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全科醫學產生基礎及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一、全科醫學產生基礎
(一)人口迅速增長與老齡化
隨著各國的社會經濟條件普遍改變,加之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長壽和人口數量的激增。許多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日趨增大,在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超過了7%,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在2000年已正式宣告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社會勞動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贍養系數明顯增大,使社會的經濟負擔加重;另一方面進入老年后,其生理功能衰退,慢性退行性疾病多發,行為能力減退,社會地位和家庭結構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變化,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全面下降,“長壽”和“健康”成為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而高度專科化的生物醫學模式因其醫療服務的狹窄性、階段性和費用昂貴,加劇了這一矛盾。怎樣幫助老年人全面提高生活質量,使其得以安度晚年,成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公眾和醫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
(二)疾病譜與死因譜的變化
20世紀40年代,由于抗生素的成功研制,拯救了許多嚴重感染的患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希望。由此開始,千百年來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得到控制。傳染病和營養不良癥在疾病譜與死因譜上的順位逐漸下降,而慢性退行性病、與生活方式及行為有關的疾病等卻逐漸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與20世紀80年代的死因譜對照,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意外死亡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前幾位死因。疾病譜的變化向現代醫學及醫療服務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服務時間要求長期而連續;服務內容要求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全方位;服務地點要求以家庭和社區為主;服務類型要求綜合性的照顧(包括醫療、預防、康復、保健、教育、咨詢等干預)重于單獨醫療干預;服務方式要求醫患雙方共同參與,強調患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而不僅僅是被動地遵從醫囑。
(三)醫學模式的轉變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醫學整體上的思維方式或方法,即以何種方式解釋和處理醫學問題。醫學模式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哲學和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多種不同的醫學模式,如古代的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近代的機械論醫學模式以及現代的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是把人作為生物體進行解剖分析,致力于尋找每一種疾病特定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變化,并研究相應的生物學治療方法。生物醫學模式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防治疾病、維護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一直是近代醫學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思維方式,也是大多數??漆t生觀察處理其領域問題的基本方法。但生物醫學模式無法解釋某些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以及疾病造成的種種身心不適,無法解釋生物學與行為科學的相關性,更無法解決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質量降低等問題。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樣化,生物醫學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也日益明顯。自19世紀末以來,隨著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行為科學、心身醫學、免疫學、醫學哲學等領域的發展,系統論的思維逐漸被接受,從而導致了新的醫學模式的產生。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是由美國醫生G.L.Engle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是一種多因多果、立體網絡式的系統論思維方式。它認為人體是一個開放系統,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內部的調控能力決定健康狀況。因此,生物醫學仍是這一模式的基本內容之一,其還原方法被整合到系統論的框架中,與整體方法協調使用。無論是醫學的科學特征、醫生的診療模式或醫療保健事業的組織形式,都將根據新的模式進行調整,使之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四)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
20世紀60年代,各國都面臨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問題,其主要原因為高技術醫學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高技術醫學的發展使醫療投入急劇增長,而對改善人類總體健康狀況卻收效甚微,即成本的投入與其實際效果/效益相距甚遠。有資料表明,85%以上的衛生資源消耗在15%的危重患者治療上,而僅有15%的資源用于大多數人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這種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使政府不堪重負,也使公眾十分不滿。因此,人們迫切要求改變現行醫療服務模式,合理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使其得到及時、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以社區為基礎的正三角形(又稱金字塔形)醫療保健體系是目前世界公認的理想的保健體系。其寬大的底部是可以被群眾廣泛利用的、立足于社區、提供基本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門診機構(全科醫療診所與社區健康中心);中部是二級醫院、慢性病院、護理院和其他能處理需要住院的常見問題的機構;頂部是利用高技術處理疑難危重問題的少數三級醫院。醫師人力有一半以上在基層從事社區衛生服務,體現了在衛生資源分配上對社區的傾斜;而所有民眾的首診醫療保健都在基層解決,體現了衛生資源利用對社區的重視。
這種正三角形醫療保健體系意味著不同級別醫療保健機構功能的分化:即不同級別的醫療保健機構各司其職,大醫院集中于疑難危重問題和高技術的研究,并作為基層醫療的學術與繼續醫學教育的后盾;基層機構則全力投入社區人群的基本醫療保健工作。在醫療保健系統中充分發揮基層醫療和居民健康“守門人”的作用,以較低的醫療費用、有限的衛生資源取得較為理想的居民健康效果。
二、全科醫生在衛生改革中的使命
社區作為醫學教育訓練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體現了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衛生改革的方向。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學術核心和業務骨干,全科醫生在承擔基本診療工作的同時,還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承擔三級預防
生物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它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劃了一條界線,可以稱之為“非此即彼”。因為易于操作,所以被醫生廣泛接受。其缺陷是過于片面,不包括許多病理基礎不明的疾患或功能問題;同時過于武斷和靜止,人沒有疾病時也可能處于疾病前期,特別是許多慢性病。因而完全遵照這一理念將有可能失去疾病早期的有效干預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提出的健康的新定義,即“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這種定義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思維要求,認為良好的健康狀況要由全社會共同創造,并強調自我保健責任。同時,它認為健康是一種“狀態”,即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并存于一個連續統一體中的動態過程,若能及時發現并控制作用于人體的健康危險因素和致病因素,開展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即可促使健康向疾病發展的進程逆轉。而體現綜合性保健觀念的預防戰略及其按照疾病自然史的不同發展階段設計的三級預防措施,則為這種新型健康觀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手段。
慢性病三級預防是根據疾病周期(健康-疾病-康復)進行的綜合性預防措施,它涉及預防、醫療、康復、心理、行為、社會等許多領域,需要多學科人員共同承擔。但由于其出發點是慢性病的防治,臨床醫生是進行長期綜合性照顧的骨干。全科醫生作為個人和家庭的責任制保健醫生,以在社區提供綜合性、持續性、協調性服務見長,理應為社區、家庭和個人承擔三級預防任務。
(二)發展“照顧醫學”
這一使命的提出,來源于“醫學目的”(the goal of medicine)的討論。這場嚴肅的學術討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哈斯廷斯中心Daniel Callahan教授發起的。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有13個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參與了該項研究計劃。該項研究號召各國醫學界、政府和公眾“審查醫學目的”,敦促從“治愈醫學”(cure medicine)和高科技醫學優先選擇,轉移到“照顧醫學”(care medicine),重點是預防疾病和維護、促進健康。
醫學的傳統目的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對抗疾病和延長生命,促進和維護健康,以及解除疼痛和疾苦。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上述三者之一,即對抗疾病與延長生命格外青睞,似乎只要投入足夠的金錢和對科學的熱忱,醫學將能夠治愈所有疾病,死亡被視為醫學的失敗。當社會越來越難以繼續為對抗疾病付出高昂代價之時,當將大量寶貴資源(甚至是90%以上的資源)用于“最后的安慰”時,對醫學目的的其他方面,如促進/維持健康、解除病痛卻投入甚少,并處理乏術。為此,該項研究計劃提出了新的醫學目的:①預防疾病損傷,促進維持健康;②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③照顧患病與無法治愈者;④避免早死,追求安詳死亡。
為了實現上述新的醫學目的,需要在醫院以外的廣大社區發展“照顧醫學”,以現代醫學和替代醫學(傳統醫學)為手段,實現為慢性患者解除痛苦并改善生命質量的目的;同時強化預防疾病與促進健康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因此,圍繞著“生命周期”,以人生準備、人生保護、人生質量為中心發展照顧醫學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全科醫生肩上。
(三)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推進衛生改革
縱觀醫學史,醫生連續性照顧的做法是醫生人性化服務的體現。然而,隨著現代高技術醫學的發展,各種診療設備代替了醫生的體格檢查甚至診斷思維,患者被視為疾病的載體,醫生僅對其所患疾病感興趣,而不知其作為“人”的期望與情感需求,醫患關系越來越走向冷淡與對立。高技術醫學作為“雙刃劍”,在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副作用,造成衛生資源的高投入、低產出,服務的低覆蓋和服務對象的低滿意度。以上情況嚴重影響到醫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涉及社會公正和政局穩定等問題。
各國政府和醫學界都認識到需要通過衛生革命改變一味發展高技術的弊端,糾正衛生資源配置的偏差,強調對基層醫療保健的投入,以適宜技術和高情感的手段,實現衛生服務的經濟有效、高覆蓋和高滿意度。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家庭醫生組織聯合提出,在衛生保健系統實現優質、經濟、有效以及公正的服務過程中,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應該起到核心的作用。為了承擔這一重任,全科醫生必須對患者照顧能高度勝任,同時必須能將個人和社區的衛生保健融為一體。
在中國,建立全科醫師制度是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建立分級診療模式,實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將醫療衛生服務責任落實到醫生個人,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方向,也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全科醫生制度,有利于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大醫院合理分工的診療模式,有利于為群眾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
三、全科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與前景
(一)全科醫學在中國的引入與發展
1.全科醫學在中國內地的引入
全科醫學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入中國內地。1989年,首都醫科大學成立全科醫師培訓中心,1993年11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全科醫學學科的誕生。1994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1995年8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正式成為世界家庭醫生組織成員。2000年9月,原衛生部在首都醫科大學成立了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同時在北京等少數地區開始嘗試進行全科醫療的實踐活動。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全科醫學處于概念傳播、理論探討和實踐起步階段。
2.全科醫學在中國內地的發展
(1)形成適宜全科醫學發展的政策環境: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這是推進中國內地全科醫學發展的重要標志。1999年,原衛生部召開了“全國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會議”,正式全面啟動全科醫學教育工作。之后,國家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以及全科醫生專業技術資格與注冊管理的相關具體政策規定,提出了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目標,全科醫師的培訓開始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
2006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社區衛生工作會議,同時下發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強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科教育,積極為社區培訓全科醫師、護士,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之后,中央編辦、國家發改委、人事、財政、社保、民政、衛生、教育等相關部門出臺了9個配套文件。在全科醫學學科建設與教育培訓方面,要求醫學院校開設全科醫學課程,有條件的醫學院校要成立全科醫學系或教研室,將全科醫學發展納入學校重點學科建設整體規劃之中;加強全科醫學教材建設,組織醫學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進行見習或實習等。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為此,需要“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培訓,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完善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為群眾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皩﹂L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
這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有效地改善了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政策環境,推進了全科醫學學科的發展。
(2)中國全科醫生制度的建立:
為深入貫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2011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2011年7月,國務院頒發《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诽岢觯幍?012年使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再經過幾年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指導意見》要求改革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全科醫生可根據需要多點注冊執業,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職或兼職工作,也可以開辦診所。推行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加強全科醫生服務質量監管,并與醫保支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掛鉤。創新全科醫生激勵政策和方式,建立以按簽約居民數獲得服務費為基礎的新激勵機制,完善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貼政策。拓寬全科醫生職業發展路徑,完善職稱晉升辦法。
(3)初步建立了全科醫學教育體系:
我國內地地區自1989年開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試點,1999年正式啟動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工作。目前,已經基本建立了全科醫學教育培訓體系,包括高等院校醫學本科生全科醫學知識教育、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和轉崗培訓、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全科醫學繼續教育、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等。為保證教育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保障教育培訓質量,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建立全科醫學培訓基地,并組織專家編寫相關教材。
早在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工作正式啟動之始,原衛生部明確提出:“在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蚺嘤栔行?,逐步建立起以國家級培訓中心為龍頭,省級培訓中心為骨干,臨床及社區培訓基地為基礎的全科醫生培訓網絡”。2006~2007年,原衛生部組織專家評審認證了34家全科醫學專科醫師培訓試點基地,原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印發了《全科醫學科??漆t師培訓基地細則》。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了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0億元,用于支持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行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建設。旨在依托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建設一批規范化的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原衛生部醫療衛生服務監管司出臺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在全國建設100多個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
(4)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互相促進:
社區衛生服務(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社區衛生服務主要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建設和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是我國近年衛生改革、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社區衛生服務是一種以社區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為導向,由政府主導、社區參與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它不是一個學科而是一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新模式。
全科醫學的發展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開展相輔相成。全科醫學是為社區衛生服務培養業務和管理骨干的醫學專業學科,經過全科醫學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骨干;由全科醫生提供的全科醫療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中最理想的個體化照顧的服務模式。因此,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全科醫生是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5)中、高級全科醫師從無到有:
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廣泛深入開展和全科醫學人才發展的需要,我國部分地區制訂了全科醫師職稱系列和職稱晉升標準。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07年,全國晉升全科醫學專業技術資格人員總計10 670人,其中中級專業技術資格9826人,高級專業技術資格844人(主任醫師65人,副主任醫師779人)。自2001年,參加全科醫學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考生人數逐年增加,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學歷層次逐步提高。全科醫生在崗人數逐年增多,全科執業注冊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全科醫生14.56萬人(注冊4.74萬人,取得合格證書9.81萬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1.07人。全科醫生占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比例從2009年的5.3%提升到2013年的5.6%。
(二)中國全科醫學發展前景展望
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難題的基礎環節,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途徑,關系到醫改全局和群眾切身利益。
根據我國新醫改框架下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要求,全科醫生和初級衛生保健人員的數量不足,而各種???、亞??频尼t師卻相對過剩。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可確保在最經濟的地點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可以預測中國未來在貼近患者、醫學發展、技術應用等方面將出現競爭趨勢。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在中國也將日趨顯露推進全科醫學加速發展的若干趨勢。一個趨勢是隨著新的而且通常是昂貴的診斷治療方法的日益增多,衛生保健的費用定額配給已經成為現實問題。另一個趨勢是保健地點逐漸從醫院向社區的轉移。與此同時,越來越強調患者在醫院之外治療或者使院內患者能夠盡早地出院,這也意味著要對更多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復合疾病患者和晚期疾病患者提供全科醫療照顧。而且,全科醫療也將受到新技術進展的影響,全科醫生將實現醫療記錄及決策分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
中國醫改的最新政府指導原則是“?;尽娀鶎?、建機制”?!皬娀鶎印本褪菑娀青l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吨笇б庖姟诽岢觯旱?020年,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展望未來,全科醫生在繼續保持以個人為服務對象的醫療保健特征的同時,必須不斷地開拓新的有競爭力的領域。全科醫生在新技術面前必須不斷加強自身能力提高;作為一個專業,必須通過研究不斷完善本學科的知識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蓬安县| 石河子市| 思茅市| 泗水县| 平湖市| 临安市| 乌拉特前旗| 遂溪县| 民乐县| 察雅县| 缙云县| 崇明县| 彰武县| 镇江市| 军事| 恩平市| 抚远县| 攀枝花市| 左贡县| 九江县| 灵丘县| 皋兰县| 阳曲县| 霍城县| 邮箱| 北流市| 东兰县| 佛学| 长沙县| 彭州市| 和顺县| 南和县| 禹州市| 景洪市| 武平县| 临沭县| 武功县| 女性| 贵州省|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