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疾病診治(第3版)
- 董守義 耿翠芝
- 11字
- 2020-07-24 12:13:18
第一章 乳房的解剖與生理
第一節 乳房的發育
乳房是人類和哺乳動物的特有結構,是一個外胚層器官。它起源于皮膚,由表皮局部增厚而成。其結構近似皮脂腺,功能活動近似于汗腺,是一種變異的汗腺。女性乳房的發育歷經胚胎期、嬰幼兒期、青春期、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斷乳期、絕經期、老年期等不同階段。作為內分泌激素的靶器官,乳房在各個時期,均處于機體內分泌激素特別是性激素的影響下,由于不同時期機體內分泌激素對乳腺的影響不同,故各時期乳房的表現也各有其特點,隨著卵巢的周期性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的胚胎發育過程,經歷了一個從低等動物向高等動物演化的過程,乳房的發生、發育過程就是最好的說明。人類的乳腺在胚胎期第6周時,沿軀干、胸腹兩側腹面從腋窩到腹股溝的連線(乳腺發生線)上,由外胚葉細胞局部增殖變厚形成6~8對乳腺始基(圖1-1),一般情況下,在胚胎第9周時,這些乳腺始基當中只有位于鎖骨中線第5肋間的一對乳腺始基能保留并得到發展,形成后來的人類乳房,其余均退化。乳房在發生與發育的過程中,可因多種因素而致發育異常甚至畸形,在內外因的作用下,不同的生理階段均可發生相關疾病,所以認識掌握乳房發生、發育演變規律十分必要。
(一)胚胎期
乳房的胚胎發育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
1.第1階段
在胚胎6周長約11.5mm時,胚胎腹面兩側,自腋下至腹股溝,原始表皮局部增厚,形成兩條對稱的“乳線”,“乳線”上有多處對稱的外胚葉細胞局部增殖,形成4~5層移行上皮細胞的乳腺始基,此種發育直到胚胎長達21mm為止。在乳腺始基下面,中胚葉細胞同時增殖。曾有人觀察到在胚胎5周、長約6mm時即可探及乳腺的發生。
2.第2階段
在胚胎9周長約26mm時,僅胸前區的一對乳腺始基繼續發育,而“乳線”上多余的乳腺始基逐漸消退。胸前區一對乳腺始基的外胚葉呈基底細胞狀,增殖成團,形成乳頭芽。當胚胎長32~36mm時,乳頭芽表面的上皮細胞逐漸分化成鱗狀細胞樣,其表面細胞開始脫落。乳頭芽周圍的胚胎細胞繼續增殖,并將乳頭芽四周的上皮向外推移,乳頭凹初步形成。

圖1-1 乳腺發生線
3.第3階段
在胚胎3個月長54~78mm時,乳頭芽增大。當胚胎長78~98mm時,乳頭芽基部的基底細胞向下生長,形成乳腺芽。乳腺芽進一步延伸形成索狀輸乳管原基,日后演變成永久性乳腺管。此種變化一直持續到胚胎長達270mm,乳頭凹的鱗狀上皮逐漸角化、脫落,形成孔洞。乳腺芽繼續向下生長。侵入結締組織中,并形成管腔,遂成乳腺管,開口于乳頭凹的乳洞部。
4.第4階段
在胚胎6個月長約335mm時,輸乳管原基進一步分支,形成15~20個實性上皮索,伸入表皮內;胚胎9個月時,實性的上皮索有管腔形成,襯以2~3層細胞,乳腺管末端有小團的基底細胞,形成腺小葉的始基,即日后乳腺小葉的前身。與此同時,乳頭下的結締組織不斷增殖,使乳頭逐漸外突,至此,胚胎期乳腺基本發育。乳腺小葉芽僅在出生后青春期時,在雌激素作用下,才進一步發育逐步形成末端乳管和腺泡。
胚胎期和出生后皆可出現乳腺的異常發育,胚胎期的乳腺發育異常原因不明。出生后的乳腺發育異常多是在性激素的影響下發生的,如體外性激素的攝入過多,或體內產生過多及體內對性激素的滅活能力下降,皆可引起。臨床上表現為多余乳房即副乳腺。筆者曾遇一例38歲女性,因雙乳慢性囊性乳腺病,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行雙乳房單純切除術,1年后近腋窩腋前線上又生長出兩個對稱的乳房,這是由于該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高,同時原本不發育的隱性副乳腺對性激素刺激敏感所造成的。副乳腺在臨床上常見,男女均可發生,發病率為1%~5%,發生部位多在雙側乳線上,好見于腋窩和胸前部。副乳腺可以乳頭和腺體俱全或僅有腺體或僅有乳頭,但均小于正常乳腺。副乳腺位于胸部者常見完整的乳腺或乳腺體較大,月經來潮前可有脹痛甚至放射痛,妊娠期、哺乳期可見泌乳。也有在雙側乳線上出現多個乳頭,身體其他部位如耳、面、頸、上臂、背部、肩胛區、大腿、臀部、外陰等,也有發生副乳腺的報道,又可稱為“迷走乳腺”,臨床上極易誤診。無論何種副乳腺,皆可發生腫瘤,與正常乳腺或乳頭發生的腫瘤相似。副乳腺良性與惡性導管內乳頭狀瘤、癌,可由殘存性乳腺芽細胞發展而來,乳腺部位的大汗腺細胞亦可能與此種殘存有關。另外單側或雙側無乳頭無乳房畸形發生率極低。
(二)嬰幼兒期
嬰幼兒期包括新生兒期和嬰幼兒期,新生兒乳腺極不發達,僅有幾根主要的腺管,無性別差異。但有資料表明,由于母體激素進入新生兒體內,兩性新生兒出生后兩周,約60%的新生兒期乳腺可有某種程度的生理活動;一般出生后第3~4天,可出現乳頭分泌物或乳頭下出現1~3cm的硬結,局部呈現腫脹、發紅,1~3周后逐漸消失,稱為生理性乳腺肥大。鏡下可見乳腺中含有中度分支的導管,管腔明顯擴大,內含粉紅色的分泌物,末梢部上皮細胞呈柱狀,管周繞有疏松的結締組織,含有充血的毛細血管。上述改變在1~3周時開始消退,4~8個月后完全消失,乳腺即進入嬰幼兒期的靜止狀態,表現為乳腺的退行性變化。只是女性的靜止狀態較男性不完全,女性偶可見乳管上皮增生的殘余改變,此時乳管上皮逐漸萎縮,呈排列整齊的單層柱狀及立方細胞,管腔狹窄或完全閉塞,乳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呈玻璃樣變。筆者臨床曾遇見2例,分別為1例4個月和1例10個月的女嬰,雙乳房分別為直徑4cm、5cm,單純乳房增大,臨床表現及化驗檢查不支持真假性早熟癥。經對癥應用男性激素后治愈。考慮病因可能為從母體獲得性激素過多,同時患兒對性激素刺激特別敏感。臨床上外源性激素引起者,追問病史多有雌激素藥物服用或接觸史,人參蜂王漿、花粉蜂王漿等蜂王漿滋補品經測定,其中雌二醇(E2)的含量很高,部分滋補品中其含量超過340pg/ml,服用后可使女嬰產生性早熟,表現為乳房增大、乳頭乳暈著色、白帶增多、陰道出血,一般停藥后會自然消退,恢復正常,當引起臨床醫生注意。
(三)青春期
青春期亦稱青春發動期,為性變化的開始到成熟階段,歷時約4年,這個階段開始早晚在一定程度上與種族、生活條件及營養狀況等因素有關。白種女性一般9~13歲開始發育,黑種人遲1~2年,我國女孩乳房開始發育的時間為12~15歲。乳房發育的表現為乳暈顏色變深、乳頭變大、乳腺組織增厚、外凸,雙側乳房可同時發育,亦可一側先發育,少部分女孩可伴有乳房疼痛,但隨著年齡增長疼痛可緩解、消失。乳房有隨月經周期性變化而變化的特點,隨著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月經初潮有逐漸提前的趨勢,所以乳房的發育也可相應提前,特別是對雙側乳房發育不均衡的情況,臨床醫生萬萬不可誤將單側先發育的乳腺當作腫瘤而切除。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乳腺發育成熟時尚有1/3的人無月經來潮,月經來潮才是性器官和性腺完全成熟的標志。
1.女性乳腺
青春期乳腺在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下,生長加速,整個乳房、乳暈、乳頭相繼增大,乳暈和乳頭色澤逐漸加重,乳頭下可觸及盤狀結塊、不伴疼痛,少數先由一側開始。臨床醫生要了解這一點,不然易誤認為是腫瘤。以后乳腺逐漸發育成均勻的圓錐形,乳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纖維組織和皮下脂肪的增多,乳暈的發育與乳腺關系密切,乳頭的大小與乳腺的發育程度關系較小。乳腺組織形態改變與嬰幼兒期類似,只是范圍甚廣,乳管中度延展,管腔稍加寬,上皮呈柱狀,同時有分支出現,較大的乳管內可見少量的分泌物,乳管周圍結締組織增多而疏松,血管也增多,但此時末端導管及腺小葉尚未形成;至月經來潮時,小導管末端的基底細胞增殖,形成乳腺小葉芽,生出腺泡芽,在卵巢雌激素的作用下,實體的小腺管中心自溶形成襯有上皮的腺管,逐漸形成導管腺泡而具有小葉雛形,最終形成乳腺小葉結構。到性成熟期,受腦垂體、腎上腺和卵巢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乳腺也和子宮內膜一樣呈現相應的周期性變化,到妊娠、哺乳期,乳腺才充分發育。一般16~18歲乳房發育成熟,逐漸豐滿,隆起成為均勻的圓錐形或半球形,乳頭成形,乳頭乳暈著色基本完成,皮膚較白的女子呈粉紅色。青春期乳腺若受到雌激素過度刺激,同時乳腺組織反應特別敏感,產生異常的靶器官效應,就可能引起乳腺的全面肥大,稱為青春期乳腺肥大癥(巨乳癥)(圖1-2)。若刺激和反應僅限于乳腺的一部分組織,則可引起乳腺纖維瘤。乳房大小受兩個因素影響:①乳腺細胞對激素的反應能力;②乳房始基細胞的數量。乳腺細胞對激素的反應能力不同可造成雙側乳腺大小不同;乳房始基細胞數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乳腺發育的大小,所以臨床上可見同一個體雙側乳房出現明顯差異,大小不對稱,給患者社交帶來不便(圖1-3)。

圖1-2 巨乳癥

圖1-3 乳房發育不對稱
2.男性乳腺
發育較晚,乳腺變化較輕微且不規律。發育的期限也較短,大約70%的男孩在青春期內乳房稍突出,在乳頭下可觸及紐扣大小的硬結,有輕微觸痛,往往一側較為明顯,可僅限于一側,也有雙側發育者。一般1~2年后逐漸消退,若此種變化繼續存在并發展,則屬于一種病理性改變,雙側乳房外形可有類似青春期女性乳房一樣豐滿,稱之為男性乳房肥大癥,即男性乳房發育癥(男性女乳)(圖1-4)。組織學變化可見乳管延展,管腔加寬,上皮呈柱狀,大導管內可見少量分泌物,管周結締組織增多且疏松,血管豐富等。組織學變化與初生兒期乳腺增生表現相似。16~17歲開始退化,乳管上皮萎縮,管腔縮小或閉塞。管周結締組織呈膠原變性。但乳房已增大者,口服或肌內注射男性激素不易恢復原狀,而且還有副作用,往往需要作保留乳頭乳暈的肥大乳房單切術。

圖1-4 男性乳房發育癥
(四)月經期
月經期亦稱性成熟期。月經初潮標志著性及乳腺的成熟。經過青春期乳腺的發育,乳腺組織結構已近完善。作為內分泌激素的靶器官,當卵巢發育成熟時,其內分泌激素水平呈周期性變化,乳腺的形態、組織學結構和子宮內膜一樣隨月經呈周期性變化。經前增生期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顯增高達峰值,在激素作用下,乳腺組織表現為增生性改變。經后復原期,伴隨著體內卵巢內分泌激素水平的降低,乳腺則呈退行性變化。
1.經前增生期
自月經干凈數日開始至下次月經來潮為止,此時乳管系統膨脹,表現為乳管上皮細胞增生、變大、管腔擴大,新腺泡形成至增生末期,乳管和乳腺小葉內可見分泌物積存,小葉內導管上皮細胞肥大,有的呈空泡狀。管周基質水腫、蒼白,結締組織增生,并可見淋巴細胞浸潤。腺小葉的出現是此期的特征。此過程在月經來潮前達高峰。增生期的末期,乳房體積膨大,有發脹感,可有輕度脹痛。觸之質韌,可有結節狀感或觸痛,經期后疼痛減輕、消失。
2.經后復原期
在月經來潮后,一般為月經開始日至月經后7~8天為止,乳腺呈退行性變化,此期末端乳管和腺小葉的退化最為顯著,腺泡上皮可以消失、分泌物不見,末端乳管及小乳管萎縮,上皮細胞萎縮、脫落,管周結締組織緊縮呈玻璃樣變,淋巴細胞浸潤減少,可見少許游走的吞噬細胞。對于同一個乳腺,此期的變化也不均勻,有的區域乳腺組織此種變化并不明顯。此期乳腺組織中的水分被吸收,乳房體積變小、變軟,脹疼或觸痛減輕或消失,乳腺趨向復原。數日后乳腺又重新進入增生期變化。
乳腺由增生到復原的周期性變化因人而異。有的乳腺小葉在月經周期中,仍保持靜止狀態,有的增生后不能完全復原,較嚴重者形成乳腺增生癥。臨床上還可見少數婦女,因內分泌紊亂,致使乳腺的周期性變化(特別是腺小葉的變化)與月經周期的改變不能協調一致,表現為經前增生期乳房脹疼、乳房增大,而經后復原期乳房癥狀如故,臨床上稱為乳腺增生病,其發病主要是由于內分泌激素失調,即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Warer研究表明,黃體期雌二醇(E2)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婦女,而孕激素(P)水平偏低,黃體期P與雌激素(E)的水平比率值明顯低于正常婦女,因此認為雌孕激素平衡失調,使E長期刺激乳腺組織,而無孕激素的節制和保護作用,是導致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黃體期P與E的水平比率值是一個反映黃體期P與E水平平衡的較好的客觀分析指標。Martin等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體外實驗也表明,患者的乳腺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濃度也相對增高。也有作者觀察到乳腺增生患者有黃體期P分泌偏低的黃體功能不足的特征。因為正常情況下,孕激素可以通過加速E的代謝而降低E的水平,另外孕激素也可減少雄激素向E的轉化。因此,孕激素正常水平能起到對抗E對乳腺過度刺激的保護作用,而黃體功能不足或孕激素分泌減退,可導致不能對抗E的作用,所以就引起了乳腺組織的增生。《克氏外科學》中描述,囊性增生是乳腺隨著經期的正常周期性變化的變異。當體內激素平衡失常達到一定程度,可能E產生過多和黃體激素活性不足,導致乳腺增生。
Walsh等研究表明,催乳素(PRL)升高在乳腺增生病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在乳腺增生病患者的黃體期,不但E水平升高,而且進一步抑制黃體期P的分泌,還能刺激E的合成,有助于E作用的E/P比例失調,導致E對乳腺組織的產生持續刺激,從而加重乳腺增生。PRL也可增加黃體細胞生成素(LH)受體含量,通過LH的作用使黃體分泌更多的雌激素;相反,E也能刺激PRL的合成和釋放。臨床資料也證實,無論內源性或外源性E都能使婦女血中PRL水平增高。因此,Walsh等認為已觀察到的本病患者中PRL的分泌反應因E的刺激而提高,乳腺增生病的PRL濃度升高可能只是在E活性增加基礎上的一個指標,而E的代謝異常才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國內有學者研究認為,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調是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而排卵前期黃體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分泌不足是導致本病的關鍵。由于此期E2的分泌水平低下,不能引起垂體的反饋作用,使乳腺組織不斷地處于E2的刺激之中,不能由增殖轉入復原,久而久之引起了乳腺組織的增生。產生持續性乳房疼痛的原因是由于乳導管及腺泡的上皮增生和脫落,堵塞了乳腺導管,而其遠端的小導管及腺泡繼續增生、膨脹,從而導致乳房疼痛。乳腺增生的疼痛常在月經前發生,呈周期性變化,但隨著病程日久,發展到腺病、囊性增生階段時,疼痛可稍減輕,但周期性逐漸變為無規律性持續疼痛,這提示乳腺增生病病情加重,而不是好轉的征兆,應引起重視。
(五)妊娠期
妊娠對乳房發育影響最大,在妊娠期乳房才最后發育成熟。在妊娠第5~6周后,乳房開始增大,在妊娠中期增大最明顯。乳房皮膚可出現白紋,乳頭增大、乳暈擴大,著色加深,此種色素日后常不能完全消失,乳暈表皮增厚,在圓形的乳暈內可見5~12個凸起,這是乳暈腺的增生,它類似于皮脂腺,分泌皮脂以滑潤乳頭,為嬰兒吸吮乳汁做準備。
1.妊娠早期改變
指妊娠最初3個月,在雌激素和黃體素的作用下,末端導管明顯增生并新生萌芽性小管,形成新的小葉,小管增加,管腔擴大,因而乳腺腺葉增大。有些新生的小管尚可伸入到脂肪結締組織中,小葉間質水腫,小葉得到完好發育,體積變大、乳房飽滿。
2.妊娠中期
乳房增大更為明顯。腺體末端導管明顯增生,小管擴張,形成腺泡,腺泡上皮開始有分泌活動,變成內含脂肪小滴的立方細胞,腺泡腔內含有少量分泌物,管周纖維組織疏松,可見淋巴細胞浸潤,水腫樣的間質內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3.妊娠后期
常在妊娠后3個月,腺泡擴張更明顯,腺泡上皮細胞內含有分泌空泡,腔內分泌物增多,腺泡互相靠緊。小葉間質因受壓減少或消失,毛細血管逐漸增多擴張充血,全乳管系統繼續增大,腺泡上皮排列整齊,可呈矮立方形,常見分泌顆粒,某些腺泡高度擴張,呈現泌乳狀態,此時乳房高度增加,表面可見因血流循環增加的淺靜脈擴張,乳頭變硬增大、凸起挺立,擠壓乳房可見珍貴的初乳流出,乳頭、乳暈色素沉著更加顯著,此時的乳房已為即將分娩的嬰兒做好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和良好的哺乳準備工作。
妊娠期乳腺的改變是受機體內分泌影響最大的時期,乳腺的改變也最明顯。但乳腺各部位的改變并非完全相同,雙側乳腺的變化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差異,有的甚至未見發展,但也有乳腺末端乳管在月經期未能發展成小葉者,在妊娠期得到了發展,即使同側乳腺不同部位的改變也可能有差異,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會影響到哺乳期乳汁的分泌不足,甚至可演變為乳腺囊性增生性病變。
(六)哺乳期
初乳雖于妊娠中期即可出現,但正式分泌多在產后3~4日開始。此間乳房明顯脹、硬,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一旦哺乳開始,脹痛即消失。乳汁的分泌量與妊娠期間乳腺小葉發育程度有關,即使同一個人,兩側乳腺的分泌量也不盡相同,哺乳期間乳腺小葉及其分泌管有分泌和儲存乳汁的功能。
分娩后,由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腺垂體分泌的催乳素相應增加,再經嬰兒吸吮刺激產生的反射,催乳素分泌大大增多,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使妊娠期已具備泌乳功能的乳腺進一步發育,腺泡細胞及分泌導管大量分泌,使乳汁源源不斷。
在哺乳期腺泡及小葉內導管明顯增多、密集,腺泡腔擴張增大。小葉間組織明顯減少,形成薄層小葉間隔。有些腺泡細胞呈柱狀,腺泡腔較小,內無分泌物,為分泌物排出的表現,為分泌前的腺泡。有些腺泡呈擴張狀態,充滿乳汁。擴張的腺泡上皮是主要分泌乳汁的細胞,腺葉高度增生、肥大,腺泡上皮細胞呈單行排列在基底膜上。這些細胞呈立方形、扁平或柱狀,細胞形態不一,細胞核位于基底或頂部,細胞質蒼白色,顆粒狀,細胞質內布滿乳汁小體。乳腺為頂漿分泌,上皮頂端脫落形成乳汁。乳管周圍的結締組織極為稀少,內有大量毛細血管。乳腺小葉周圍有明顯的纖維組織包圍。腺泡及乳管普遍擴張,內儲乳汁和細胞脫落物。這些不同部位的腺泡具有不同的形態,說明腺泡的分泌活動不是同步進行,而是交替進行,這就是保持乳汁持續不斷的原因。
乳腺小葉的發育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人的乳腺不同部位發育也不一致。乳腺小葉的發育良好與否決定著乳腺分泌乳汁的多寡。一般認為妊娠后可使此種發育較差的乳腺小葉得到繼續發育,而發育不良的數目大為減少。
哺乳后期乳腺的改變各有差異,如分娩后未能哺乳,乳腺分泌可在數日內迅速退化;如進行哺乳,則乳汁繼續分泌,其期限各有不同,但一般在9~10個月時,乳汁分泌量開始減少,趨同于退化,斷乳后不久分泌物完全停止,但臨床上斷乳后乳汁持續幾個月仍有泌乳者(病理性泌乳癥除外)不乏其例。
(七)斷乳期
規則的哺乳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但停止哺乳后數日內,乳腺即進入復原期變化,其組織形態學改變特點為:①首先腺泡變空、萎縮,腺泡上皮崩解,細胞內的分泌顆粒消失,腺泡壁及基底膜破裂,彼此融合成較大的且不規則的腺腔;②末端乳管萎縮變窄小,崩解的上皮細胞分散于其附近;③乳腺小葉內及其周圍出現淋巴細胞浸潤,亦可見到游走細胞;④淋巴管及淋巴結內可見含有脂肪滴的游走吞噬細胞;⑤腺泡及管周纖維再生,但再生數量遠不足以彌補哺乳期中的損失,故斷奶后的乳房體積變小,皮膚較松弛,呈下垂狀,更甚者乳房可萎縮貼于前胸壁,這往往是哺乳期間乳房腺泡高度擴張,腺管明顯增生,乳房體積大,而斷乳后萎縮明顯所致,但巨大的乳房哺乳后往往較前下垂更甚;⑥最后末端乳管再生并出現乳管幼芽,臨床上可見少數婦女歷時數月偶可持續數年仍有雙乳多孔乳汁分泌,最后乳腺才恢復到非妊娠時乳腺狀態。
妊娠和哺乳可促使乳腺囊性增生的消退和好轉,但可使乳腺良性、惡性腫瘤生長加速。若乳汁殘余,易并發感染。若乳腺復舊不全或不規則,可出現哺乳期乳腺增生結節或導管擴張等病變,所以臨床醫生要加強妊娠哺乳期、斷乳期乳房疾病的預防和乳房保健工作。
(八)絕經期
絕經期乳腺有相應的變化。絕經前期乳腺開始全面萎縮,乳房雖因脂肪沉積而外觀肥大,但其腺體普遍萎縮,腺小葉和末端乳管有明顯萎縮或消失,分娩次數少或未分娩婦女,在絕經前約有1/3可發生腺小葉增生、腺泡囊性擴張等。
絕經后期腺小葉結構明顯減少,乳管上皮趨于扁平,乳管呈囊狀擴張,間質纖維呈玻璃樣變性。絕經后有半數的婦女可見到上述變化。各種囊性病變主要發生在絕經期后已有退化改變的乳腺組織中。乳腺癌則好發于脂肪與纖維組織顯著增加,而乳腺腺體已明顯退化和萎縮的乳腺中。所以,對絕經期的婦女也應定期進行乳腺檢查。
(九)老年期
老年期(50歲以后)乳管周圍纖維組織愈來愈多,硬化、鈣化,甚至玻璃樣變性,小乳管和血管也逐漸硬化和閉塞,偶可見到動脈鈣化現象(圖1-5)。
綜上所述,婦女乳腺發生、發育變化,主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進行著增生、復原和退化,自幼年開始到老年在各期交替出現(圖1-6)。一切增生期和退化復原期的改變大致相仿,但改變的程度可因人而異,甚至同一患者兩側乳腺不同部位的改變也不相同。一般說來,多數乳腺組織的發育異常,是發生在退化復原期中,在35~40歲時主要為小葉的異常,40~50歲時為上皮細胞的萎縮,46~50歲多為囊狀擴張,50歲以后為小乳管和血管的閉塞。乳腺的囊性病變和乳腺癌也是如此,各種囊性病變主要發生在絕經期后已有退化改變的乳腺組織中,而乳腺癌則好發生于脂肪或纖維組織已顯著增加,而乳腺組織已明顯退化和萎縮的乳腺中。

圖1-5 老年期乳腺動脈鈣化

圖1-6 乳房的發育及變化
A.乳頭期;B.乳暈期;C.乳房期;D.成熟期;E.哺乳期;F.斷乳期;G.老年后
- 模擬醫學
- 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教材:基層實踐指導
- 局部解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β-內酰胺酶和其它機制介導的細菌耐藥
- 康復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精要
- 介入超聲學科建設與規范
- 婦產科手冊(第2版)
- 護理教育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消化科醫生案頭藥物速查
- 社區臨床常見病證及處理:第2版(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劃教材)
- 中醫學派概要(中醫師承系列教材)
- 人體解剖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人體解剖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中醫外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