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亞歷山大形象的變遷

亞歷山大形象的原點

對亞歷山大的贊辭

憑借自身的睿智與英勇,這位國王在短時間內建立了空前絕后的偉業。盡管自古以來,眾多的國王在人們的記憶中流傳了下來。但亞歷山大的功績之大,足以讓他凌駕于所有的國王之上。因為他用十二年便征服了歐洲不少地方,以及大半個亞洲,收獲了與古代英雄及半神相媲美的顯赫名聲。(狄奧多羅斯《歷史叢書》,第十七卷第一章)


回想當時,任何民族、任何人都對亞歷山大這一名字耳熟能詳;他的名字傳遍了所有的城市。實際上他這樣無與倫比的人,讓我無法認為是這個世界的人,只能是神。(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七卷第三十章)


上述引用不過是對亞歷山大的贊辭中的片鱗半爪。他的偉大,縱使費盡千言萬語也不足以稱贊。那么,諸如此類贊辭所代表的亞歷山大形象,又是經過怎樣的途徑傳播到今天的呢?

撰寫于古代的亞歷山大傳記是了解他的基本史料。現存完好的亞歷山大傳記有五部,其中有三部以希臘語撰寫,兩部以拉丁語撰寫。實際上,上述所有傳記均寫于羅馬時代。羅馬許多政治家、將軍和皇帝都仰慕亞歷山大的東征,懇切地希望能夠復制這份偉大功業。因此,為探索亞歷山大形象的源流,首先應該將目光投向羅馬時代。

仰慕亞歷山大的羅馬人

將軍龐培活躍于公元前1世紀,據說他的容姿與亞歷山大有幾分神似。龐培從年少起便剛柔兼備,朝氣蓬勃又帶有王者風范,因此人們稱他為亞歷山大。他本人對此稱呼并不抗拒,以至于長大成人后也常常有人稱他為亞歷山大。龐培在征服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等地、鞏固羅馬在東方的統治體制后,于公元前62年回國舉行了凱旋儀式。據說,在盛大的隊列中,他乘坐鑲滿寶石的戰車,身披亞歷山大曾用過的斗篷。這件斗篷是他從小亞細亞的本都王國國王米特里達梯處繳獲的戰利品中發現的。對龐培而言,該斗篷象征了現在的羅馬成為了歐洲及亞洲的統治者。

歷史上,龐培后來敗給了愷撒。而愷撒在公元前61年赴任西班牙行省之際,讀過亞歷山大的傳記后陷入長時間的沉思,并潸然淚下。友人問他哭的理由,他答道:“與我同齡時,亞歷山大已經成為了如此多民族的國王,而我卻依然無所建樹,能不傷感嗎?”

亞歷山大與波羅斯王的戰役 亞歷山大稱贊波羅斯王的英勇,誠懇地對待他。夏爾·勒·布倫的畫作,盧浮宮美術館藏

此時愷撒已三十九歲。渡過盧比孔河、成為羅馬獨裁官則是十二年以后的事情。

公元前44年,愷撒遭暗殺后,安東尼和屋大維將地中海世界一分為二。安東尼與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結婚,兩人生下孩子,起名為亞歷山大,并加上“赫利俄斯”(太陽)一名。公元前30年,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兩人,征服了埃及。他讓人將亞歷山大的遺體從首都亞歷山大城的陵墓中運了出來。他望著亞歷山大的遺體入神,將黃金的皇冠放在遺體之上,撒滿鮮花表示敬意。有人問他是否還想看托勒密王朝歷代國王的遺體,他這樣回答:“我想看的是亞歷山大大帝,而不是死者。”

對他而言,亞歷山大仍如同活著一樣。

后來,屋大維獲得奧古斯都的尊稱,成為首任羅馬皇帝。有段時間,在給各類文件和信函蓋章時,他用的是刻有亞歷山大肖像的印章。

此外,他那彎舉右手、巍巍然站立的雕像也被認為是模仿了亞歷山大的雕像。

古羅馬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曾試圖遠征不列顛和日耳曼尼亞。他在出發前就穿上凱旋將軍所穿的服裝踱步,時而還佩戴上從亞歷山大的石棺中找到的胸甲。只是他的遠征尚未實現便已結束。

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遠征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于公元116年順底格里斯河而下,抵達波斯灣海岸。在那里,他望著駛向印度的船只,聯想起亞歷山大,感觸萬千:“亞歷山大是幸運的,若我也年輕的話,想必也一定會遠征印度。”

成為守護神的亞歷山大

在帝政時期的羅馬,亞歷山大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貴族馬修斯的家中,男性使用的戒指、銀器,女性使用的手鐲、戒指,以及其他所有的裝飾品上,都刻有亞歷山大的浮雕。此外,衣服、房間的裝飾、女性外套等都織有亞歷山大的圖案,顏色五彩斑斕。該家族的成員科爾內利烏斯·馬塞爾在赫拉克勒斯神殿舉行聚餐時,首先高舉碗干杯,然后把碗在所有亞歷山大的狂熱崇拜者之間傳一遍。碗面四周以精細的畫像表現了亞歷山大偉大的一生。當時的羅馬人有一種信仰:只要身上帶有亞歷山大的像,不管是金制的還是銀制的,做什么都能得到他的庇佑。總而言之,亞歷山大的像成為了守護神。

像這樣,羅馬的皇帝、政治家、貴族紛紛贊美、模仿亞歷山大,并持有一個相同的態度:信奉亞歷山大,從而獲得好運。這并不只是單純的仰慕,也不是沒有依據的白日夢,而是具有現實性的。在當時,羅馬完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并逐漸擴大東方的疆域。在東方與羅馬對峙的先是帕提亞王國,隨后是薩珊王朝的波斯帝國,尤其后者是自稱被亞歷山大消滅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后繼者的大國。此外,在小亞細亞的邊境行省,平定周邊各民族的戰爭接連不斷。在東部國境與其他民族展開的戰爭,不斷讓羅馬執政者想起亞歷山大的東征。這也給他們提供了心理依據,視自己為那位偉大的征服者。

專制君主的亞歷山大

另一方面,知識分子之間存在一種強烈的認識:亞歷山大是冷酷無情的暴君,是與東方專制君主同類的野蠻統治者。羅馬皇帝尼祿的老師、斯多葛派哲學家塞涅卡在《論憤怒》中選取了亞歷山大被憤怒支配、刺殺心腹克萊特這一片段,譴責這種與東方野蠻君主們相同的殘暴行為。斯多葛哲學的影響直達羅馬的上層階級,它重視內心的沉著,指出人不應被心情左右,強調嚴格的克己之心與義務,認為理性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崇高的。以該觀點來看,亞歷山大沉溺美酒、殺害親信、沾染上東方“落后”的習慣,作為人,這是名副其實的墮落,更有違君主之道,是不可取的反面教材。

公元4世紀的神父奧古斯丁在其代表作《上帝之城》中,為了詮釋失去正義的王國不過是一個大規模的海盜團伙,介紹了這樣一段逸聞:一名海盜在被抓捕后,亞歷山大責問他:“你為什么在海上搶劫?”他毫不畏懼地回答道:“跟陛下搶劫全世界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用小船來做這件事,所以被稱作海盜。而陛下用一支大艦隊來做這件事,因此被稱為皇帝。”奧古斯丁認為這個回答正中要害,確切地說出了真相。(第四卷四章,部分字句有所調整)這讓筆者想起了一句相似的電影臺詞。卓別林在《凡爾杜先生》中曾這樣說過:“殺了一個人是殺人犯,但殺了一萬人就是英雄。”實際上,被亞歷山大殺害的心腹克萊特正是因為說出了類似“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話而激怒了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也正是因為進行了數以萬計的殺戮才成了英雄。

順帶說一句,這種暴君形象在中世紀得到了繼承。在但丁的《神曲》中,亞歷山大墮入第七圈地獄。在那里,“殺人掠財的暴君們”在滾燙的紅色血河中,不斷地發出刺耳的慘叫聲(地獄篇第12首)。

現存的亞歷山大傳

現存的五部亞歷山大傳都是在上述羅馬時代政治性、理性的氛圍中撰寫出來的。

這五部作品基于當時羅馬人對亞歷山大形象的理解而寫成,一方面作品受這些理解的影響,另一方面作品也對羅馬人觀念中亞歷山大形象的形成產生了影響。這五部內容豐富多彩的作品,不僅對流傳下來的亞歷山大形象提出自己獨特的主張,還對與自己觀點不符的形象提出批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存的傳記都是“爭議之書”。

這些傳記中有的強調亞歷山大的偉大、突出其英雄性格,具代表性的如公元前1世紀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所撰寫的《歷史叢書》第十七卷。該書敘述多有夸張的描寫,感情色彩濃厚,給人以嘩眾取寵的印象。

而最具個人傳記特色的是普魯塔克的《亞歷山大傳》。他在序中寫出了他作傳的目的:


比起數萬人傷亡的戰斗、規模龐大的陣列和種種城邦包圍戰,細微的動作、片言只語和玩笑話更能凸顯人的性格。畫家在畫肖像時,只捕捉展現性格的臉和眼睛的神情,而不考慮其他部分。與此相同,大事件、戰爭等交給他人來寫,而我則重在挖掘他的靈魂特征。(第一章)


普魯塔克的傳記不僅突出了亞歷山大英勇和果敢的性格,還涉及他與親信的關系以及日常生活的細節等。他坦率地承認亞歷山大的弱點和短處,細致地描寫了亞歷山大后悔和悲嘆的情景,給人展現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亞歷山大。

與此相對,公元1世紀元老院議員庫爾提烏斯的《亞歷山大傳》則突出道德層面的描寫。據他所言,波斯滅亡后,亞歷山大采納了東方風格的宮廷禮儀,變得傲慢和懶惰,再加上過度酗酒,人格已經墮落。這樣的定性與斯多葛派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在《地中海世界史》第十一至第十二卷中,作者查士丁努斯的道德審判也十分突出,書的基本內容是亞歷山大沾染上東方的陋習,自甘墮落,最終淪為暴君。

在羅馬帝政時代,將亞歷山大視為野蠻的專制君主、染上東方陋習的暴君的看法廣泛傳播。實際上,這也折射出了現實中羅馬皇帝的形象。在公元1世紀,卡里古拉、尼祿、圖密善等皇帝沉迷酒色,淫蕩不堪,他們采取恐怖政治,殺害近親,肆意懲處元老院議員,接連做出種種獨裁者般的行為。這些殘暴無情的皇帝——不——昏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亞歷山大。因此,當時的羅馬人很容易就接受了亞歷山大的暴君形象。

而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則對上述暴君形象進行了反駁,他將亞歷山大描寫為偉大的統帥、曠世的國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體現在對史料的選擇上。阿里安依據被認為是可信度最高的作品展開論述,特別是采用了曾是軍人的托勒密的記述,因此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詳細。傳記中還融入了作者對亞歷山大戰術的講解,這反映出阿里安作為政治家、將軍,自身具備的素質和才能。另外,就其他傳記中指出亞歷山大的缺點、墮落行為等,阿里安以第一人稱進行辯解,認為亞歷山大也是血肉之軀的人類,當然會有弱點。在近代歷史學界,這部傳記因準確、理智的記述而獲得很高的評價,長時間都被視為亞歷山大的“正史”,與其他四部相比具有更高的地位。

亞歷山大傳的原本

以上為現存的亞歷山大傳。對此,我們不可以忽略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上述傳記都是在亞歷山大死后數百年才撰寫出來的。即便最早的狄奧多羅斯,其生活年代也在亞歷山大離世近三百年后,而阿里安更是晚了五百年。這時間間隔正好與現代日本歷史學家、作家撰寫戰國時代大名的傳記一樣。因此,作家們當然只能以在自己之前的作品為線索進行撰寫。那么,羅馬時代的作家所依據的材料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與亞歷山大一同遠征的從軍者,代表人物有以下五人。

(1)亞里士多德的親戚、歷史學家卡利斯欽斯。他接受任務,負責撰寫這次遠征的官方記錄,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亞歷山大的“正史”,但實際上他將亞歷山大描寫為英雄轉世,作品具有很強的史詩韻味。

(2)工程師、建筑家阿里斯托布魯斯。據說,他從公元前3世紀初開始執筆亞歷山大的傳記,當時八十四歲。根據人們的評價,這部作品既沒有逢迎亞歷山大,也沒有歪曲事實,因此可信度很高。羅馬時代的阿里安多采用他的資料。

(3)馬其頓貴族、亞歷山大親信之一托勒密。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締造者,其晚年撰寫的亞歷山大傳是一部軍事史,詳細記錄了亞歷山大參與的戰役。其中詳細且準確地記載了各場戰役的兵力、經過,以及亞歷山大的意圖和命令等。

(4)師從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的哲學家昂西克里特斯。他的作品把事實和空想混雜在一起,強烈地奉承亞歷山大。但作品中保留了一些有關印度的片段,記載了當地的自然、風俗和婆羅門僧侶等。

(5)亞歷山大的朋友、希臘人奈阿爾科斯。在印度河河口,他受命指揮艦隊,完成了印度洋沿岸的航海探險,留有詳盡的航海記錄。

此外,還有一些小人物作家,以下從略。但這里必須再增加一位沒有參加遠征,卻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家。

(6)公元前3世紀,活躍在埃及托勒密王朝首都亞歷山大城的克萊塔庫斯。他在托勒密的庇護下撰寫了十二卷的亞歷山大傳。該作品迎合一般民眾對亞歷山大的印象,與史實有不小的差距,但由于作品富有故事性,因而從希臘化時代至羅馬時代被廣為傳閱。

如上所述,在亞歷山大傳的作者中,作品保留至今的有羅馬時代的五人;作品已失傳,但仍至關重要的有希臘化時代的六人,共計十一人。由于前者根據后者的作品撰寫傳記,因此這些已失傳的作品被稱為亞歷山大傳的原本。研究亞歷山大時,有必要時常關注這十一人,不斷確認現存作品中的哪些部分借鑒了哪部原本,同時檢驗其中敘述的意圖和可信度。僅以上工程已經十分煩瑣了,然而實際上遠不僅如此。因為原本的六部作品本身已經塑造了各自的亞歷山大形象,在此基礎上,羅馬時代的作家再加以改造和修正。也就是說,我們要觀察亞歷山大,只能通過希臘化時代和羅馬化時代這一雙重濾鏡。十一位作家與雙重濾鏡的搭配組合讓亞歷山大反射、散射,展現出變化莫測的形象。兩千多年來,亞歷山大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猶如萬花筒般變化萬千,可以說是因為現存史料的保存狀況及其性質造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胜| 滨海县| 建湖县| 腾冲县| 台南县| 灵寿县| 台北市| 河津市| 洛浦县| 陆丰市| 遂溪县| 略阳县| 万山特区| 桑植县| 常山县| 中卫市| 宁河县| 遵义市| 大渡口区| 电白县| 临泉县| 娱乐| 阳西县| 北票市| 卢氏县| 思南县| 和龙市| 南开区| 社旗县| 汕尾市| 东山县| 英山县| 邯郸市| 巫溪县| 文化| 宣恩县| 丹巴县| 临清市| 财经| 山东|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