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外科解剖學基礎

第一節 概 述

一、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解剖學內容
結腸并非單純的腸管,而是由腸管和系膜組成的完整器官。結腸借助系膜周圍的粘連(胚胎時期的系膜融合)固定于腹后壁和鄰近器官,借助系膜根部的血管—神經—淋巴蒂與腹后壁的大血管、神經叢、淋巴管相連接。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completemesocolic excision,CME)的解剖學內容包括:①切除結腸器官:不僅切除腸管,還要完整、無損傷地切除結腸系膜——腹膜/結腸固有筋膜所包繞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其周圍脂肪組織;②結扎中央血管(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CVL),以切除相應淋巴結。這些操作的順利實施有賴于對結腸及其系膜解剖的理解。
(一)系膜的本質
系膜(mesentery)的拉丁文詞源自“mesos”,本意是居中,引申為懸吊。在Terminologia Anatomica中,前綴“meso-”表示懸吊某個器官的兩層腹膜,后綴表示器官,比如meso-colon(結腸系膜)、meso-appendix(闌尾系膜)、meso-varium(卵巢系膜)。因此,“系膜”包含“系”和“膜”兩層意思:①懸系:將臟器懸吊于腹壁或其他結構上。②成膜:壁腹膜于特定部位折疊,套入臟器,移行為臟腹膜;血管、神經、淋巴管經過未被腹膜套入的“裸區”進出器官;多余的臟腹膜自身折疊,包繞血管、神經等,形成系膜,從而實現如下功能:固定器官,提供路徑(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貯存脂肪。據此,系膜可定義為:將器官懸吊于腹壁或腹膜形成物上,包含器官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以及脂肪組織的雙層腹膜襞。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系膜的本質是血管、神經、淋巴管出入器官的通道。
(二)結腸及其系膜的范圍
結腸和直腸合稱大腸。結腸是指自回盲瓣至直乙交界部的腸管,以回盲瓣上緣、肝結腸韌帶右緣、膈結腸韌帶下緣、髂結腸韌帶上緣、第三骶椎上緣為界線,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包括結腸肝曲和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等5個部分。直腸是指自直乙交界部(約第三骶椎上緣)至齒狀線的腸管(圖4-1)。
圖4-1 結腸的分段
升結腸系膜以腸系膜上血管為界與小腸系膜相連,以胃結腸干為界續于橫結腸系膜。橫結腸系膜以胰體下緣為界移行為降結腸系膜。降結腸系膜以左結腸-乙狀結腸動脈分叉為界移行為乙狀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于第三骶椎上緣移行為直腸系膜。
(三)結腸系膜的固定方式
1.胃腸及其系膜的生長和旋轉
 胃腸及其系膜在腹腔的分布和固定,是胚胎時期腸轉位和系膜融合的結果。胚胎早期的原始消化管位于腹腔正中,借背側系膜連于腹后壁和膈。此外,前腸還借助腹側系膜連于臍以上腹前壁和膈。原始消化管以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為血供來源和標志,分為前腸、中腸和后腸。在腹部消化管中,食管腹段、胃和十二指腸(膽總管開口水平以上部分)由前腸發生;十二指腸遠段、空腸、回腸、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的右側2/3段由中腸發生;結腸其余部分和直腸肛管齒線以上的部分由后腸發生(表4-1)。
根據結腸的胚胎學來源,可將結腸大致分為右側結腸和左側結腸。右側結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右側2/3——是中腸的衍生物,由腸系膜上動脈供血。左側結腸——橫結腸左側1/3(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是后腸的衍生物,由腸系膜下動脈供血。
前腸的旋轉和中腸的轉位是人體消化管最終布局的原因,這兩個過程是相互聯系的。前腸的旋轉使胰、十二指腸先固定于腹后壁。中腸最初借背側系膜連于腹后壁正中線,由于腸管生長快于系膜,中腸逐漸以U形腸袢突入臍環,形成暫時性的生理性中腸疝,進而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逆時針旋轉270°(前面觀),由矢狀位變為水平位;其后隨著腹腔容積的增加,中腸袢快速返回腹腔,并在冠狀面上逆時針旋轉180°,到達成體所處的位置。中腸轉位的結果是:①小腸和結腸位置交換——小腸由上方轉到內側(中線側);結腸由下方轉向外側(右側)。②中腸血管與中腸起始部形成交叉——腸系膜上動脈從前方跨過十二指腸水平部。后腸的旋轉較少,僅隨中腸的旋轉被推向左側。
表4-1 原始消化管的分段、衍生物及其物流通道
2.結腸及其系膜的融合固定
 胃腸及其系膜完成旋轉后,粘連并固定于腹后壁或其他系膜(胃系膜、十二指腸系膜);兩者之間的原始腹膜發生融合,形成系膜與系膜之間,系膜與腹后壁之間潛在的臟壁層筋膜間隙(圖4-2)。中腸系膜和腹后壁發生粘連,形成尖下底上的倒三角形融合區(右腸系膜竇);其中線側界為腸系膜根部腹膜反折——自L 2椎體左緣的十二指腸上壁,斜向右下經十二指腸水平部、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右輸尿管和右腰大肌前面,至右髂窩形成腸系膜根部下緣;外側界為右結腸旁溝腹膜反折——自盲腸外側壁始,經升結腸外側向頭側延伸;于結腸肝曲外緣轉向左側,于十二指腸降部右緣續于橫結腸系膜根部。中腸末段的系膜,其后緣與胰十二指腸下份發生粘連,形成狹長的橫結腸系膜根部——自十二指腸降部右緣,經胰頭中份、胰頸下緣、向左延伸至胰體尾前下緣;其后上面與大網膜后層發生粘連,向前止于橫結腸網膜帶,形成部分游離的橫結腸系膜。后腸系膜自結腸脾曲開始轉向左下,與腹后壁發生粘連,形成D形的融合區(左腸系膜竇),其中線側界基本沿原始系膜根部走行——自十二指腸上壁開始,沿主動脈右緣,至骶岬入盆,形成降乙結腸系膜根部腹膜反折;其外側界為左結腸旁溝腹膜反折;在左腰大肌和左髂總動脈之間,后腸系膜未發生完全融合,形成乙狀結腸系膜的跳躍性外觀。
圖4-2 胃腸系膜的融合
結腸在固定的過程中,還與腹壁之間形成膈結腸韌帶、髂結腸韌帶這樣的纖維性粘連;或者與胃系膜之間形成肝結腸韌帶、脾結腸韌帶這樣的腹膜性粘連。這些都是固定結腸的生理結構。
3.結直腸系膜的分段和外觀
 結腸及其系膜與腹后壁、胰十二指腸、大網膜發生粘連和融合,系膜的形態因而改變;改變的程度與融合的程度成正相關,即系膜融合度越高,越缺乏典型的系膜外觀。
(1)盲腸系膜:
盲腸系膜的存在與否及其大小取決于右側結腸與腹后壁融合的程度。當盲腸較游離時,可出現短的系膜。
(2)升結腸系膜:
升結腸由于完全融合,不存在游離的系膜。升結腸系膜以腸系膜上血管為標志和小腸系膜相連,以胃結腸干為標志續于橫結腸系膜。
(3)橫結腸系膜:
橫結腸系膜因為融合于大網膜,中段保留了部分游離的外觀;但結腸肝曲和結腸脾曲的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橫結腸系膜以胰體下緣為標志續于降結腸系膜。
(4)降結腸系膜:
降結腸系膜,2/3缺乏游離的外觀,1/3可有游離的短蒂。降結腸系膜與乙狀結腸系膜的分界為左結腸-乙狀結腸動脈分叉。
(5)乙狀結腸系膜:
乙狀結腸系膜是后腸系膜和腹后壁之間跳躍性融合的產物,存在從融合到游離再到融合的轉變。在左腰大肌和左髂總動脈兩側是系膜較固定的部分;在兩者之間是系膜較游離的部分。系膜融合的邊界在立位時呈∧形,附著于左髂總動脈分叉處,形成所謂“乙狀結腸系膜根”。∧形的左側支向左跨過左腰大肌內緣,右側支跨左髂總動脈入盆,兩支之間為乙狀結腸間隱窩,乙狀結腸系膜于S 3椎體上緣移行為直腸系膜。
(6)直腸系膜:
直腸系膜是后腸系膜的末段,向尾側逐漸縮窄至盆膈水平。直腸系膜由于盆壁的限制而變為桶形,缺乏典型系膜的外觀。直腸系膜不僅是存在于直腸后外側,而且存在于直腸下段前面,兩者在直腸下段周圍形成環形的系膜。
二、結腸系膜游離的解剖學基礎
根據胚胎學(詳見第三章)和上述解剖學基礎,可以認為結腸系膜的游離過程是系膜融合過程的逆過程,這一理論同樣被手術實踐所證實。
1.間隙
 結腸系膜和腹后壁、胰十二指腸、胃系膜之間潛在的臟壁層筋膜間隙為結腸系膜的游離提供了天然的外科間隙,在這些外科間隙中,僅有的不可逾越的障礙是腸系膜上、腸系膜下血管這樣的系膜根部血管(圖4-3)。
圖4-3 升結腸系膜游離的外科間隙
2.平面
 腎前筋膜是結腸系膜融合的對象。結腸固有筋膜是維持系膜形態學完整的纖維性膜。兩者是結腸系膜游離不應突破的平面。
3.入路
 融合邊界——結腸系膜周圍的腹膜反折線,是進入臟壁層筋膜間隙的天然入路。這一特點在左半結腸切除和乙狀結腸切除過程中表現得更明顯;在右半結腸切除過程中,由于手術切除的僅僅是中腸的一部分,因而,作為小腸、結腸自然邊界的腸系膜上血管就成為進入系膜內間隙和系膜后臟壁層筋膜間隙的中線側入路(圖4-3)。
4.標志
 結腸系膜和腹后壁發生融合時形成各種纖維性粘連(各種韌帶)是辨認這些入路的起止標志。
三、結腸血管結扎的解剖學基礎
中央血管結扎(CVL)中涉及的結腸血管包括:腸系膜下動、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的右側屬支(回結腸靜脈、胃結腸干、中結腸靜脈)及其伴行動脈。解剖這些血管可遵循的解剖學原則包括正確的外科間隙、以血管網為線索進行追蹤和局部解剖學標志。
1.間隙
 系膜根部血管:腸系膜下動、靜脈是連接降乙結腸系膜和腹后壁大血管的唯一紐帶,是臟壁層筋膜間隙中僅有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在臟壁層筋膜間隙內解剖,血管在游離系膜的過程中自然出現。系膜內血管:腸系膜上靜脈的右側屬支及其伴行動脈是系膜內血管,必須在系膜內間隙解剖。
2.血管網線索
 血管網是由主要血管不斷分支形成的多級網絡,理論上講,任何血管都能沿著上、下級血管追蹤定位,沿著主要的線索血管追蹤其分、屬支(順藤摸瓜),是結腸血管定位的解剖學基礎和主要技巧。對于盲腸、升結腸、橫結腸的血管來說,其主要線索為腸系膜上靜脈,對于降結腸、乙狀結腸的血管來說,其主要線索為腸系膜下動脈。這些線索血管具有位置恒定、位置表淺和結構堅韌的特點,便于定位、顯露和解剖。
3.標志
 血管在走行過程中,自身或毗鄰結構的特殊外觀,可作為定位這些血管的標志。比如腸系膜下動脈起始部尾側的主動脈分叉、腸系膜下靜脈終末部前面的十二指腸上壁、胰尾、回結腸動脈附近的十二指腸水平部下緣、胃結腸干后面的胰切跡等。
對結腸系膜周圍臟壁層筋膜間隙、系膜內間隙,以及血管解剖的理解,是正確游離系膜、解剖血管和保護自主神經的解剖學基礎。

(張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上蔡县| 涞源县| 饶河县| 孟州市| 大姚县| 康乐县| 永清县| 厦门市| 济阳县| 延津县| 青浦区| 永定县| 青河县| 莱阳市| 承德县| 定日县| 江源县| 黑河市| 舟山市| 仲巴县| 阿荣旗| 吴旗县| 宜阳县| 莆田市| 阳江市| 临洮县| 富锦市| 凤阳县| 成安县| 鄂托克前旗| 本溪| 稷山县| 呼图壁县| 丰宁| 青铜峡市| 阿克陶县| 陵水| 新邵县| 威远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