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歐洲的霸權(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07)
- (日)福井憲彥
- 3871字
- 2020-01-16 17:21:42
“大航海時代”在世界史上的評價
美洲白銀與全球化的開端
16世紀中期,由于在現代的墨西哥、位于玻利維亞西部高山地帶的波托西等地發現了產量巨大的銀礦,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統治迎來了重大轉換期。尤其是波托西銀礦產的白銀,給歐洲政治和世界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變化。印加帝國等當地政權早就知道銀礦的存在,但大規模的開采是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后才正式開始的。
盡管波托西位于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山上,但在1570年,它還是迅速發展成為擁有十五萬人口的城市。當然了,這里的大多數居民是從事開采礦山這種體力勞動的印第安人。對于作為統治者的西班牙人來說,這里是一座可以獲取寶藏的銀山,但是對于印第安人則是地獄之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疾病的流行之外,事故自然也讓他們送命。精煉白銀時使用的汞也侵蝕著他們的健康。有關原住民的大量死亡以及從非洲引入奴隸的事情已經在上文中提到過了。

波托西銀礦
在玻利維亞的高山上,為了開采銀礦,有十五萬印第安人在此工作
大量美洲白銀直接輸送到西班牙,成為歐洲內部被稱為“價格革命”的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關于這一點雖然也有異議,但是西班牙國王夢想實現統治全歐洲的基督教帝國的復興,頻開戰爭,為了購買武器、支付軍費,確實向各國的武器商人和銀行家們支付了大量的白銀。盡管獲得了大量的白銀,但西班牙的國家財政依然時常拮據,帝國復興夢也終究破滅。這明確反映出時代轉換的情況。現在既不是由古代的帝國,也不是由中世紀時期位于封建王權國家群之上的權威,而是由具有明確國家疆域的主權國家群所主導的時代。關于這一點,我們之后再做思考。
圍繞著白銀所發生的變化不僅局限于此。進入歐洲的白銀被用作亞洲貿易和傳教活動的資金。不止如此,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阿卡普爾科,白銀被裝上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然后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16世紀末就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的馬尼拉。在那里,它們成為購買中國物產的貨幣。在歐洲世界,除了胡椒等香料以及寶石類,中國產的絲綢、瓷器以及印度產的高級棉織品也同樣享有很高的評價;即使在美洲,中國產的絲綢也是統治階層婦女們的喜好之物。
在那個時代,歐洲還幾乎沒有值得積極銷售且商品價值高的產品。硬要說的話,也就是毛織品、高級工藝品之類,或者是毛皮、北歐的木材吧,但這些在遠途貿易中,都難以做到大量交易。因此,對于歐洲的對外貿易而言,白銀必然是極具價值的東西。歐洲也產白銀,奧格斯堡的富格爾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因經營南德意志地區的銀礦而積累了財富。但是,美洲產的白銀在產量上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白銀在世界范圍內肆意流動,促進了經濟方面的世界一體化。也可以說,西班牙對美洲的統治實現了白銀大量供給,在世界一體化方面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這是面向現代的全球化的肇始。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此之中,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各國還未掌握主導權。或許更正確的觀點是,以能夠生產出大量貿易商品的中國和印度為核心的亞洲貿易圈構成了世界經濟的中心,而歐洲尚處于邊緣。
殖民地經營與奴隸貿易
相比于在統治疆域內組織生產,進入亞洲的葡萄牙更傾力于整合不同區域的海上貿易線路,試圖壟斷世界貿易,即構筑一個海洋帝國。而相比之下,西班牙從一開始就希望統治整個土地和全體居民,即統治該疆域,將其納入基督教世界當中。
但是,葡萄牙在美洲的巴西殖民地也采取了與西班牙同樣的殖民統治策略。簡單來說,在當時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達的亞洲,葡萄牙嘗試著參與并統治其已有的貿易;在不具備這種條件的美洲,則自己組織生產并與貿易相連。西班牙也是如此,在亞洲只是利用已有的貿易。可以說,在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最早選擇構建殖民地帝國的國家。
到17世紀,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不僅出現了礦山經營,大土地所有者的大農場經營也擴展開來。大多數大農場,即種植園,用來栽培用于出口的經濟作物,如甘蔗、咖啡、煙草、藍靛以及棉花等。提供勞動的是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失去自由的債務奴隸以及被當作商品從非洲販賣來的奴隸們。
在使用奴隸勞動這方面,將巴西作為殖民地的葡萄牙是先行者。葡萄牙從沿著非洲西海岸探尋通往亞洲航路時,就占據了那一帶的許多島嶼,開始種植甘蔗,那時就開始經營使用非洲奴隸的種植園。在剛剛開發的巴西殖民地,栽培甘蔗的種植園也同樣使用這種方式。當地無法滿足農場的勞動力需求,從葡萄牙本土移植勞動力也不可能,因此殖民者依靠的便是從非洲販賣的黑人奴隸。等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合并的16世紀末,這種方式在巴西的種植園經營中已經是普遍做法。在這個時期,販賣奴隸的是葡萄牙和荷蘭的商人。

大西洋的三角貿易
販賣奴隸在內的兩個三角貿易
此后,受歐洲砂糖需求量擴大的影響,依靠甘蔗種植園的砂糖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加勒比海域,17世紀中期,英國在巴巴多斯殖民地真正開始了種植園經營方式的砂糖生產;在從西班牙手中奪得牙買加島以后,生產規模更是擴大。與此同時,法國也在以馬提尼克島為代表的安的列斯群島進行了同樣的種植園經營。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出口到英國和法國本土的砂糖給種植園主們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他們自己頻繁地回國,炫耀作為“砂糖王”的權勢,即出現了不在地地主(absentee landlord)的現象。而被殘酷對待的勞動者和奴隸,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則蒙受損害。砍伐森林開發成的大規模農場里連年種植甘蔗,土壤肥力不斷減少;為提煉砂糖需要焚燒木材作為燃料,又使得森林被進一步砍伐。被破壞了的自然環境無法復原。
截止到19世紀禁止奴隸買賣之前,被當作種植園勞動力而從非洲販賣到美洲的成年奴隸大約有九百萬或者一千萬人。在大約三個世紀的時間里,在大西洋兩岸遷徙的絕大多數人是這些黑色肌膚的非洲人。這是被剝奪自由的強制性遷移。最初是葡萄牙和荷蘭的奴隸商人,接著是法國,以及最多的英國奴隸商人。他們每年從非洲當地的統治者或者商人手里買來大量的奴隸,然后販運給美洲的種植園主,攫取巨額利益。
17世紀到18世紀,連接大西洋兩岸的兩個三角貿易發展成為緊密的經濟網。一個三角貿易是將歐洲、非洲與美洲聯系在一起,即將英國和法國生產的各類工業品、火槍等武器,印度產的棉織品等出口到非洲,然后將在那里買來的奴隸運到美洲賣掉,再在美洲購買砂糖、煙草、木材以及(18世紀以后)棉花,運送到歐洲。另一個三角貿易是在美洲世界內部和非洲間,即在北美的英國殖民地購買朗姆酒,然后販賣到非洲,用于購買非洲奴隸,然后再將奴隸賣到加勒比海域的種植園,再將精煉砂糖過程當中產出的糖蜜賣到英國殖民地,用于朗姆酒的生產。這就形成了三角貿易關系。
歐洲對外擴張的不幸開始
當然,今天回頭來看確實會很難允許,但是在圍繞著大西洋所建立的三角貿易關系當中,作為商品的奴隸不可或缺。這種奴隸貿易造成親自捕獲奴隸并將之商品化的非洲各國的畸形發展,在輸入地的美洲殖民地社會中,也形成了以奴隸為最底層、擁有嚴格階層差異的身份制結構。
位于社會階層最頂層的是少數往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歐洲人。他們中的多數人是赴任的職員和軍人,或者是神職人員和商人。那些不在地化的種植園主等人也可以納入這個范圍當中。接下來是歐洲出身但定居在當地、后代在當地出生的白人,即西班牙語所稱的Criollo(克里奧爾人)、法語所稱的Créole。他們構成了當地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在他們下面是這些白人與原住民混血的梅斯蒂索人,接下來是被稱為印第安人的原住民、白人和黑人混血的穆拉托人、從奴隸身份獲得解放的自由黑人,最底層則是黑人奴隸。概而言之,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伴隨膚色偏見的嚴厲的階層秩序。
擁有種植園的種植園主、作為貿易商而積累了巨額財富的宗主國人以及克里奧爾人,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的差距無法想象。即使在19世紀前半期,美國實現以克里奧爾人為中心的獨立后,這樣的貧富差距也依然存在。可以說,這是現今拉丁美洲社會依然存續的巨大階層差距的歷史淵源。
歐洲對外擴張中,大規模實施像圍繞美洲大陸開發而進行的買賣奴隸那樣的罪惡商業行為。在亞洲的擴張也從一開始就存在問題。葡萄牙試圖參與活躍的亞洲貿易,但其行動絕非和平開展。他們的商船上配備了大炮等武器,較之防衛,不如說是從一開始就包含著武力威脅。在這一點上,葡萄牙也成為其他歐洲各國的先驅。

大炮的制造
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壓倒性的武力優勢侵略了亞洲和非洲
在歐洲,相對狹窄的地域空間中簇擁著的眾多國家彼此對抗,國家關系的調整手段以互派外交使節的形式開始發展。正如此后所看到的那樣,主權國家間的國際關系體系在16到17世紀不斷形成。但另一方面,頻發的武力沖突也使武器制造的技術不斷進步,尤其是火炮生產與構筑要塞的技術。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真正開展海外擴張時,相比于非歐洲地區,歐洲在武力方面擁有絕對優勢。
可以肯定的是,以壓倒性的武力優勢為背景來進行強制性貿易的葡萄牙方式,從一開始就有一種大炮外交的特征。不只是葡萄牙,在那個時代,整個歐洲都沒有能夠大量賣到亞洲去的有價值的物產。正因為如此,美洲產的白銀才具有了重大意義,而在亞洲區域內貿易上,日本產的白銀對歐洲也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始的歐洲對外擴張確實不僅是軍事侵略和掠奪,也包括正當的商業活動、農業和礦業開發以及以基督教為基底的文明的傳播。但是無論哪一項活動,它們根本沒有考慮對方的情況和處境,甚至說他們不斷給對方造成破壞、不做反省、做出了很多極端自私自利的事情也很難被反駁吧!當然,歷史上以自己為中心開展對外關系的不僅限于這個時代的歐洲,因此,將所謂的大航海時代時歐洲向外部世界的擴張稱為“不幸的開始”,并不是追溯到歷史上去批評歐洲,反而是說,對于今天仍不得不解決殖民地統治后遺癥的歐洲自身而言,這樣的開始也必然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