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誰念西風獨自涼
- 納蘭詞:一尺華麗,三寸憂傷
- (清)納蘭性德
- 8370字
- 2020-01-13 15:30:19
每一個生命,需面對黎明,也需面對黃昏;
需面對流云,也需面對風雨。
誠如,那時孤寂悲涼的納蘭。
或許,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每次分別,對他而言皆是感傷,
做很多事,無論風雅還是無味;去很多地方,
無論遼闊還是狹窄。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1]?蕭蕭黃葉閉疏窗[2]。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3]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4]。當時只道是尋常。
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為悼念亡妻盧氏所作。
詞譯
西風涼,寒意襲人的深秋。
你不在我身邊,再沒有誰會記掛著我的冷暖。我只能緊閉疏窗,孤單地看窗外黃葉蕭蕭。
黃昏近,我獨自佇立在夕陽中,往事幕幕在眼前上演,追憶成刀割,心內似滴血。
憶往昔,你在時,春日好景正長,淺斟小酒入夢鄉,體貼似你,怕驚擾了我的好夢,做什么都小心翼翼,話語軟糯,讓人心暖不已。良辰美景里,我們也會以茶賭書,似極曾經的李清照和趙明誠,賭書的茶香潑得衣襟滿身。
曾經,我以為這些就是尋常日月,而今卻只能成追憶,和你的這些美意滿滿的舊時光不可復來。
箋注
[1]“誰念”句:秋天到了,涼意襲人,獨自冷落,有誰再念起我呢?“誰”字指亡妻。
[2]疏窗:刻有花紋的窗戶。
[3]被酒:中酒、酒醉。
[4]“賭書”句:引用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后序》謂自己常與丈夫趙明誠比賽看誰的記性好,能記住某事載于某書某卷某頁某行。經查檢原書,勝者可飲茶以示慶賀。有時舉杯大笑,不覺讓茶水潑濕衣裳。此句以此典,來喻自己往日與亡妻有著的是像李清照和趙明誠他們一樣的美滿幸福。
浣溪沙
欲寄愁心朔雁邊
欲寄愁心朔雁邊[1],西風濁酒慘離顏[2],黃花時節碧云天[3]。
古戍烽煙迷斥堠[4],夕陽村落解鞍韉[5],不知征戰幾人還。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納蘭到梭龍勘察的途中,目睹了戰事的殘酷,為了表達反戰思想作下此詞。
詞譯
邊塞,蕭索荒涼。
我獨自一人,在這邊塞,看大雁凄惻飛過,真想把滿腔的“愁心”隨風寄送。
沒有親人,沒有知己,亦沒有朋友的西風下,我只好一個人獨飲渾濁的黃酒,本想借酒澆愁,卻不由得想起當年離家時那次愁苦的宴席。思念,就此蝕骨。
正是黃葉紛飛的時節,這里雖也有碧云飄悠的藍天,然而,卻不能驅散我心中那深不見底的離愁苦。
遠處,烽煙飄起,偵察敵情的人發出的作戰信號響起來,又將有一場硬仗要打。
黃昏時,駐扎安營在一個村莊,卸去行裝,整頓休息。
只是,不知道這次戰爭結束后還有幾人能回家和親人團聚。
箋注
[1]“欲寄”句:出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朔雁:邊地之雁。
[2]慘離顏:謂離別時憂愁凄苦之形貌。
[3]“黃花”句:元王實甫《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4]古戍:古時戍守之處。烽煙:古時邊防報警的烽火。斥堠(hòu):偵察的人。
[5]解鞍韉(ān jiān):謂卸去行裝以駐扎安營。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1]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2]。
一抹晚煙荒戍壘[3],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這首詞大約作于此行中,抒發了出塞的凄惘之情。
詞譯
大部隊一路向北,沿著邊疆前行。
邊地的北風凜冽,吹斷了駿馬的嘶鳴,一切都聽不真切。在這遙遠的邊塞,在如此蕭瑟凄涼的深秋季節里,我愁緒紛亂的心久久不能平復。
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散在廢棄的營壘和關隘上。
黃昏近,落日余暉里盡現荒涼和蕭瑟。邊塞的清苦中滿含著幽恨,讓人不由得想起那些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意難平。
這世間的人們,何時才能脫離戰事的苦痛?
箋注
[1]那畔:那邊。
[2]若為情:何以為情,是怎樣的情懷。
[3]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浣溪沙
萬里陰山萬里沙
萬里陰山[1]萬里沙,誰將綠鬢斗霜華[2]。年來強半[3]在天涯。
魂夢不離金屈戌[4],畫圖親展玉鴉叉[5]。生憐瘦減一分花[6]。
背景
這是一首邊塞行吟詠嘆的詞,表達納蘭在蕭索的異地對人生的哀憐,也透露出他對官場的厭倦。
詞譯
塞上荒涼蕭索,沒有千里清秋,更沒有執手相看,有的只是陰山,那胡馬都難度的陰山,以及那連綿千萬里的黃沙漫漫。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凜冽的西風,將人寸寸青絲都吹成縷縷白發了。
時光荏苒,這一年已過大半,人卻始終還在天涯,陪伴在你身邊的永遠是這連綿不斷的漫漫黃沙。
魂牽夢繞里,你望見了故園,望見了心愛的人兒,他們如此真切地在眼前,仿佛從未離開過。
可是,一切是空。
你只好打開心愛人兒的畫像,對畫凝睇,讓相思蔓生。
好想就此永遠沉溺在她的溫柔和笑靨里,直到天荒地老。
而現實殘忍,分離的自是分離,唯有在心底一遍遍憐惜心疼她因思念而生的憔悴了。
箋注
[1]陰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
[2]綠鬢:烏黑的頭發。斗:斗取,即對著。霜華:指秋霜,謂白發。
[3]強半:大半、過半。
[4]金屈戌:屈戌,門窗上的環鈕。此處代指夢中思念的家園。
[5]玉鴉叉:玉制鴉形的叉子。此處借指閨里人之容貌。
[6]生憐:猶甚憐、劇憐。此句謂最可憐者是家中的妻子,因思夫而消瘦。
采桑子
嚴霜擁絮頻驚起
嚴霜[1]擁絮頻驚起,撲面霜空。斜漢[2]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
香篝[3]翠被渾閑事,回首西風。何處疏鐘[4],一穗[5]燈花似夢中。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來到塞外,北地的苦寒,加上愛妻逝去,讓他觸景生情而作此詞。
詞譯
塞上的夜,是寒涼的,偏又趕上霜下。
人冷得裹緊了棉被,卻依然沒能抵御這寒冷。夜半,幾次驚醒來,更覺心冷。寒霜彌漫的夜空下的軍營里,再怎么添加柴火,爐火都不旺。
寂冷,成河匯海一般。
好懷念家中那一室的溫暖,守著暖爐,懷擁一床鮮麗柔軟的被子與愛人相依偎。只是,這不過是一場白日里的美夢罷了,夢醒來,還是要面對這一室的寂冷和孤獨。
遠處傳來稀疏的鐘聲,床帳內不過一穗的燈火。
這是注定的飄零!
箋注
[1]嚴霜:嚴寒的霜氣。
[2]斜漢:秋天的天河(銀河)斜向西南,故稱斜漢。
[3]香篝:熏籠。古代室內焚香所用之器。
[4]疏鐘:稀疏的鐘聲。
[5]穂:谷物等結的穗,這里指燈花。
采桑子
九日
深秋絕塞[1]誰相憶,木葉[2]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3],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出使塞外期間,佳節時思親更甚,倍感孤單寂寥,寫下這首詞以寄鄉情。
詞譯
在這遙遠的異鄉,秋意越深,人的孤獨會越深。
如今,不知還有誰能記起我。樹葉已經開始枯黃,風起時一片凄涼的蕭蕭聲,讓心更覺凄惻。
這返鄉的路,是如此的山水迢迢。
故園和夢一般,都遙不可及。
明日將是農歷的九月初九,這是一年一度的重陽日。
這一日,大家需登高,賞菊飲酒,佩戴茱萸來消災。只是,這一切在故園會去做,在此僻遠的邊塞,便只剩下離愁萬千了。
耳邊傳來南雁歸來的鳴叫聲,更勾起人心中鄉愁無數。
我的心中,更覺寂寥!
箋注
[1]絕塞:遙遠偏僻之地。
[2]木葉:落葉。
[3]別:與眾不同。
臨江仙
孤雁
霜冷離鴻[1]驚失伴,有人同病相憐。
擬憑尺素寄愁邊,愁多書屢易[2],雙淚落燈前。
莫對月明思往事,也知消減年年。
無端嘹唳[3]一聲傳,西風吹只影,剛是早秋天。
背景
納蘭隨從康熙出行,一路上車馬勞頓,倍覺旅途冷清,心中惆悵,恰在曠野看到一只離群的孤雁,生了同病相憐的共鳴,由此創作了此詞。
詞譯
秋霜遍地,更襯得邊塞荒涼。
秋風蕭瑟里,你一只離群的雁正孤寂地飛,我知道你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同伴。你可知道地上有個人與你同病相憐,也孤苦伶仃著。
我想要將這滿懷的愁緒寫信寄出,卻發現愁緒這么多、這么變幻莫測,以至于不能成語,亦不能成句。一遍遍寫,一遍遍丟棄,最后只能對著燭光暗自垂淚。
越是思緒紛亂,越容易對月遙想往事。
我知道這只會讓人衣帶漸寬、形影憔悴,正要勸慰自己不要想太多,忽然云中傳來一聲孤雁哀鳴,聲聲凄厲。
在這秋天的深深寒意里,它的孤寂,它的哀鳴,似極了我自己。
箋注
[1]離鴻:失群的大雁。
[2]屢易:屢次重寫。
[3]嘹唳:聲音響亮而凄清。這里指孤雁的叫聲。
臨江仙
長記碧紗窗外語
長記碧紗窗外語,秋風吹送歸鴉。
片帆從此寄尺涯。一燈新睡覺[1],思夢月初斜。
便是欲歸歸未得,不如燕子還家。
春云春水帶輕霞。畫船[2]人似月,細雨落楊花。
背景
此詞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十月間,時年納蘭扈從清圣祖南巡,在詞中表達了自己厭惡仕宦、天涯思歸的心。
詞譯
無論身在何處,去往何處,我心底永遠記得你我曾在碧紗窗下低語話別的那一幕。
那時,秋風輕起,催促著寒鴉歸巢。
而后,我們天涯海角分離,各自漂泊。自此,我擁著孤燈入眠。
每每入夢,對月思故鄉。一覺醒來,猶記得你在夢中出現,而此時月亮才剛剛西斜。
我想要回家,卻不能歸去,還不如燕子這般秋去春歸、來去自如呢。
春光是如此美好,春云、春水里染滿了炫彩的霞光,華麗游船上的美人兒美得似嫵媚的月亮,楊花兒飄散,細雨兒紛紛。
時光,是如此美好,而我卻歸不去。
箋注
[1]新睡覺(jué):剛剛睡醒。覺,睡醒。
[2]畫船:裝飾華麗、繪有彩畫之游船。
菩薩蠻
宿灤河[1]
玉繩[2]斜轉疑清曉,凄凄月白漁陽[3]道。
星影漾寒沙,微茫織浪花。
金笳鳴故壘[4],喚起人難睡。
無數紫鴛鴦,共嫌今夜涼。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隨侍皇帝出巡夜宿灤河時作此詞,情景交融、詞調寂寥的藝術手法極其高超。
詞譯
蒼穹之中,北斗七星中的玉繩星已經自西轉向了北,天似乎快要亮了。
寒天上,一彎月色正凄迷,漁陽道上也現出了一片寒白。夜色微茫,天地蒼涼,點點繁星,映照得冷清的沙灘影影綽綽的,渺茫星光里,還掀起一朵朵清漾的浪花。
人的心如這憂郁的海,寂寞無常。
故堡壘處,金笳聲聲,讓人難以入眠。
無數對的紫鴛鴦,相擁相伴著,更襯得今夜月冷天涼。
連相擁而伴的鴛鴦都覺得冷,那獨身漂泊的人,就更覺森涼了。
箋注
[1]灤河:在今河北省東北部,發源于內蒙古,流入渤海。
[2]玉繩:星名,指北斗七星中玉衡之北二星。
[3]漁陽:古縣名,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因在漁水之北而得名。灤河、漁陽均為詞人自北京前往山海關所經之地。
[4]金笳:古代銅制的管樂器。故壘:古時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
菩薩蠻
新寒中酒敲窗雨
新寒中酒[1]敲窗雨,殘香細裊[2]秋情緒。
才道莫傷神,青衫濕一痕[3]。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4]。
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
背景
這是康熙年間的一首詞。百無聊賴的納蘭,忽然想起初戀,感慨下作此詞。
詞譯
乍暖還寒的天,空中飄著細密的小雨,輕輕敲打著窗扉,也敲打著寂寞人的心扉。
我獨自斟一杯杯酒,只為驅走心中的寂寞,只是,殘香裊裊里,更顯得無盡的愁思幽幽,似極這秋天傷感的情緒。
我剛剛還告誡自己不要太傷神地思念遠方的人兒,卻不知不覺間念她更深,還淚濕了青衫。
被相思所困的我,孤枕難眠,只能一個人煩悶無聊。
我仍記得當初和你分別時的桃紅柳綠,只是彈指間,美好的光陰就這么轉瞬即逝,不可復返。
箋注
[1]中酒:醉酒。
[2]裊:煙霧縈繞。
[3]“青衫”句:謂由于傷心而落淚,致使眼淚沾濕了衣裳。青衫,古代學子或官位卑微者所穿的衣服。
[4]彈指:本為佛家語,這里指極短的時間。韶光:美好的時光。
菩薩蠻
黃云紫塞三千里
黃云紫塞[1]三千里,女墻[2]西畔啼烏起。
落日萬山寒,蕭蕭[3]獵馬還。
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4]。
背景
妻子盧氏病逝,納蘭離家來到邊塞,千里之隔,愁緒更深,故而作了此詞。
詞譯
黃河那畔的西北邊塞,與京城相隔有莽莽幾千里之遠。
這城墻一路綿延,永望不到頭的樣子,讓人心生惶惶。遙望四處,能看到無數烏鴉落在城墻西畔處,黃昏里啼音萬千。夕陽,終收下最后的一絲光熱,落入西山之中。暮色四合,清寒籠罩下的山谷里,有一隊獵馬飛馳而過,馬鳴蕭蕭響徹耳邊。
入夜,更有人吹響惱人的胡笳,笳聲凄凄切切,讓人不堪傾聽。
秋夜本就凄涼,孤城本就死靜,這笳聲讓人怎不生懼意?本就身處異鄉,孤寒夾著笳聲悲切,不由得讓人遁入無盡的悲痛里。
夜這么長,輾轉反側都無法入睡,連歸家的夢都做不成,只好對著一盞殘燈,淚花兒簌簌落下。
箋注
[1]黃云:北方邊地多沙塵,故其云稱黃云。紫塞:長城。
[2]女墻:城墻上呈凸凹狀的短墻。
[3]蕭蕭:馬嘶聲。
[4]落碎花:燈花掉落。
菩薩蠻
蕭蕭幾葉風兼雨
蕭蕭幾葉風兼雨,離人偏識長更[1]苦。
欹[2]枕數秋天,蟾蜍下早弦[3]。
夜寒驚被薄,淚與燈花落。
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4]。
背景
納蘭十分推崇南唐后主,受其白描創作風格的影響,而模仿創作了此首詞。全篇采取白描手法,渲染出一個離人的長夜苦恨。
詞譯
蕭蕭風兼雨,肆意吹打著窗外的樹木,落葉一片片飄下。背景離鄉的人,更懂秋夜的漫長和凄苦,所以數著長更,更長愁更長。
我斜靠在枕頭上,仰望蒼穹,細數著月亮漸漸從殘變圓,歸家還遙遙無期。
秋風秋雨里,寒涼更驚心,夜不能寐里更覺得被子寒涼。獨對孤燈,淚與燈芯同落成灰燼。真是沒有一處不讓人傷心的地方,悲傷從四面洶涌而來。現在只有瑤琴知我意,卻還被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讓人無法輕撫。
箋注
[1]長更:指長夜
[2]欹(qī):依,倚。
[3]“蟾蜍”句:謂月亮已過了上弦,漸漸地圓了。蟾蜍,代指月亮。早弦,即上弦。
[4]玉琴:琴之美稱。
采桑子
彤霞久絕飛瓊字
彤霞久絕飛瓊字[1],人在誰邊。
人在誰邊,今夜玉清[2]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
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3]。
背景
曾經,納蘭戀過一位貌美嫻靜的宮女,這首詞應是為她而作,所以整首詞寫得情意綿綿,很是美好。
詞譯
許久沒收到佳人的來信了。
不知她身在何處呢,是否今夜也似我這樣在思念中難以成眠?
清冷的夜,我獨自一人擁著冰涼的被,無心去點亮那已熄滅的燈來溫暖自己,而是在這清寂里一遍遍數著和她相逢的日子。
我就這樣靜待秋天的到來。
然而,月圓月缺,相約的佳期,只是心愿。
秋天一直苦等不來,挨著挨著就到了下弦月的時光。
箋注
[1]飛瓊:指仙女許飛瓊。傳說她是西王母身邊的侍女,后泛指仙女。此處代指所思念的人。字:書信。
[2]玉清:仙女名。此處指所思念的人。
[3]心期:心愿。下弦:下弦月。
長相思
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1],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2],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3],故園無此聲。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隨皇帝出山海關祭祖陵的納蘭,看到一路冰雪荒涼,讓他心生傷感,故而填下這首《長相思》。
詞譯
這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我們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地向著山海關前進。
隨行的千軍萬馬,可謂浩浩蕩蕩。可是,置身其間人卻覺得如此寂寞。
入夜,駐扎的無數個營帳里依次亮起了燈,燈火輝煌的場面蔚為壯觀。
然而天公不作美,風雪交加擾了一夜,驚擾了戰士們的思鄉夢,亦驚擾了我的思鄉心切,讓我憶起那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園。
一夜無眠下,我的心不由得生出惱怨:在故園,什么時候有過這樣煩擾人心緒的吵鬧聲呢?
箋注
[1]榆關:山海關。那畔:那邊。
[2]一更:一陣。
[3]“聒碎”句:吵鬧聲把思鄉的夢攪碎了。聒(guō),吵鬧聲。
卜算子
塞夢
塞草晚才青,日落簫笳[1]動。
戚戚[2]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夢。
小語綠楊煙,怯踏銀河凍[3]。
行盡關山到白狼[4],相見惟珍重。
背景
晚清時,長期居住塞外的納蘭,十分懷念故鄉,更加思念亡妻,故而寫下了這首飽含思念的詞。
詞譯
暮色合,黃昏近,塞外的草已經開始慢慢變綠,夕陽也緩緩落下。
是誰多事吹簫笳,聲聲入耳,凄惻悲涼。
在這荒涼的大漠上,入夜時分最令人煎熬,只得催促愛妻的夢魂快快來到這邊塞,好伴我度過這寂寞難熬的夜。
屋外,綠楊早已被寒霧籠罩,河水雖然還結著冰,但春暖將近冰變薄,所以沒有人敢踏腳而上。而她,唯恐踏碎了這銀河的薄冰,錯過和我的團聚,因此歷盡了艱辛,行遍了關山才找到能與我相會的白狼河。
只是,千言萬語不知如何訴,相見時我們唯道珍重。
箋注
[1]簫笳:管樂器的名稱。
[2]戚戚:悲傷的樣子。
[3]銀河凍:指河水已經結冰的狀態。
[4]白狼:即白狼河,今遼寧省的大凌河。
一絡索
過盡遙山如畫
過盡遙山如畫,短衣匹馬[1]。
蕭蕭落木不勝秋,莫回首、斜陽下。
別是柔腸縈掛,待歸才罷。
卻愁擁髻向燈前[2],說不盡、離人話。
背景
納蘭出使梭龍時,身處異鄉的夜晚,鄉愁來襲,更是思念戀人,因此寫下了這首別有情趣的離愁別恨的小詞。
詞譯
在異鄉,他著短衣,長鞭策馬,行過一座又一座如畫的山巒。
已是深秋,樹木不敵秋霜重,落葉開始在蕭瑟秋風里紛紛飄墜。征途中的人兒,千萬別回頭,那寂寞的夕陽余暉下,遙望故鄉太令人傷感,越回頭越會徒增悲傷。
我自離家后,與你彼此深深牽掛,若要這牽掛能放下,只能等到歸家之時了。
我知道,你獨自在家等待我,也會思念凝成鎖。
歸來,才是唯一的鑰匙。
到那時,你與我將燈前相對,傾訴說也說不完的情話綿綿。
箋注
[1]短衣: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尚騎射,故穿窄袖之衣,稱為短衣。此處指穿短衣,乘著駿馬,奔馳在征途上。
[2]“卻愁”句:引用《伶玄自敘》“通德(伶玄妾)占袖,顧示燭影,以手擁髻,凄然泣下,不勝其悲”意。
清平樂
煙輕雨小
煙輕雨小,望里青難了[1]。
一縷斷虹垂樹杪[2],又是亂山殘照。
憑高目斷[3]征途,暮云千里平蕪[4]。
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5]。
背景
納蘭被任命為三等侍衛后,多次奉駕伴游塞外,以致與愛妻盧氏聚少離多,由而寫下這首抒發相思的怨別愁懷詞。
詞譯
天色青青,煙雨蒙蒙,此時我在塞上,而你在故鄉。
遙望遠處,我能看到的只是一望無際的青青一色,而尋你不見。一縷斷虹,冷清清地掛在樹梢,山巒錯綜交疊,又是一個寂寞殘陽的黃昏。
登高望遠,我以為可以望斷遠行的路途,誰知千里暮云早已將此隔斷,只剩那望不到盡頭的平原草地。
誰能將我這無盡的思念帶到你的面前?
世間萬物,無一人可以應答我。
河流日夜不息,湍湍東流,好想把書信托付給這水里的信使,讓它把我的思念隨著這向東流逝的水,帶到你的身邊。
箋注
[1]“望里”句:一眼望去,茫茫青色一片,沒有盡頭的樣子。難了,為不盡。
[2]杪(miǎo):樹梢。
[3]憑高:登高。目斷:望斷。
[4]平蕪:平原的草地。
[5]錦書:書信。雙魚:信使。
如夢令
木葉紛紛歸路
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1]。
消息半浮沈[2],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西風吹去[3]。
背景
納蘭出使梭龍時,因忙于國事而跟心愛之人無法團聚,故而心生萬千思念愁緒,恰巧在秋季,秋風吹落葉,一片片都在訴說自己無盡的“愁”,于是寫下了這一首朦朧婉約的別致小令。
詞譯
枯黃的葉兒,紛紛隨著秋風飄落而下,就如同飄落的一片片相思。
歸路漫漫,不知道何時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秋夜,寂冷,一輪殘月當空,曉風吹動,吹不散這點點愁。
你在的地方,也是這冷月寒風吧!
在這山高水遠的地方,得不到一點點你的訊息,我知道,今夜的自己又將被相思所困,而無眠一宿。
你,還好嗎?我的最愛。
秋風起,秋雨落,我愛你的心思,有一半都被這風雨吹走。
空留,一地的心碎嘆息。
箋注
[1]殘月曉風何處:出自宋柳永《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2]浮沈:即“浮沉”。意消息隔絕。
[3]“秋雨”句:引用清朱彝尊《轉應曲》詞:“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
蝶戀花
又到綠楊曾折處
又到綠楊曾折處[1]。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連天無意緒[2],雁聲遠向蕭關[3]去。
不恨天涯行役[4]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背景
納蘭第一次負皇命率隊遠征梭龍,行走在漫漫出山海關的路上時,作下這首詞,描述自己出關時的愁苦。
詞譯
出海關,綠柳依依,我又到了昔日折柳贈別友人的地方。
觸景傷情,我只好獨自騎馬徐徐而行。
悲傷鋪滿秋天里的小路,涼秋凄風,衰草早沒了生趣,雁聲悲鳴,聲聲遁入通往蕭關的長空之中。
行役天涯路,再苦也無妨,只可恨那西風掃夢,冷冷地吹散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好。
明天還將啟程,不知這寂寥孤苦的路途還有幾許,更可恨的是這乍寒的新雨浸濕了衣衫,讓我更想念故人,更覺凄冷和孤單。
綿綿無期的雨,綿綿無期的恨,綿綿不絕的思念,皆混合在這征程里。
讓人,怎不生愁苦!
箋注
[1]綠楊曾折處:曾經折柳贈別的地方。
[2]無意緒:百無聊賴。
[3]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
[4]行役:因服役或公務而跋涉在外。詞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出使黑龍江梭龍,此詞即作于此時。
于中好
別緒如絲睡不成
別緒如絲睡不成,那堪孤枕夢邊城。
因聽紫塞[1]三更雨,卻憶紅樓[2]半夜燈。
書鄭重,恨分明,天將愁味釀多情[3]。
起來呵手封題處[4],偏到鴛鴦兩字冰。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納蘭出使邊塞,因思念妻子而作此詞。
詞譯
世間最苦,是離情。
自別后,相思成災綿綿無盡頭,像雨一般紛亂縈繞在心頭,無數的夜都在輾轉反側的無眠中度過。
今夜更苦,輾轉反側后好不容易入睡,竟然還夢到了故鄉,讓人不得不心生感傷,再難入眠。于是,我起身側坐,聽那冷冷的雨聲。就這樣,我在邊塞有雨的夜半,憶起在家中小樓上與你一起挑燈夜話的美好時光來。
相思更深,念你亦更深。
于是,我開始認真書寫對你的思念,只是錦書沉重。你不在,我漫天的愁緒無法排遣,怪只怪自己太多愁善感,讓這情愫醞釀得濃稠化不開。
夜深,冷意更深。
我起身用嘴哈氣暖手,好將這錦書封好,怎奈偏偏看到了那惹人心傷的“鴛鴦”二字,心又被深深刺痛,手又冷在了那里。
有誰知,這天水相隔里,相見無期的柔腸寸斷!
箋注
[1]紫塞:邊塞。
[2]紅樓:指繪有艷麗彩畫的樓閣,此處代指家中的閣樓。
[3]“書鄭重”兩句:出自唐李商隱《無題》詩:“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4]呵手:天寒時用嘴呵熱氣暖手。封題處:特指在書札的封口上簽押,后引申為書札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