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仰曙芬
- 4146字
- 2020-02-13 10:45:41
第一節 各年齡期兒童的護理
(一)新生兒期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后,需經歷一系列重要的調整和復雜變化,才能適應宮外的環境。新生兒期,特別是出生后1周內的新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出生后1周內新生兒死亡數占新生兒死亡數的70%左右,故新生兒保健是兒童保健的重點,出生后1周內新生兒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1.新生兒訪視
正常足月新生兒訪視次數不少于2次。首次訪視在出院后7日之內進行。第二次訪視在出生后28~30日進行。高危新生兒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增加訪視次數,首次訪視應在得到高危新生兒出院報告后3日內進行。
(1)問診:
①孕期及出生情況:如母親妊娠期患病及藥物使用情況,孕周、分娩方式,是否雙(多)胎,有無窒息、產傷和畸形,出生體重、身長,是否已做新生兒聽力篩查和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等;②一般情況:睡眠、有無嘔吐、驚厥,大小便次數、性狀及預防接種情況;③喂養情況:喂養方式、吃奶次數、奶量及其他存在問題。
(2)測量:
測量頭圍、體重、體溫等。
(3)體格檢查:
①一般狀況:精神狀態,面色,吸吮,哭聲;②皮膚黏膜:有無黃染、發紺或蒼白(口唇、指趾甲床)、皮疹、出血點、糜爛、膿皰、硬腫、水腫;③頭頸部、眼、耳、鼻、口腔、胸部、腹部、外生殖器及肛門、脊柱四肢、神經系統等。
(4)指導:
有針對性地給予居住環境、母乳喂養、護理、疾病預防、傷害預防、促進母嬰交流等方面的具體指導和示范。
(5)轉診:
在檢查中,發現任何不能處理的情況,均應轉診。
2.合理喂養
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教授哺乳的方法和技巧。若無母乳或母乳不足,則指導母親采取科學的部分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
3.日常護理
(1)保暖:
房間應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室溫22~24℃,相對濕度55%~65%。應按氣溫的變化適時調節環境溫度,隨時增減衣、被。保持新生兒體溫恒定。
(2)清潔衛生:
新生兒應每日沐浴,水溫以略高于體溫為宜,用中性的嬰兒沐浴露或肥皂,介紹正確的眼睛、口腔黏膜、鼻腔、外耳道、臀部和臍部的護理方法。
(3)衣著:
選用質地柔軟、淺色、吸水性強的棉布制作衣服、被褥和尿布。衣服式樣簡單、寬松、易穿脫,保持雙下肢屈曲位,利于髖關節發育。應勤換尿布,以防尿布皮炎。
(4)睡眠:
新生兒每日睡眠 14~20小時,平均14小時。
(5)預防感染:
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新生兒用品專用,食具用后消毒。哺乳和護理新生兒前應洗手,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時要戴口罩。盡量減少探視,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膚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傳染病者,不能接觸新生兒。保持衣服、被褥和尿布的清潔。
4.預防疾病
按時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后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對新生兒遺傳代謝缺陷病應早期篩查,及時處理。有吸氧治療史的早產兒,遵醫囑進行眼底病變篩查。
5.預防傷害
注意防止包被蒙頭過嚴、哺乳姿勢不當及乳房堵塞新生兒口、鼻等引起新生兒窒息。保暖時避免燙傷,預防意外傷害的發生。
6.促進母嬰交流
母親及家人多與新生兒說話、微笑和皮膚接觸,促進新生兒感知覺發展。
(二)嬰兒期的護理
嬰兒生長發育最為迅速,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較高,但嬰兒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出現消化紊亂和營養缺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
1.合理喂養
6個月內的嬰兒宜母乳喂養,部分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嬰兒則應選擇配方奶粉。6個月以上嬰兒要及時引入輔助食品,向家長介紹輔助食品引入的原則與順序、食物的選擇和制作方法等,并指導適時斷奶。
2.日常護理
每日早晚應給嬰兒部分擦拭,有條件者每日沐浴。沐浴后要注意皮膚、口腔黏膜的護理。衣著簡單、寬松、少接縫,衣領采用和尚領或圓領,不使用紐扣。褲子采用連衣褲或背帶褲。尿布清潔干燥,按季節隨時增減衣服和被褥,以嬰兒兩足暖和為宜。嬰兒所需的睡眠時間個體差異較大。6個月前每天睡眠15~20小時,1歲時每日睡眠15~16小時。4~10個月是乳牙萌出時期,應注意口腔護理。每日帶嬰兒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和曬太陽,有條件者可進行空氣浴和日光浴,以增強體質和預防佝僂病的發生,還可以進行皮膚撫觸、被動體操、溫水浴。
3.預防疾病及意外
按計劃免疫程序完成基礎免疫。定期體格檢查次數不少于4次,有條件的地區6個月內可以每月1次,7~12個月每2~3個月檢查一次,進行生長發育監測,及早發現佝僂病、營養不良、肥胖癥和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等疾病并予以及時的干預和治療。預防異物吸入、窒息、中毒、燒傷和燙傷等嬰兒常見的意外事故。
4.早期教育
(1)排便訓練:嬰兒3個月以后可以培養定時排尿,5~6個月可以練習大小便坐盆,8~9個月能坐便盆排便。
(2)視聽覺訓練:該期是感知覺發育的重要階段,通過游戲、溝通和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促進視覺、聽覺、動作和語言的發展。
(3)動作發展。
(4)語言培養。
(三)幼兒期的護理
幼兒期是社會心理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與外界環境接觸機會增多,免疫功能仍不健全,識別危險事物的能力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及意外傷害發生率仍較高。
1.合理營養
幼兒期飲食由乳類為主轉為進食固體食物為主,要指導家長掌握合理的喂養方法和技巧,食物種類和制作要多樣化,應軟、爛、碎。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進幼兒食欲,每天以3餐主食另加2~3次點心為宜。就餐時要保持情緒愉快,不挑食、不偏食。
2.日常護理
幼兒衣著應色彩鮮艷便于識別,寬松、保暖、穿脫方便,易于自理。一般每晚睡眠10~12小時,白天小睡1~2小時。2~3歲以后培養自己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少吃易致齲齒的食物,并去除不良習慣,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繼續進行大小便訓練。適時培養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養成不食生水和不潔的食物,不隨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亂扔果皮、紙屑,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
3.預防疾病及意外
繼續加強預防接種和防病工作,至少每6個月為幼兒做健康檢查1次,預防齲齒,進行聽、視力異常的篩查及生長發育的系統監測。指導家長防止意外發生,如異物吸入、燙傷、跌傷、中毒、電擊傷等。同時注意防治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如違拗、發脾氣和破壞性行為等。
4.早期教育
指導家長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鼓勵和幫助兒童自己進食、洗手。3歲左右學習穿脫衣服、系鞋帶、整理自己的用物等。注意品德教育,從培養行為習慣入手,使其在與人分享、誠實友愛、尊敬長輩等行為體驗中受到教育。重視與幼兒的語言交流,通過講故事、唱歌、游戲等促進幼兒語言和動作的發育。
(四)學齡前期的護理
學齡前期兒童智力發展快,活動范圍擴大,自理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增強,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應加強此期兒童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象與思維能力,使之具有優良的心理素質。
1.合理營養
學齡前兒童飲食接近成人。食品制作要多樣化,并做到粗、細、葷、素食品搭配,保證能量和蛋白質的攝入,優質蛋白占總蛋白的1/2。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
2.日常護理
學齡前兒童已有部分自理能力,但其動作緩慢、不協調,常需他人幫助,此時應鼓勵兒童自理,獨立完成。每日保證睡眠時間為11~12小時。
3.預防疾病及意外
充分利用空氣、日光、水,加強體格鍛煉。至少每年進行1次體格檢查,篩查與矯治近視、齲齒、缺鐵性貧血、寄生蟲等常見病,繼續監測生長發育,按計劃免疫程序進行加強免疫。預防外傷、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發生,開展安全教育。同時注意防治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吮拇指和咬指甲、遺尿、手淫、攻擊性或破壞性行為等。
4.早期教育
此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激發兒童的興趣,開展適當的游戲,創造一定的社會交往,有意識增強其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關心集體、熱愛勞動、遵守紀律、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道德品質。
(五)學齡期的護理
學齡期兒童的機體抵抗力和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認知和心理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同伴、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大。應加強體格鍛煉;培養良好的品格;加強衛生指導,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
1.合理營養
營養充分而均衡,重視早餐和課間加餐,早餐保證質和量,同時注意補充鐵強化食品。學齡兒童的飲食習慣和方式受大眾傳媒、同伴和家人的影響較大,應加強營養衛生宣教,糾正挑食、偏食、吃零食、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
2.日常護理
每天應進行戶外活動和體格鍛煉,如體操、跑步、游泳、團體游戲等。鍛煉因人而異,強度要適當,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習慣,每3個月更換牙刷一次,限制攝入含糖量高的零食,預防齲齒。培養正確的坐、立、行走和讀書、寫字的姿勢,預防近視眼、駝背、脊柱側彎等。養成不吸煙、不飲酒、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素質教育,注重品德教育。每日睡眠9~10小時,夏季應午睡。
3.預防疾病及意外
繼續進行預防接種和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屈光不正、齲齒、缺鐵性貧血等常見病。學習交通規則和突發意外的防范知識,預防車禍、溺水,以及在活動時發生的擦傷、割傷、挫傷、扭傷或骨折等意外傷害。防治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學齡兒童不適應上學等問題。
4.加強教育
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品格,鍛煉獨立思考、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
(六)青春期的護理
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期,應保證充足的營養,加強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衛生教育,形成積極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品德。
1.合理營養
青春期生長發育突飛猛進,應供給充足的營養,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如鐵、鈣、碘)等營養物質的攝入。
2.日常護理
睡眠時間8小時以上。應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習慣。應加強少女的經期衛生指導,如保持有規律的生活,避免受涼、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注意會陰部清潔衛生,避免坐浴等。
3.預防疾病及意外
進行體育鍛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防治急、慢性傳染病、風濕病、沙眼、屈光不正、齲齒、神經性厭食、月經不調及脊柱彎曲等。進行安全教育,預防運動創傷、車禍、溺水、打架斗毆、自殺等意外事故的發生。防治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如離家出走、自殺等。
4.加強教育
進行正確的性教育以使其在生理、心理方面健康發展。應加強正面教育,強調青少年應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負責,從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煙、不飲酒、不吸毒等。接受系統的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助人為樂、勇于上進的道德風尚。
推薦閱讀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老年醫學
- 衛生法學概論(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Ⅰ期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 無機化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 消化內科臨床實踐(習)導引與圖解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物理化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缺鐵性貧血及相關疾病診治
- 各家針灸學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腫瘤病人營養狀況評估操作手冊(PGSGA)
- 婦產科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實驗及學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