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醫院環境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現代健康觀的提出,醫院的服務對象、服務層面、服務內容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服務對象包括患者和健康人,包含了人生命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服務層面包括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要求醫院對服務對象提供全方面的服務,滿足其身、心、社、靈的需要。服務內容體現出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因此,醫院環境的創設應在充分考慮服務對象、層面和內容的基礎上,樹立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全方位地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優美、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良好環境。

一、醫院環境的特征

1.服務專業性

醫院環境是健康照顧的環境,以醫學科學技術為服務手段。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現代醫院人員分工的精細化,社會對醫務人員提供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要求醫務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從而確保高質量、專業化的醫學綜合服務。各級各類醫務人員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推出新服務,并與其他醫務人員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以專業性的服務來滿足患者身心需求,使患者滿意。

2.形象感染性

任何環境都是通過可觀可感、具體生動的形象體現出來的。醫院也不例外。醫院的物質環境通過建筑設計、基本設施、自然生態、院容院貌等表現出來;精神環境通過文化宗旨、精神風貌、服務理論、技術水平、學術氛圍等體現出來。通過物質與精神環境結合的和諧統一,給人受到感染,產生美的感受,喚起愉悅的情感;通過和諧環境向社會傳達醫院文化和精神,建立醫院與公眾的互動聯系,樹立美好的醫院形象;擴大醫院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安全舒適性

醫院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人群密集、流動性大、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易感人群集中、侵入性診治手段多等因素使其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因此,醫院環境的設置應以滿足患者安全感、舒適感、信任感為目標。具體表現在:

(1)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

醫院的建筑設計和布局符合有關標準;空間、溫度、濕度、聲音、光線、衛生等物理環境得到有效的調控和維持;安全設施齊備完好,如床擋、防滑墊、扶手、呼叫系統等設施可以避免患者發生損傷;醫務人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2)監控有效的生物環境:

建立院內感染監控系統,健全有關制度,嚴格管理監督,全面落實與把關,確保生物環境的安全性,以免患者和醫務人員遭受感染。如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蚊、蟲、蠅的滅除工作。

(3)和諧融洽的社會環境:

醫院的社會環境包括醫患關系、護患關系、病友關系、醫院規則等方面。良好、舒適、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加其心理安全感。因此,醫院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加強醫院精神文明建設,注重醫德醫風的培養,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重視患者心理、社會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促進其身心康復。

4.管理規范性

醫院醫療服務面廣,分工協作部門復雜多樣。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醫院應實行規范化管理。例如在病區護理單元中做到:①病室陳設規格統一,布局整齊,擺放合理,物有定位,用后歸位;②被服類物品定期整理或更換;③保持患者口腔、頭發、面部、手足、皮膚及會陰的清潔,及時清除排泄物與分泌物;④治療后用物及時撤去,按要求分類處理;⑤工作人員儀表端莊,服裝整潔大方,遵守有關的工作制度。

二、醫院環境的分類

醫院是防病治病的場所,是醫務人員提供診療護理服務的重要場所。醫院環境可分為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

1.物理環境

包括醫院的地理條件、自然景觀、建筑設計、院容院貌、儀器設備等物質環境,屬于硬環境,是表層的、有形的、看得見的、具體的。物理環境是醫院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直接影響著醫院的發展。

2.社會環境

包括以醫療護理技術、人際關系、精神面貌、服務理念及服務態度等為主的醫療服務環境和以醫院的規章制度、監督機制及各部門協作關系等為主的醫院管理環境,屬于軟環境,是深層次的、無形的、內在的、抽象的。社會環境從根本上促進或制約著醫院的發展。

醫院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個組合系統,缺一不可。創設舒適、安全、整潔、和諧、人性化的醫院環境,必須將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提升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爭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醫院環境的調控

醫院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休養和康復。因此,創造和維護一個適宜的醫院環境是護士的重要職責。當醫院的環境不能滿足患者康復需求,護士應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其進行調控,并采取措施預防環境因素對健康所造成的威脅。

(一)醫院物理環境的調控

醫院的物理環境是影響患者身心舒適、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南丁格爾曾在《護理札記》中寫道:“護理應是從最小限度地消耗患者的生命力出發,使周圍環境保持舒適、安靜、美觀、整潔、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溫度適宜……”說明專業化護理人員從開始就應認識到良好的物理環境對患者的重要意義。

1.空間

為了方便治療和護理操作,病床之間的距離不得少于1米。床與床之間應設有圍簾,必要時進行遮擋,保護患者隱私。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適合其成長、發展及活動的空間。因此,為患者安排空間時,應在醫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如設置游戲區,滿足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配有會客室或陽光房,滿足成年人從事社會交往活動和學習的需要。

2.溫度

室內適宜的溫度(temperature)使患者感到舒適、安寧,減少消耗和身體負擔,利于患者休息、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進行。過高的室溫使機體神經系統受到抑制,干擾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體熱的散發,影響體力恢復;過低的室溫則使機體因為冷的刺激缺乏動力,肌肉緊張而產生不安,且易使患者著涼。因此,一般病室室溫保持在18~22℃較為適宜。新生兒及老年人對溫度的敏感性降低,應將室溫保持在22~24℃為宜。

病室應備有溫度計,以便隨時評估室內的溫度。護士應根據不同季節及時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室溫的調節,以滿足患者身體舒適的需要。如夏季采用空調、電扇、開窗通風來降低室溫,增加機體散熱速度;冬季采用暖氣、火爐等取暖設備,維持適宜的室溫。此外,還可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患者的蓋被及衣服。操作前暖手、盡量避免操作過程中患者不必要的暴露也是防止患者受涼,使患者舒適的護理措施。

3.濕度

濕度(humidity)為空氣中含水分的程度。病室濕度一般指相對濕度,即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單位體積的空氣中所含水蒸氣的量與其達到飽和時含量的百分比。病室的濕度以50%~60%為宜。濕度過高或過低,對人體都不適甚至有害。濕度過高,機體蒸發作用減弱,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潮濕,氣悶難受,無精打采,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腎臟負擔,且易于細菌繁殖;濕度過低,空氣干燥,人體蒸發大量水分,引起機體口干舌燥、咽痛、煩渴、鼻出血等表現,在秋冬季干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某些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對濕度的要求較高,如呼吸道疾患或氣管切開患者。

病室應備有濕度計,以便隨時評估和適當調節室內的濕度。室內濕度過高時,使用空調是降低濕度的最好方法。室內濕度過低時,使用加濕器即可在短時間內提高濕度。同時,開窗通氣也是調節室內濕度的有效措施。

4.通風

污濁的空氣中氧含量低,可使人出現煩躁、倦怠、頭暈、食欲減退等表現,且因不潔空氣中微生物的密度增加,容易導致呼吸道的感染和疾病的傳播。因此,病室應每日定時通風,通過置換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降低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微生物的密度,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同時調節室內溫、濕度,從而刺激皮膚的血液循環,刺激汗液蒸發及熱量散失,增加患者的舒適感。通風效果與通風面積(門窗大小)、室內外溫度差、通風時間及室外氣流速度成正比。在通風時,應注意保護遮擋患者,避免直接吹風和對流風。一般通風30分鐘即可達到置換室內空氣的目的。有條件的醫院可通過層流裝置凈化空氣。為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護士應做好病室無煙區的管理,及時清除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及不良氣味。同時,應定期做空氣培養,以監測室內空氣環境。

5.噪聲

凡是不需要的、能引起人們心理和生理不適的聲音都是噪聲。噪聲影響人的健康,其危害程度與音量的大小、頻率的高低、持續暴露時間和個人的耐受性有關。機體患病時,對噪聲的適應性和忍受性減弱,更應該引起重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噪聲標準,白天病區較理想的強度是35~40dB。噪聲強度在50~60dB即能產生相當的干擾,影響休息和睡眠。長時間處于90dB以上高音量環境中,能導致耳鳴、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肌肉緊張,以及出現焦躁、易怒、頭痛、失眠等癥狀。當其強度高達120dB以上時,可能造成高頻率聽力損失,甚至永久性失聰。

醫院周圍環境的噪聲雖非護士所能控制,但護士作為醫院環境的主要管理者,應盡可能地維護醫院環境的安靜。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家屬及探視人員解釋、宣傳保持病室安靜對患者休養和康復的重要性,取得他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同時在說話、行動與工作時應盡可能做到“四輕”:

(1)說話輕:

護士說話聲音應輕柔、清晰,不可過大,但也不能耳語。耳語會使患者產生疑慮誤解。

(2)走路輕:

護士應穿舒適的軟底鞋,行走時應柔步無聲,避免重步行走和發出不悅耳的聲音。

(3)操作輕:

操作時動作穩、準、輕、快,避免物品、器械相互碰撞發出聲音。車輪軸承處應定期滴注潤滑油,避免因銹澀而產生刺耳的噪聲。

(4)開關門窗輕:

病室的門及椅腳應釘橡膠墊。開關門窗時,注意輕開輕關,不要人為地發出噪聲。發現門窗損壞時及時維修。

6.光線

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適量的陽光照射能使照射部位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增快,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使人食欲增加,舒適愉快。另外紫外線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并可促進機體內部生成維生素D,達到維持健康的目的。因此,病室內應經常開啟門窗,讓陽光直接射入,或協助患者到戶外接受日光浴,增加患者身心舒適,但應避免陽光直射患者的面部。同時護士應注意根據患者對陽光的不同需求采取措施。如午睡時間宜用窗簾遮擋陽光;對破傷風、先兆子癇、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畏光的患者,要采取避光措施。充足的光線有利于觀察患者,進行診療和護理工作,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但光線過亮或24小時光源不斷又會影響患者的休息與睡眠。因此病室人工光源的設計及亮度要能依其作用進行調節。樓道、藥柜、搶救室、治療室、監護室內的燈光要明亮。普通病室除一般吊燈外還應有床頭燈、地燈裝置。床頭燈開關應設置在患者易于觸及的地方,方便患者使用。地燈裝置保證了護士夜間巡視不打擾患者的睡眠。病室內還應有一定數量的立式鵝頸燈,以適用于不同角度的照明,為特殊診療提供方便。

7.裝飾

病室是住院患者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病室布置應簡潔美觀、體現人性化特點。色彩不僅悅目,而且富有感情,被稱為“最經濟的奢侈品”,已受到醫院的青睞。根據色彩對人的情緒、行為及健康的不同影響,現代醫院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白色的環境風格,逐步將色彩合理運用到醫院環境的設置中。根據各類病室的不同需求合理設計和配備適宜的顏色,配合圖畫、窗簾等進行精心布置,使患者身心舒適,并通過暗示作用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例如利用不同的顏色標識不同的功能區域,使患者便于尋找;兒科病室用暖色系及卡通圖片裝飾,減少兒童的恐懼感,增加溫馨甜蜜的感受;手術室選取綠色或淺藍色,使患者產生安靜、信任的感覺。病室內可適當擺放綠色植物、花卉盆景。一方面,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另一方面,生命元素的參與增強了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勇氣。值得注意的是,對哮喘患者,不可擺放花卉,以免誘發或加重哮喘。病室的墻壁和走廊適當懸掛照片、油畫,增添人文氣息。醫院環境應布局合理,整潔明快,有一定的綠化區域,栽種樹木草坪,修建花壇和桌凳等,供患者休息、散步和觀賞,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休養環境。有的醫院還設有水舞噴泉、鋼琴演奏、雕塑展示和藝術畫廊等,使醫院成為充滿藝術氣息的休憩場所,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

相關鏈接 醫院環境人性化的標簽——視覺障礙者導識系統

視覺障礙者導識系統是通過系統化設計,將醫院建筑空間中的位置、方向、路徑、目的地等信息快捷準確地傳遞給視覺障礙者,提高他們在醫療建筑中的尋路與行走能力。導識系統的設計不僅要關注物質環境的無障礙化,也要關注人文環境和信息環境的無障礙化。如流線網絡結構盡可能簡潔化、直線化,避免過于復雜的流線設計或容易造成方向感迷失的曲線型走道設計;強化流線交叉點的設計,采用回聲、腳底觸感和光線反差對比,對視覺障礙者起到有效的提示作用,從細節處體現人文關懷;選擇門廳、中庭、電梯廳、通廊等位置作為樓層中的信息核心,統一設置樓層索引、樓層平面圖等導向信息,降低視覺障礙者尋路的難度,也能對醫院的人流分流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建立綜合導識信息系統,整合建筑空間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信息環境,充分利用地面材料、盲道、扶手、盲文標識、觸覺地圖、音響信號等引導方向,使之既可以被普通人使用,也能被視覺障礙者所使用。

(二)醫院社會環境的調控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關系著人的生、老、病、死。醫院的社會環境影響患者的心理和行為,與患者的精神需要密切相關。患者來到醫院,面對陌生的環境、疾病的困擾、獨特的規章制度、復雜的人際關系,無所適從,難免產生焦慮、恐懼、抑郁、孤獨、失落感、無力感等情緒和行為上的起伏變化,影響診療和康復效果。同時,患者渴望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和幫助。因此,除了創設一個舒適、安全、整齊的物理環境外,護士還應幫助患者盡快轉變角色,以適應醫院這一特殊環境,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1.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是人的基本社會需求。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減少心理傷害,有利于身體健康。患者處于醫院環境中,主要的人際關系有:護患關系、患患關系(病友關系)和其他關系(如醫患關系、醫護關系、與其他醫務人員的關系、與家屬的關系等)。

(1)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是在醫療護理實踐活動中,護士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產生和發展的一種人際關系,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幫助者與被幫助者的工作關系。其特征是護士對患者表達接納、信任、了解、誠實和同情等。由于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多、時間最長,因此護患關系是患者住院期間人際關系的首要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能有效地減輕或消除患者來自環境、診療過程及疾病本身的壓力,增強其安全感、親切感和信任感,有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在護患關系中,護士與患者相互影響的能力是不平衡的,護士處于相對主動地位,其態度和行為對護患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護士應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不論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職位高低和經濟水平,均能一視同仁,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主動熱情地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要表現在:

1)語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特別敏感的刺激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護士在與患者接觸中,應運用好語言這把雙刃劍,說話真誠溫柔,語氣自然、語速適中,通俗易懂,認真傾聽患者有疑問或不解的地方并予以耐心解釋,使患者感覺到他是被關心和照顧的。在操作前、中、后都要跟患者做好解釋,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適當地運用語言溝通技巧,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護士切不可盲目指責患者,傷害患者的自尊心。

2)行為舉止:

“言為心聲,行為心跡”。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和嫻熟的技術反映了護士良好的職業素養,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強信心。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真誠對待患者,舉止大方,動作穩、準、輕、快,及時有效地幫助患者滿足合理要求,解除痛苦。尊重患者的權利和人格,最大限度地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對患者取得的進步給予鼓勵。同時不忘充實自己,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水平,從行動上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3)情緒:

情緒是人的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具有感染性。積極的情緒使人樂觀自信,提升主觀幸福感,有利于健康;消極的情緒則使人脾氣暴躁、悲觀失望,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護士應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善用積極的情緒感染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緒,使患者樂觀開朗、心情愉悅,從而增進護患關系。

4)工作態度:

工作態度包括工作的認真度、責任度和努力程度等。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生命,應樹立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以高度的責任心、熱情友善的態度對待患者,重視患者的主訴,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使患者感受到來自護士的溫暖和支持,促進護患關系的良性發展。

護患關系是相互的、雙向的。患者也應尊重護士的職業和勞動,在治療護理中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以促進早日康復。

(2)病友關系:

病區中的每個人都是社會環境中的一員。病友們有著不同的職業、背景、教育水平、經濟情況和性格特點,由于疾病的原因來到了醫院,在共同的治療康復生活中自然地構成一個群體,并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如病友們通過交談,了解一些疾病療養常識和醫院規章制度等;病友間的相互幫助與照顧,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緒;而病友間彼此交往較少,缺乏關照,感到孤獨寂寞,表現出消極被動;老病友對疾病的積極或消極態度、感受等對新患者產生的影響。

護士應協調病友間關系,幫助病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營造積極樂觀的群體氣氛,增進病友間的互助、友誼與團結,使群體氣氛有利于患者和醫護工作的開展;善于發現病友間的不良情緒和消極氣氛,采用正確的方式消除以防蔓延,并引導其往愉快、樂觀的方面發展,使其最終產生積極作用;對病情輕重不一的患者,盡量安置在不同的房間,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刺激。融洽的病友關系有助于新患者緩解陌生感和焦慮感,盡快適應醫院環境;有利于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有利于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

(3)其他關系:

護士是患者所處環境中人際關系的主要調節者。幫助患者與醫生、其他醫務人員、家屬建立和睦的人際關系是護士的職責。護士應主動將醫生、其他醫務人員介紹給患者,鼓勵患者與他們接觸和溝通,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使患者感到來自群體的支持。另外,家屬作為患者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家屬的態度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家屬對患者的關心、支持、理解和鼓勵,可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解除患者后顧之憂。因此,護士應與家屬加強溝通,取得信任與理解,共同做好患者的身心護理。近年來,家庭化病房的建立,為患者與家屬及親朋好友的接觸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規章制度

為了保證診療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工作的全面落實,同時保證患者具有良好的休息環境,醫院依據國家相關部門有關醫院管理的規定并結合醫院自身的特點制訂了規章制度,包括入院須知、探視制度、陪護制度等。醫院規章制度既是對患者的指導,也是對患者的一種約束,因而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影響。護士要幫助患者逐漸適應醫院環境并遵守醫院的管理制度。

(1)耐心解釋取得理解:

向患者和家屬耐心解釋每一項院規的內容和執行各項院規的必要性。只有患者和家屬對院規有正確的理解,才能主動配合、自覺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對不遵守的行為,護士要進行恰當的勸阻和限制,給患者適應的時間,不可盲目批評。

(2)關心患者減少失落感:

保證患者對周圍環境有一定的自主權,患者入院后,凡事都要遵從醫生護士的安排和院規的約束,容易產生壓抑和無從感。由于健康照顧的需要,患者既往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相應的社交活動減少,還要接受各種陌生的檢查和診療護理操作,容易感到自我控制感喪失。因此,在維護院規的前提下,盡可能讓患者擁有其個人的環境,并對患者的居住空間表示尊重,包括在進入病室時應先敲門;幫助患者整理床單位或衣物時,應先取得患者的同意等;允許并鼓勵患者參與決策過程,促進其自控力,減少失落感。

(3)滿足需求尊重探視人員:

家屬或親朋好友的探視可滿足患者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減輕患者的寂寞與社交隔離。因此,要尊重探視人員,人性化處理患者的被探視需要。但如果探視者不受患者歡迎,或探視時間不恰當,影響醫療護理工作,則要加以勸阻和限制,并給予解釋,取得患者、家屬及探視者的諒解。

(4)提供信息健康教育:

信息的不足、知識的缺乏會使患者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恐懼,缺乏安全感。因此,護士應針對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的適應能力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傳授疾病相關知識、術前術后護理知識、康復知識等,滿足患者對疾病信息的需求,調動患者積極參與自我護理保健,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如在操作前、中、后,應給予患者適當的解釋與心理支持,使其理解配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患者會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來獲得相關的疾病知識。他們對疾病的信息需求提高,不再局限于一般性問題,更多的是需要專業性的指導與建議。因此護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科知識和水平,為患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

(5)尊重患者維護權利:

患者的權利有生命健康權、平等治療權、知情同意權、獲得診療信息的權利、隱私權等。護士作為患者權利的忠實維護者,要尊重患者的權利,保護其合法權益。如進行某項檢查或治療前,先征得患者同意;在操作過程中,適當地遮擋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對患者的個案討論、診斷鑒定、檢查結果、治療記錄,護士有義務為患者保密。

(6)鼓勵患者自我照顧:

由于疾病的影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被限制了活動或對自我照顧能力的信心不足,導致對他人照顧的依賴。護士應認真評估患者的病情和自我照顧能力,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參與自我照顧,對患者取得的進步予以鼓勵,增強其自信心,促進早日康復。

相關鏈接 互聯網醫院,Yes or No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醫院應運而生,如烏鎮互聯網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互聯網醫院、寧波云醫院等。互聯網醫院是互聯網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新應用,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醫療咨詢服務平臺,其通用模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患者在線上得到分診咨詢、遠程門診、線上付費、檢查預約、住院床位預約、藥物配送、慢病隨訪等服務;線下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得到診療、手術及住院等服務。關于互聯網醫院,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稱,互聯網醫院通過互聯網手段,打破了醫院圍墻,延伸了實體醫院的服務,節約了患者的時間和成本開支,增加了醫患之間的黏性,應該給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也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醫院的準入標準、服務內容、醫保支付、醫生資質、監督管理等方面尚未有明確規定,還未達到理想和成熟的狀態;甚至有學者提出互聯網醫院名稱本身就違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因此,互聯網醫院未來的發展方向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葉碧容)

學習小結

本章包括醫院的概述和醫院環境的調控兩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介紹了醫院的四大任務即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對醫院的不同劃分種類和組織機構進行了簡要說明,并著重闡述了醫院的三個重要部門——門診、急診、病區的設置和主要護理工作,使學生對醫院的基本情況有更深的了解;明確如何根據三個部門的特點,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布局和設置,以及各個部門承擔的主要護理工作。 第二部分歸納總結了醫院環境的四大特征,即服務專業性、形象感染性、安全舒適性和管理規范性;重點闡述了醫院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調控方法和要求;詳盡地指導學生從空間、溫度、濕度、通風、噪聲、光線、裝飾七個方面著手,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安全的物理環境;最后闡述了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意義和方法,并提出了相應措施幫助患者適應醫院環境和遵守醫院規章制度。

復習思考題

1.患者,男,30歲,建筑工人,從7米高處墜落,全身多處受傷,由工友送入急診科。入院時患者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80/45mmHg。如果你是急診科護士,你應該要如何處理?

2.郭大爺,67歲,因哮喘發作住院治療。查體:體溫37.2℃,脈搏 84次/分,呼吸 24次/分,血壓 150/102mmHg。患者神志清楚,左側偏癱,小便失禁。如果你是郭大爺的責任護士,應如何做好物理環境的調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甸| 锡林浩特市| 五峰| 肇州县| 蒲城县| 泰宁县| 岢岚县| 永城市| 观塘区| 宁晋县| 信阳市| 旬邑县| 六安市| 文昌市| 汽车| 苍南县| 嘉祥县| 罗山县| 调兵山市| 拉萨市| 芮城县| 巩留县| 高阳县| 正蓝旗| 靖远县| 正定县| 尉犁县| 邯郸县| 秦安县| 庆云县| 阜阳市| 将乐县| 甘南县| 同仁县| 民权县| 新晃| 荥经县| 龙游县| 乃东县| 仁布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