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
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開枝散葉,經過一百多年的成長,到戰國中期已經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弟子遍布天下,涌現出許多奇才,孟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者。
他本來是魯國孟氏的后裔,也就是當年那個禍亂魯國的慶父的后人。盡管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已經在魯國掌權,但孟子的家庭屬于沒落貴族,窮困潦倒。特別是他父親死得早,他母親一個人帶著年幼的他在鄒國生活,家境就更加困難了。
但孟子的母親卻是一位賢德的婦人。她非常看重兒子的教育,不管生活多么困難,都一心一意要把兒子培養成經天緯地的大才。
據說他們母子最早居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周圍天天有辦喪事的隊伍吹吹打打地經過,沒多久,孟母就發現自己的兒子跟那些人學起來了,帶著左鄰右舍一群小孩,在墻角扮成“孝子賢孫”,對著“靈牌”又是跪拜又是哭喊的。
孟母說:“這樣不行啊,得把孩子教成什么樣啊?”所以趕緊帶著孟子搬走了。
他們搬到市場旁邊,附近是一群殺豬匠。沒過多久,孟子又學他們的樣子,跟小孩們扮演屠夫和買肉的,你一言我一語地討價還價。
孟母說:“這樣也不行,這里不是可以長久居住的地方。”又帶著孟子搬走了。
這次來到一座孔廟附近,每個月初一十五,都有許多官員來這里祭拜,他們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揖讓進退,處處符合禮儀。孟子也跟著他們學待人接物的禮節,很快變得彬彬有禮了。
孟母才說:“這里才是適合居住的地方呀。”于是母子二人在這里常住了下來。
“孟母三遷”也成為教育后代的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孟母教子的另一個準則是“以身作則”。
也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鄰家殺豬,他看到后問母親:“他們殺豬干什么?”
母親隨口答道:“給你吃的。”
孟子聽了很高興,整天盼著隔壁送豬肉過來。
孟母看到這情形就后悔了,說:“我當初懷這孩子的時候,席子不放端正不坐,肉切得不整齊不吃,就是為了培養他正直的人品。現在我帶頭教他騙人,這不是太不應該了嗎?”
于是孟母拿出辛苦省下的錢,去隔壁把他們的豬肉買了一些回來給孟子吃,以兌現自己的承諾,親自向孟子示范了什么叫“言出必踐”。
另一則著名的傳說是說明孟母如何“勸學”的。
孟子年少的時候在外面求學,有一次回家,母親問他:“最近學問有什么長進?”
他不經意地回答:“跟以前差不多吧。”
孟母正在織布機上紡織,聽說這話,拿起一把剪刀“咔嚓”一下就把正在織的一匹布剪斷了,然后訓斥他說:“做學問就像織布,一旦斷掉,再要補回來就要多花很多功夫了。你一時懈怠,會導致前功盡棄啊。”
孟子大受震動,從那以后便認真鉆研學問,一刻也不敢懈怠了,最后終于成長為一代大儒。
……
孟母教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真假不必去追究,關鍵是后世的儒家通過這些故事在傳達他們的理念——教育的理念,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