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產科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王晨虹
- 2570字
- 2020-02-22 12:10:21
第四節 月經周期的調節
月經周期的調節主要是通過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又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 axis,HPO)(圖2-4)。此軸受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控。除此之外,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系統也參與月經周期的調節。
(一)下丘腦生殖調節功能
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元既有神經細胞功能,又有合成和分泌激素的內分泌功能。
1.下丘腦分泌激素
下丘腦主要分泌肽類調節激素,通過垂體門脈循環到腺垂體,對垂體激素分泌起促進作用,這種激素稱釋放激素,其中與性激素調節有關的激素是GnRH。下丘腦弓狀核和正中隆突是合成和分泌GnRH的部位,它能使垂體合成和釋放黃體生成素,故稱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LHRH)。GnRH具有極強的生物活性,分子中的1~3位及第9位氨基酸的穩定對保持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垂體門脈系統輸送到腺垂體,與腺垂體促性腺激素細胞膜上的GnRH受體結合,促使其合成、貯存及釋放黃體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

圖2-4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
GnRH釋放呈脈沖式分泌,脈沖的頻率和幅度在周期中呈規律的變化,一般約60~90分鐘釋放一次,其頻率與月經周期相關,正常月經和病理情況下均伴有相應的GnRH脈沖式分泌模式的變化。GnRH的脈沖式釋放可調節LH/FSH的比值,當脈沖釋放減慢時,FSH升高LH降低,導致LH/FSH比值下降,反之比值升高。GnRH的分泌受來自血流的激素信號(特別是垂體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饋調節,也受神經遞質的調節。激素的反饋調節按作用方式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按調節路徑分為長反饋、短反饋和超短反饋。卵巢分泌到血循環中的性激素對下丘腦的反饋作用稱為長反饋,垂體激素對下丘腦GnRH分泌的負反饋為短反饋,GnRH對其本身合成、分泌的抑制作用則為超短反饋。
2.肽類激素的作用機制
肽類激素分子量較大,不易通過細胞膜而進入細胞質,故肽類激素的受體都位于細胞膜上。研究發現肽類激素與細胞膜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后,多個復合物在細胞膜上移動形成片狀,然后內陷成微小囊泡,通過Gs蛋白的介導,使無活性的Gs、α、β、γ-二磷酸鳥苷復合物轉變為有活性的Gsα-三磷酸鳥苷復合物,后者能激活腺苷酸環化酶(AC),使ATP轉變為cAMP并激活蛋白激酶,從而促進激素的基因表達,并實現其生物效應。
(二)腺垂體生殖內分泌功能
腺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催乳素與生殖調節直接有關。
1.促性腺激素
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黃體生成激素(LH),由腺垂體促性腺激素細胞分泌,其分泌也呈脈沖式。FSH和LH均屬糖蛋白,其蛋白部分都由α及β亞基構成,FSH、LH和hCG、TSH(促甲狀腺激素)的α亞基都很相似,所區別的是β-亞基,所以β-亞基是決定激素抗原特異性和生理功能的關鍵所在,但須與α亞基結合成完整分子才具活性。LH和hCG兩者的β-亞基在結構上有89個氨基酸排列順序相同,因此兩者在抗原性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之處。FSH受體主要位于顆粒細胞膜上,LH主要與卵泡膜細胞的受體有高親和力。
FSH的主要生理作用為:刺激卵泡生長發育;激活顆粒細胞內的芳香化酶,促進其合成和分泌雌激素;促使卵巢內竇卵泡群的募集;調節優勢卵泡的選擇和非優勢卵泡的閉鎖退化;在卵泡晚期與雌激素協同,誘導顆粒細胞生成LH受體,為排卵及黃素化做準備。
LH的主要生理作用為:排卵前LH作用于卵泡內膜細胞,使之產生雄烯二酮,為雌二醇合成提供底物;排卵前促使卵母細胞進一步成熟,當卵泡成熟后,LH的突發性高峰使成熟卵泡破裂,排卵形成黃體,并維持黃體的繼續發育和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排卵一般發生在LH峰后24~36小時,排卵后LH又急劇下降,孕激素對LH起負反饋作用。
2.催乳素(prolactin,PRL)
是由腺垂體嗜酸性細胞所分泌的蛋白激素,能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其分泌主要受下丘腦釋放的PRL抑制因子抑制性調節,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也可以刺激PRL的分泌,由于PRL抑制因子與GnRH對同一刺激或抑制作用常同時發生,因此,當GnRH的分泌受到抑制時,可出現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而PRL水平上升,表現為閉經泌乳綜合征。臨床上有一些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婦女,由于其TRH升高,刺激PRL分泌,導致出現泌乳現象。妊娠期PRL水平升高,能使乳腺發育但不能泌乳,這是因為雌、孕激素水平較高抑制泌乳。產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泌乳開始,吸吮乳頭是刺激PRL繼續分泌的重要因素。大劑量PRL可抑制雌激素、孕激素的合成。
(三)卵巢激素的反饋作用
卵巢性激素對下丘腦GnRH和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饋作用。小劑量雌激素對下丘腦產生負反饋,抑制GnRH的分泌,減少垂體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在卵泡期,隨著卵泡發育,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負反饋作用加強,垂體釋放FSH受到抑制,循環中FSH水平下降。在卵泡期晚期,隨著卵泡的發育成熟,當雌激素的分泌達到閾值(≥200pg/ml)并維持48小時以上,雌激素即可發揮正反饋作用,刺激下丘腦GnRH和垂體LH、FSH大量釋放,形成排卵前LH、FSH峰。排卵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顯升高,兩者協同發揮負反饋作用,FSH和LH的合成和分泌又受到抑制。
(四)月經周期的內分泌調節機制
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調節正常月經周期(圖2-5);月經還受大腦皮質、外界環境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其中任何一種環節發生障礙,都會引起卵巢功能紊亂,導致月經失調。
1.卵泡期
在前次月經周期卵巢黃體萎縮后,雌、孕激素水平降至最低,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解除,下丘腦開始分泌GnRH,使垂體FSH分泌增加,促使卵泡逐漸發育,在少量LH的協同作用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隨后雌激素逐漸增加,對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增強,抑制下丘腦GnRH的分泌,使垂體FSH分泌減少。隨著優勢卵泡逐漸發育成熟,雌激素出現高峰(達到200pg/ml),并持續48小時,對下丘腦產生正反饋作用,促使垂體釋放大量LH,出現LH高峰,FSH同時出現一個較低的峰,大量LH與一定量FSH協同作用,使成熟卵泡排卵。
2.黃體期
排卵后,在少量LH和FSH作用下,黃體形成并逐漸發育成熟,分泌的雌、孕激素逐漸增加并形成高峰,使增生期子宮內膜轉變為分泌期。由于大量雌、孕激素協同的負反饋作用,使垂體分泌的LH和FSH減少,黃體開始萎縮,雌、孕激素分泌也減少。子宮內膜失去性激素的支持,發生壞死、脫落,從而月經來潮。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的減少解除了對下丘腦、垂體的負反饋作用,FSH及LH分泌增加,卵泡開始發育,下一個月經周期又重新開始,如此周而復始。
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會導致月經失調。

圖2-5 卵巢及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和激素水平關系示意圖
推薦閱讀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案例解析
- 溫病條辨精選原文評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阜外醫院心血管病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教程
- 中醫康復治療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全科醫生臨床實踐
- 中醫拔罐療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高級健康評估(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婦產科學(第2版)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藥理學實驗實訓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組織學與胚胎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引導式教學手冊
- 疫苗的質量控制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