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者最終勝利
田成子弒君的做法太兇殘,在國際上引起公憤,他自己也很清楚,為了平息國際社會的反對聲浪,便操縱改變齊國的外交政策,對各國普施恩惠。
他主動歸還了前幾年侵占的魯、衛兩國的土地,與晉國的魏、趙、韓三家訂立盟約,與吳、越互通使節,溫和的外交政策使得國際上的質疑聲漸漸平息下來。
另一方面,田氏的運氣也相當好,現在的晉國已經處在分裂的邊緣,楚國已經被打殘,吳、越兩國正斗得你死我活,誰也沒精力來干涉齊國的內部事務,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齊國君王被架空、被孤立,甚至沒人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這是一個最適合篡位的時代。
在國內,田成子繼續收買人心。他沿用父親“小斗入大斗出”的慣例,繼續討好百姓,對于篡位戰爭中的“有功之臣”也大肆封賞。
對于齊平公,田成子很露骨地說:“施行恩德是大家都歡迎的,您可以去施行;懲惡誅奸是大家厭惡的,讓我去做就可以了。”由此自己把國君的職責包攬下來。
他以國君的名義,把安平以東的土地全部賜給田氏,田氏的封地面積從此超過了國君控制的土地。
朝政穩定以后,田成子開始有計劃地清除鮑氏、晏氏、闞止等家族的殘余勢力,徹底完成了對齊國朝廷的換血。
最夸張的是他的后宮。田氏是外來家族,在齊國人丁不旺,為了盡快擴大田氏的人口規模,田成子廣納全國美女,他的后宮佳麗達到上百人之多,而且讓手下的賓客們隨便出入后宮,跟佳麗們勾勾搭搭。最后這些佳麗們一共生下七十多個兒子,田成子全部認成自己的,田氏的人口數量迎來爆發式增長,迅速占領了朝廷上下的各種官職。
當然田成子對于哪些是自己的親兒子應該還是心里有數的,實際培養的時候肯定有區別。
通過這一系列明目張膽的擴張,田氏的勢力野蠻生長,已經成為齊國事實上的統治者,只缺周天子的一紙證書而已。
到了公元前403年,九鼎一響,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公然承認魏、趙、韓篡權奪位的合法性,這給了田氏很大的鼓勵。
當時執政的是田和,國君是齊康公。田和覺得正式篡位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便在公元前391年公然廢除齊康公,五年以后,田和自立為齊君,號稱齊太公。
史書上記載齊康公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其實這可能是他的自保之道,不這樣的話他根本沒有活命的機會,何況他本來也沒有什么“朝政”可以理。
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一座海島上,名義上給他留了一座食邑,當然不久以后這座食邑也被沒收了。齊康公在島上過著野人般的生活,自己在斜坡上挖洞為灶,勉強收集野菜野果為生。
公元前379年,饑寒交迫的齊康公終于死在了海島上,立國六百多年的齊國至此絕祀。
田氏不費一兵一卒,以“和平演變”的方式竊取了齊國政權,國際國內竟然都一片平靜,沒有任何人站出來伸張正義。因為這時候已經是戰國,周禮的余暉早已散盡,這是強者為王的時代,大家都在忙著爭權奪利,誰還管什么正不正義呢?
對于老百姓來說更無所謂。既然田氏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何必糾結于誰當國君呢?
不過田氏篡位還需要最后一道程序——周天子的蓋章認證。田和便向魏武侯等人提出請求,希望他們去周天子那邊幫忙提出立自己為諸侯的建議。
前幾年齊國剛剛被三晉聯軍狠狠教訓過,田和對于三晉特別是魏國的實力是很服氣的,所以有事情也求他們幫忙。
魏武侯很慷慨,直接去找周安王說明來意,周安王哪敢不聽?何況不聽也沒用,人家來求冊封是給他面子,又不是真需要他,于是做個順水人情,隨手發個詔令,冊封田和為齊侯。
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官方認證,田氏齊國正式建立。
又一個亂臣賊子大搖大擺地登上了國君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