:①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切斷,即高位結扎。②保留左結腸動脈,在腸系膜下動脈發出左結腸動脈之后的部位切斷,即低位結扎。高位結扎操作相對簡便,但高位結扎腸系膜下動脈后是否會引起結腸脾曲及降結腸缺血,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高位結扎腸系膜下動脈能夠安全實施的解剖學基礎就是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之間存在著交通支,切斷腸系膜下動脈后能夠通過交通支由腸系膜上動脈代償結腸脾曲及降結腸的血供。但是由于Griffiths’point的存在以及Riolan弓的低出現率,高位結扎腸系膜下動脈后結腸確實存在著缺血壞死的潛在風險。有兩篇高位結扎腸系膜下動脈的研究顯示,結扎后結腸缺血發生率分別為0.83%和2.0%,這一問題值得臨床醫師高度重視。

(李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公安县| 共和县| 濮阳县| 威远县| 堆龙德庆县| 麻江县| 莎车县| 宣化县| 通榆县| 秦安县| 黔西| 长葛市| 天水市| 大英县| 黎川县| 报价| 桦南县| 茌平县| 禄丰县| 邯郸县| 安乡县| 邵阳县| 丰都县| 平安县| 嘉义县| 康定县| 涞水县| 华阴市| 乌鲁木齐县| 大田县| 东乌珠穆沁旗| 获嘉县| 宁河县| 台南市| 巩义市| 浦江县| 兰溪市| 溆浦县| 桦川县|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