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發展簡史

一、醫學微生物學發展簡史
(一)微生物學經驗時期
古代人類雖未觀察到具體的微生物,但早已將微生物知識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疾病防治中。 我國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禹時代,就有釀酒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了漚糞積肥的實踐,北魏時期有了制醋的方法。 人們也早已認識到天花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烈性傳染病,一旦與患者接觸,幾乎都將受染,但已康復者去護理天花病人,則不會再患天花。 我國祖先在這個現象的啟發下,于明隆慶年間開創了天花的人痘預防接種法,為后來牛痘接種預防天花并最終于1980 年在全世界消滅天花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微生物學實驗時期
首先觀察到微生物的是荷蘭人Leeuwenhoek,他于1676 年用自磨鏡片,自創了一臺能放大266 倍的原始顯微鏡,并觀察牙垢、雨水等標本,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不同形態的“微小動物”。 19 世紀60 年代,法國科學家Pasteur 首先證明有機物質的發酵與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開始了微生物研究的生理學時代,自此微生物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19 世紀后期,德國科學家Koch 創用了固體培養基分離培養、細菌染色法、實驗動物感染法,使得許多傳染病的病原菌相繼分離培養成功。 1892 年俄國科學家Ivanovsky 發現了第一個病毒,即煙草花葉病病毒。 1929 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 發現了青霉素,1940 年澳大利亞科學家Florey 和德國科學家Chain 合作,最終獲得可供臨床使用的青霉素純品。
(三)現代微生物學時期
近幾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醫學微生物學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主要表現有:①不斷出現的新病原微生物和新發現(emerging)傳染病已達30 余種,如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AIDS 的病原體,朊粒是瘋牛病的病原體;②微生物全基因組的研究進展顯著,目前已有上百種細菌完成測序,已發現的病毒基本上完成了基因測序;③微生物學診斷技術向著微量、快速、自動化方向快速發展;④新型疫苗的研制發展快速,乙型肝炎病毒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已廣泛用于人群接種;⑤對再現微生物和再現(reemerging)傳染病,即原有病原體因變異、耐藥等原因而重新發生流行的研究非常重視,如耐藥性結核分枝桿菌的耐藥機制研究等。
雖然人類在醫學微生物學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人類與微生物的斗爭永遠不會結束。 目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種傳染病仍然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近年來全球每年有1700 多萬人死于各種傳染病。 1996 年日本暴發由大腸埃希菌O157:H7 株引起的食物中毒,發病人數達1 萬余。1998 年英國暴發瘋牛病,有10 萬余頭牛因病死亡,并殃及人類。 2003 年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生了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SARS 流行。 2004 年在東南亞地區相繼發生禽流感病毒傳播,使家禽養殖業損失嚴重,同時也感染人類。 2005 年在中國四川省暴發豬鏈球菌感染,造成200 多人發病。 2013 年3 月我國發現H7N9 新型禽流感病毒,至5 月底確診感染131 人,死亡39 人。 2014 年3 月開始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發規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并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歷史第三次)。因此,今后還要繼續加強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研究,建立特異、靈敏、快速、簡便的診斷方法,積極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開發抗微生物的新型藥物,以提高防治效果。 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醫學微生物學的發展,為早日控制和消滅危害人類健康的各種傳染病作出貢獻。
二、醫學寄生蟲學發展簡史
(一)寄生蟲學史前期
公元前4000 至17 世紀中葉。 這一時期主要停留在一些寄生蟲感染癥狀的記載上,和人們從古尸中獲得的寄生蟲存在的大量證據。 但這一階段尚未形成理論,對學科發展的影響較小。
(二)寄生蟲學萌芽期
17 世紀后期至19 世紀中葉。 這一時期以發現新寄生蟲、萌芽寄生蟲學理論為主要特點。 提出了媒傳寄生蟲病的概念并創立了熱帶醫學,使熱帶病這門學科正式建立,而寄生蟲學作為一門學科尚處于萌芽狀態。
(三)寄生蟲學形成期
19 世紀后期至1948 年。 這一時期以病因尋找,形態描述,生活史發現為主要特點。 熱帶病成為當時生物醫學的領頭學科,其中寄生蟲病化療研究和寄生蟲病病因學研究推動了整個生物醫學的研究進程。如20 世紀20 年代就發現了奎寧及其衍生物可用于治療瘧疾,早于細菌性疾病化療10 多年。 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寄生蟲學這門獨立學科。
(四)現代寄生蟲學時期
1948 年起至今。 這一時期以實驗寄生蟲學的發展為主要特征。 1948 年分離出首株嚙齒動物瘧原蟲獲得成功,開創了實驗瘧疾學新領域,成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現代寄生蟲學的標志性起點。 對新現寄生蟲(如隱孢子蟲、亞洲帶絳蟲等)和再現寄生蟲(日本血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等)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特別是近年來針對七種主要人體寄生蟲病:瘧疾、利什曼病、非洲錐蟲病、美洲錐蟲病、弓形蟲病、血吸蟲病和絲蟲病的寄生蟲基因組計劃的啟動,標志著寄生蟲學已跟上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 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的抗瘧疾作用,榮獲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類與寄生蟲的斗爭艱辛且漫長。 據估計,當今在全世界范圍,蛔蟲、鞭蟲、鉤蟲等感染人數分別為12.83 億人、8.7 億人和7.16 億人,陰道毛滴蟲、弓形蟲、藍氏賈第鞭毛蟲和囊蟲的感染也十分嚴重。 在熱帶地區,大約有10 億寄生蟲病患者,其中以血吸蟲病、絲蟲病、瘧疾等最為嚴重。 血吸蟲病患者人數達2 億~2.7 億人,絲蟲病患者約為2.5 億人,瘧疾患者約為1 億人,每年因感染瘧疾死亡病例有100 萬~200 萬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寄生蟲病流行十分廣泛,危害嚴重,寄生蟲病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多種寄生蟲病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把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和鉤蟲病列為重點防治的“五大寄生蟲病”。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血吸蟲病和瘧疾的發病人數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116 萬人和3000 多萬人分別下降到目前的76 萬人和30萬人;黑熱病于1958 年就已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至1994 年,全國已基本消滅了絲蟲病;鉤蟲病雖然在一些地區由于衛生條件差仍有流行,但已不足以引起重視。 然而我國地跨寒、溫、熱三帶,自然條件差別大,人們的生活習慣復雜多樣,感染寄生蟲的范圍大,給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報道,在我國人體內已發現的寄生蟲有229 種,其中線蟲35 種,吸蟲47 種,絳蟲16 種,原蟲41 種,其他寄生蟲90 種。有些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雖已取得顯著成績,但疫情不穩定,局部地區有反復。 如血吸蟲病在部分地區疫情有所回升;部分地區的瘧疾疫情仍比較嚴重;絲蟲病和黑熱病將面臨監測新感染者和媒介昆蟲的任務;食源性寄生蟲病有所上升;腸道線蟲病、帶絳蟲病、囊蟲病、包蟲病、旋毛蟲病、肝吸蟲病和肺吸蟲病等在全國和局部地區仍是值得重視的寄生蟲病。 因此,我國寄生蟲病的防治仍然是公共衛生中的重要課題。 人體寄生蟲學的研究需要繼續結合防治工作的實際,進行生物學、生態學、免疫學、血清診斷學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三、免疫學發展簡史
(一)經驗免疫學時期
免疫學是伴隨人類與傳染病斗爭開始的。 由于人類觀察到傳染病患者痊愈后可以抵抗該傳染病的再次感染,由此開始嘗試通過人工輕度感染以獲得抵抗力。 公元16 世紀,我國明朝已有人痘苗預防天花的明確記載。 而且還傳到了俄國、日本、朝鮮、土耳其和英國等國家,為日后牛痘苗的發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798 年英國醫生Jenner 接種牛痘苗預防天花獲得成功。
(二)科學免疫學時期
19 世紀后期,Pasteur 制備了炭疽等減毒活疫苗,預防炭疽等疾病;Behring 和Kitasato 用減毒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獲得抗血清即白喉抗毒素,用以治療白喉取得成。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Metchnikoff 提出了原始的細胞免疫學說,認為吞噬細胞執行抗感染免疫的主要作用;而Ehrlich 提出了原始的體液免疫學說,認為血清中存在的抗菌物質在抗感染免疫中起決定作用;Bordet 發現補體與抗體共同產生溶菌作用;Wright 和Douglas 發現動物免疫血清能加速吞噬細胞對相應細菌的吞噬,提出免疫血清具有調理吞噬的作用,從而將體液免疫學說和細胞免疫學說統一了起來。 免疫病理的概念和經典血清學檢測技術也相繼建立。 20 世紀中葉,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胞轉移遲發型超敏反應實驗獲得成功。 1945 年Owen發現了天然免疫耐受現象,在胎盤血管融合的異卵雙生小牛體內,各自含有兩種不同血型抗原的紅細胞,成年后小牛可接受對方移植的皮膚而不排斥。 1953 年Medawar 等通過不同品系小鼠,人工誘導免疫耐受獲得成功。 Burnet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于1958 年提出了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 此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免疫學徹底跳出了抗感染免疫的局限。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免疫系統的組成也在這一時期基本闡明。
(三)現代免疫學時期
1974 年Jerne 根據對抗體分子獨特型的認識,提出了免疫網絡學說。 1974 年Zinkernagal 和Doherty 證實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受MHC 限制。 1978 年Tonegawa 等揭示了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基礎。 1975 年Kohler 和Milstein 等創建了雜交瘤技術,這項突破性的生物技術,可以大量制備單克隆抗體,對生命科學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 世紀后期,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免疫受體信號轉導成為研究熱點并取得顯著成效。 進入21 世紀,固有免疫受體及其相關研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最近,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和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技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為標志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的研究更是備受關注。
案例0-1
18 歲男性,右小腿出現一彌漫性紅色發熱硬結,界限不清,伴間歇發熱和輕度疼痛。 詢問病史得知,幾天前發生自行車事故,病灶處輕微擦傷。 檢查:病灶局部紅腫,有明顯壓痛,體溫顯著升高達38.1℃,白細胞計數增多。 臨床診斷:蜂窩織炎。 治療:靜脈輸液抗生素治療后口服抗生素,病人痊愈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
思考
1.患者幾天前病灶處的擦傷和蜂窩織炎的發生有關系嗎? 為什么?
2.蜂窩織炎為什么抗生素治療有效?

(陳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齐齐哈尔市| 巴青县| 农安县| 资源县| 珠海市| 德格县| 秦安县| 万全县| 抚远县| 玛曲县| 中西区| 岳阳市| 高要市| 新乡县| 郯城县| 临沂市| 萝北县| 张家口市| 泽普县| 平顶山市| 秭归县| 肃宁县| 沅江市| 岚皋县| 怀来县| 台东县| 公主岭市| 棋牌| 益阳市| 日喀则市| 巴南区| 睢宁县| 蓝田县| 澜沧| 贵溪市| 蓬溪县| 巨鹿县| 剑河县| 临猗县|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