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專業崗位對從業人員識圖能力的要求,采用最新機械制圖和電氣符號國家標準,結合中等職業教育的實際教學情況,融入編者2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編寫而成。
本書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形式編寫。以培養識圖能力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用中職學生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該書打破了傳統教材按章節編排的思路,用完成“任務”的形式將機械識圖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有機地融為一體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體驗成功。
全書分為五個項目,共16個學習任務。每個項目有“主要內容”、“引言”和“準備知識”,項目中設有任務,每個任務基本按“學習提示”、“任務內容”、“知識鏈接”、“任務實施”、“知識拓展”、“自我測試”、“評價反饋”順序編寫,學生在“想一想”和“做一做”的引導下,分析制訂工作計劃,完成學習任務,并獲得學習成果,最后對學習進程和成果進行評價反思。本書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也能在機械識圖的學習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本書作為教材的運用會帶來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師角色、學生角色等方面的變化。教學環境不僅僅是在普通的教室,可以到接近真實工作情境的繪圖教室、普通機械加工車間或實物仿真教室,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對話伙伴,學生是主動學習的主體,學生在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中獲得專業知識,獲得操作技能和經驗,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實現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建設思路。
本書與傳統機械與電氣識圖教材相比有較大的不同,具體特點有以下五個方面。
(1)內容以實用為主,體現該課程的基礎性和工具性。
“知識鏈接”部分以必須、實用、夠用為原則,介紹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相關基本知識和技能。突出以應用為核心,緊密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簡化原理闡述,適當降低理論難度,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2)尊重科學性和教學規律,課程內容綜合化。
每個項目都有啟發性的“引言”和“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知識點的安排承前啟后,體現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符合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任務實施”部分采用分步圖解或列表的形式,闡述完成任務的具體操作過程,減少文字描述,使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有效地引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通過清晰直觀的立體圖例,簡練易懂的“知識鏈接”,實用有效的“自我測試”,開闊視野的“知識拓展”,逐層推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知識拓展”部分主要為學習潛力大的學生提供拓展學習和創新的空間,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3)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習目標工作化。
書中每個任務的每個知識點設有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實踐行動中學習,體驗成功,激發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教材中每個任務既有理論學習,又有技能訓練,通過學與練的緊密結合,實現學有所悟,練有所思。每個學習任務都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循序漸進地強化識讀能力的培養,體現職業教育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
(4)貫徹最新國家標準,體現時代特征。
制圖國家標準是使圖樣能成為工程界共同的技術語言的技術保證和支撐。本書以十分嚴肅的態度貫徹執行有關的最新國家標準,體現時代特征。
(5)創新內容的呈現形式,實現有效教學。
以識圖為主線對傳統教材內容作分散處理,不單獨講點、線、面的投影,而是將其放在基本體中進行體現,將零件表達方法和標準件與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分別滲入到具體的識讀組合體、零件圖和裝配圖中講解,學用結合,提高學習效果。全書配置大量圖樣和軸測圖形,幫助學生突破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瓶頸,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程教學資源作了整體規劃和設計,配套高質量、可持續、可拓展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借助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大大提高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料,主要包括教學指導建議、教學動畫、多媒體模型庫、強化練習題庫與模擬試題、相關國家標準信息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比較全面的服務。
本書參考學時為88學時,書中打“?”號的內容為選學內容。各項目、任務的參考學時、主要內容及教學建議見下表。
(續)
建議本課程采用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教學場所中應設置多媒體,配備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實物模型、掛圖、手冊等相關資料。為保證教學效果,若分組學習時建議2~4位學生一組。評價方式以自評為主,互評為輔,教師針對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和評價情況,給出總體評價,提出改善建議和指導。
在教材的實際使用中,可根據學校場地、設備、師資及學生情況等實際條件對教學學時、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
本書由江蘇汽車技師學院楊慶國院長主編,許媛擔任副主編,周登科、魏垂浩、倪訓陽、鄒新升參與了部分編寫工作。
由于編者學識和水平所限,書中不妥和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