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認識,從認識自己的性格開始
- 別讓性格左右了你的人生
- 默然
- 9374字
- 2020-01-07 17:42:10
1.性格是天生的嗎——父母的遺傳基因對你性格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眾多學者圍繞“性格的影響因素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吵得不可開交。遺傳基因派認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父母的遺傳基因在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后天環境派不干了,他們認為遺傳基因派否認了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一哲學定律,是思維固化的傳統主義者,后天環境派認為,一個人出生后的后天環境才是影響性格的決定因素。
其實,雙方陣營都因各自觀點的絕對化,而導致觀點出現了錯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研究了8000多對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包括130多對在不同的家庭長大的同卵孿生子。他們對這些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入具體的測試,以便從中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對社會、宗教、哲學問題的看法,并用一系列心理測試判斷其職業興趣、思維能力和性格傾向。結果表明,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顯大于異卵孿生子。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得出的結果是,一起長大的同卵孿生子的相關性平均為0.46,越靠近0,就表示兩個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越靠近1,就表示兩個人完全相同,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這一數字為0.45。這說明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關程度,與他們是否在相同的環境長大無太大關系。分開長大的異卵孿生子的性格相關程度平均為0.26,大約是同卵孿生子的一半,這與他們的遺傳相似程度是同卵孿生子的一半相符。
從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得到的相關性,可以用于計算遺傳差異與性格差異的相關性。平均來說,大約50%的性格差異是由于遺傳基因差異導致的,或者說,遺傳基因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大約占了一半。遺傳學家把這個數字稱為遺傳率。如果性狀差異完全是由遺傳差異引起的,遺傳率為1,如果性狀差異與遺傳差異毫無關系,遺傳率為0。其他的類似的研究結果,所得到的性格遺傳率,一般在0.2—0.5之間。
由此可見,遺傳基因派和后天環境派都是錯誤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大約同等重要。兩個人的遺傳差異越大,環境越不同,性格差異也就會越大。而兩個人的性格相似主要是由于相似的遺傳因素引起的,環境的影響很小。
但是我們必須記住,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實際上是無法完全分開的,而是混雜在一起,交互發生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分影響性格的因素有多少屬于遺傳的影響,有多少屬于環境的影響,是不可能的。
簡單地說,遺傳、環境,以及經常被忽視的隨機因素,都對人性有重要的影響。正如達爾文曾經深刻地指出,那些頑固地堅持遺傳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人,實際上是在推卸社會責任:如果窮人的慘狀不是自然法則而是我們的制度導致的,那么我們的罪過就會很大。
羅杰·霍克的《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本書里也有說:“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決定作用的觀點,而寧愿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種選擇。因為前者帶有宿命論的味道,無法體現人的‘自由意志’。對那些可能會限制個體在生活中作出決定的意志力的理論,很多人都很反感。因此,他們便趨向于回避或反對行為和人格的遺傳學解釋。”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向我們說明父母的遺傳基因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存在關聯關系。遺傳學家漢·布魯納在1993年荷蘭奈梅亨大學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性格遺傳基因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的研究內容對象涉及了荷蘭的一個著名家族,他發現這個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憤怒閾值比一般的人要低,一些微小的壓力挫折都會讓他們莫名瘋狂,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毆打那些激怒他們的人,具有攻擊性。
布魯納研究分析后發現,他們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攻擊性格,正是因為缺失了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這種酶可以降解一些包括血清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內的神經遞質,一旦缺失,神經遞質就會在體內積累下來。
1996年由以色列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也各自發表聲明:他們已經發現人的第11號染色體上有一種叫D4DR的遺傳基因,對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擁有較長版本的基因的人富有冒險精神且容易興奮,而長度較短者相對沉默和冷淡。《整組基因,物種自傳23篇》中將它稱之為“人格染色體”。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人的性格與遺傳基因存在關聯,在“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與后天的環境和經歷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結論上達成了一致。
2.原生家庭給你性格帶來了哪些影響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從小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成長的家,它在一個人的早期生活經歷中占主要位置,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性格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和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而某些缺點總會在無意識中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開明寬容、有耐心,那么他們會對孩子性格的健全帶來極其正面的影響。
前幾年轟動全國的“藥家鑫事件”就證明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藥家鑫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里,父母思想狹隘、自私功利,和他沒有感情和精神的交流。父親只與他談學習,學不好了就挨打,也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分析解決的策略,一味簡單地要求學習的結果。母親在陪他練琴時,也是稍有錯誤就會對他大打出手。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藥家鑫,學會了討好父母,表面上順從聽話,內心卻是叛逆和陰郁的,人格逐漸扭曲,沒有得到一個健全的培養和發展。
于是,在通往成年人的路上,心理和精神跟不上年齡的步伐,仍像小孩般幼稚而脆弱。行尸走肉一般遵循父母的指令,不反抗也不表現情緒,滿足著父母的期待和愿望。
藥家鑫年少時膨脹的自我意識被無情地壓抑了下去,父母不理解也不同情,他接收到的全是帶著負面情緒的指責和命令,這種負面能量長期摧殘著他殘破的心靈,直至撞上張妙瞬間爆發了內心的恐懼和憎惡,從而誕生悲劇。
在完美主義家庭長大的人,被父母硬性的高要求逼著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不管做到與否,他的情緒都容易焦慮緊張。因為不能犯錯,也就不自覺地會在行動前猶豫,胡思亂想事情的結果。也因為情緒牽連,不能享受正在做的事,一旦失手就會自卑。
在過度保護孩子的原生家庭里,父母總是容易對孩子過分擔心過度緊張,把孩子該做的都承擔過來,剝奪了孩子自己該去體驗的經歷。也因為被父母拿掉了獨立自主和自我價值感,削減了自我意識,這樣的人難以很好地立足社會,一旦獨自面對挫折就會手足無措,一心想要尋求救命稻草不能獨立去解決處理,只想躲進父母的港灣。
和過度保護相反的就是過度懲罰的原生家庭,父母脾氣暴躁缺乏耐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輕則對孩子責罵,重則體罰和拳腳相加。這種環境會傷害孩子的生命力,容易自卑不敢得罪人,做事唯唯諾諾鋒芒全無,容易變成父母的傀儡。身體遭受來自父母的痛苦,父母的逼迫讓其內心產生了對父母的全盤否定和不信任,進而不信任周圍的人和世界。
無論我們怎么否定厭惡并想逃離原生家庭,它都已經成了我們的一部分。不幸的經歷在帶來傷害的同時,其實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
猶他大學的心理學教授Bruce Ellis曾說:“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并不總是需要被修復的,比起總是覺得要修復過去的創傷,更能幫助人們放下過去的,可能是不再用問題視角去看待不幸的經歷。當人們知道,不同的經歷總會從正面和負面兩個方向塑造他們,他們就可以放下過去的傷害了。”
在難以預料父母脾性的原生家庭中,父母自身情感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開心的時候給孩子一顆糖,憤怒時不由分說地責罰,猜不透父母行為和情緒的變化,一方面讓我們無法產生安全感的同時也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但在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面臨突發的挑戰和改變時,能迅速地做出相應措施的應對,不自覺地訓練著我們應對“改變”的能力。
在人生之途中,人們一定會面臨的就是難以預料的挑戰和改變,對于那些成長在父母溫和、情緒穩定的原生家庭的人來說,常常會為了心安不求改變,生活工作中出現的新環境和新變化對他們來說都會是一種壓力。但對一直成長在難以預測環境中的人來說,這種變化的壓力會更容易消化,被壓力影響的時間會更短,程度會更輕。他們更擅長帶著壓力和不安去改變以獲得生存,更能快速地判斷時勢并做出相應的舉動。這間接培養了他們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也使得他們在之后更能勝任多線程處理不同任務的工作。
因為原生家庭條件的束縛,我們會因為長期的愿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匱乏感,但另一方面我們會更容易為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感到滿足并珍惜,更容易產生幸福感。
正確地看待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不全盤否定和肯定,看到積極影響的一面,也能自我化解負面影響的束縛,掌握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3.你吃的食物對性格有影響嗎
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跟飲食有密切的關系,例如蔬菜中鉀的含量較高,這種物質可以促進鈉排出體外,能夠鎮定神經,因此多食蔬菜者的性格可能比較溫和。又如燕麥中含有使人快樂的物質,常吃燕麥的英國人通常也比較幽默。
德國營養心理學家帕德爾教授發現:某些食物,尤其是香蕉,能幫助人腦產生5-羥色胺,可使人心情安寧、快活,從而治愈一些精神方面的疑難雜癥。
精神病專家卡瑟博士曾經有個叫瑪麗的女高中生患者,因終年抑郁寡歡,前來請求卡瑟博士的幫助。卡瑟博士為她安排了飲食治療,糾正了她喜歡吃玉米類及含碘較高的食物的習慣,讓她每天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吃一塊面包或喝一碗小米粥。一年后,瑪麗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究其原因,在于牛奶等食物可使人的大腦產生更多的5-羥色胺。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說:“人總是選著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有人偏重口,最愛油鹽厚重爆炒翻騰,清湯寡水的食物不會進入他們的視線。在家庭飲食習慣的感染之下,重口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較外向隨和,生活中他們開朗率真但也喜歡跟風隨大流。
那些一看到甜品店櫥窗擺放著整齊美味絢爛的巧克力和蛋糕就走不動步的人,往往也會更加樂觀積極,因為甜品類的食物能促進大腦“快樂荷爾蒙”的分泌,容易讓人感覺幸福和滿足。
還有那些喜歡吃強烈刺激感官的辛辣食物的人,通常給人風風火火的感覺,工作迅猛果斷。還伴隨著比較火爆的脾氣,容易一點就著。辛辣食物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但愛它的人視之如蜜糖。
當然,也會有“非主流”口味的人,愛吃又甜又咸、甜中帶苦的食物。這類人一般性格內向,喜歡獨來獨往,看上去有些不好接觸,但他們思維縝密,深藏不露。
既然食物可以影響人的性格,那么,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借助相應的食物,改善我們性格中的小缺陷和小情緒,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還能對身體產生積極的效應。
當我們發現自己周期性地陷入煩躁的情緒時,可以嘗試調整自己的食譜,傾向選擇富含鈣、磷的食物,比如花生、大豆、鮮橙。因為,當人體缺乏鈣時,就會引起機能紊亂,及時補充鈣質,能夠很好地平復煩躁的心情。鈣是天然鎮靜神經、平和情緒的穩定劑。
如果你容易抑郁傷感,那就得趕緊補充色氨酸了。在抑郁癥的誘發因素中,缺乏色氨酸是最常見的。當人缺乏色氨酸的時候,就很容易誘發抑郁癥。想要改善自己似林黛玉般抑郁傷感的性格,那就要多補充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花豆、黑大豆、南瓜子仁,還可以吃一些含有色氨酸的水果,像香蕉、葡萄、蘋果、橙子都可以幫助改善消極的情緒,讓人變得輕松愉悅。
多疑多慮的人經常在外形上體現為蒼白、瘦弱無力,因為身體對于能量、蛋白質的攝入很少,容易造成體力不足甚至出現貧血的現象。這種人應該多喝綠茶,因為綠茶可以有效放松人的情緒,同時振奮人的精神,使人處于輕松的狀態。另外,多吃蔬菜,利用蔬菜中的鉀幫助安定情緒,改掉多疑多慮的壞習慣。
食物之所以會對人的性格有所影響,主要在于其所含的營養成分。掌握食物的營養學,為自己的食譜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4.認識性格才能完善性格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蘊藏著一定的能量,反映著一個獨特的世界。性格的作用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幫助人攀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也可以將人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法國作家讓·吉羅杜說過:“從我們的幼年開始,每個人身上就編織了一件無形的外衣。它滲透于我們吃飯、走路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之中。這件外衣就是我們的性格。”認識性格,就是要了解自身性格的內涵。一個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全面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性格的優勢與缺陷,才能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
早年的曾國藩愛多言出風頭,常常因為自以為是而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在他父親的教育和朋友的善意提醒下,他意識到自己性格問題的嚴重性。他在日記中總結自己的性格缺陷:“茍我素以忠言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茍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又謾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乎忘身及親若比!此事余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遑問其他?謹記于此,以為切戒。”
曾國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過反省自己的缺點過錯,堅決徹底地加以改正。他不斷地在生活中檢討自己,把每天犯錯的細節都記錄下來再反省內觀。從此以后,他在處事待人方面日漸成熟,自以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觀,給人留面子這一點尤其成為他以后待人交友的一個重要原則。
完善自我性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家庭成長環境和提高主觀能動性。每跨過一個正確的認知,它就會作用于自己的外在力量和性格塑造,更是對自我心理健康程度的一次探討。性格的完善過程,一個人心理趨于成熟的標志就表現為他性格完善的過程。
一個參加過性格色彩培訓課的事務部經理耀文,他本身具有紅色性格善于溝通和交流的優點,同時也伴隨了紅色性格脾氣不好的缺點,偶爾會對員工發火,說話直接容易讓員工產生壓力。但通過性格色彩培訓課,他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了有意識地完善。
耀文說:“性格色彩培訓讓我更透徹地認識自己的缺點,在管理中便格外注意調節自己情緒,現在員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首先我會耐心地給他們講道理,通過事例引導他們,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管理中,黃色性格的人較難管理,爭強好勝,我會盡量避免在他們面前表揚其他員工。同時會將團隊活動中組織者的角色交給他們扮演,而這些人總能圓滿完成。”可見,認識性格才能完善性格,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完善呢?
一是打破思維里的墻,糾正自己的認知偏差。注重自身經歷的體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遇高人,而不是因為別人的錯誤認知堆積自己思維的偏見。
二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身邊人,感受能量的傳遞。在主動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融化自己性格里殘留的冷漠,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與人為善中,辨明善惡,中肯地表達對人的看法和態度。
三是有意識地主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完善性格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性格負面的慣性,很難一下“藥到病除”。比如因為自身脾氣火爆,很容易遇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傷己。但貴在人可以自我調節,隨著一個人認識能力的相對成熟和人格獨立自主性的發展,其性格的發展也從被動的外部控制逐漸向自我控制轉化。所以有意識地促進這一變化,自覺地確立性格鍛煉的目標,就能不斷完善現實態度、意志、情緒、理智等的性格特征。
四是保持陽光的心態,積極的情緒。一個人也能樂觀地把生活當做奢侈的工作,創造平和愉快的生活體驗,長此以往會消解很多性格中的戾氣。反之,假如長年累月為雞毛蒜皮的的事情而生氣,就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神經過敏的性格特征。找到情緒的排泄口,排出積壓的苦悶,有利于性格的完善發展。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是上帝的杰作,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不斷完善性格上的缺陷,做一個性格健康的人。
5.如何準確定位自己的性格
莊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生活中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性格定位,從而陷進“愚”和“惑”的狀態。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給自己準確的定位至關重要,因為這會影響我們人生方向的深度和廣度。
在一次公司同事聚會中,大家吃著喝著突然聊到了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最后產生了意見分歧。鄰座的張文凱說他們家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愛搭理人,每次有客人來他家,都需要先跟客人們打聲招呼,并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主動搭理人,免得客人心生誤會。坐在他對面的李民傳回應了張文凱,說張文凱的做法實際上并沒有準確定位自己孩子的性格,而是在有意無意中為孩子造就了一種思維定勢。向客人解釋就等于給了孩子不愛說話的定位,既然家里人都這樣認為孩子了,那孩子自然也就默認了。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養成不愛說話的習慣。
然后李民傳自己現身說法,他說他原來也是這樣,沒有準確定位孩子的性格。他家的孩子非常好動調皮,人越多越興奮,從來不能好好安靜地待上十分鐘,總是會常常做出讓他難堪的舉動。很多辦法都用過了,就連打罵都不見效,這讓他非常無奈。
后來有個學心理的朋友來家里玩,沒想到居然讓孩子陪他聊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天,這期間孩子也沒上躥下跳調皮搗蛋。而這只是因為心理學朋友對孩子原來性格的否定,然后再重新定位孩子真實的性格。聰明的孩子不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而發出爽朗的笑聲,也沒吵著要離開。李民傳說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驚得下巴都要掉了。
當一個人準確定位了自己的性格,帶著明確的人生目標,懷揣著熾熱的理想與抱負前進時,就不會像水面上飄搖不定的小舟隨風而動了。否則只會飄來飄去也不會離開原點多少距離,更可悲的是當初和你一起出發的那個人早已走在前方,把你越甩越遠了。所以在創造順遂的人生之前,對自己的性格知根知底準確定位是至關重要的前提。
說起成龍,大家腦海里浮現的詞匯大概都是“大哥”、“國際巨星”、“武打”。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龍剛出道時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沉沉浮浮,當過群眾演員,跑過龍套,在電影圈混了十多年還是不溫不火,甚至還曾經做過退出影壇的打算。
成龍為了有更好的機會,選擇給當紅的武師擦車做小弟。擦車時,他甚至認真到用牙簽將車縫里的灰塵挑出來。為了吸引新聞界的注意打造出知名度,他不惜挖空心思地歪戴墨鏡,搞出位動作。
那為什么幸運女神一直不肯垂青他呢?其實主要原因就在于成龍和他的導演并沒有在電影中準確定位成龍的性格,劇中人設性格沒有和成龍的性格融為一體,也就不會給觀眾帶來深刻的印象了。
后來多虧導演袁和平注意到了成龍,他覺得成龍雖然身形魁梧、性格粗獷,但是沒有那種冷峻、剛烈的肅殺之氣,他認定成龍不適合演那類具有叛逆性的英雄,也演不了那種英俊瀟灑的正面英雄形象。但他發現,成龍身上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
袁和平從成龍偶爾的展顏一笑以及克敵制勝后的得意神情中發現了成龍特有的調皮精靈的氣質,最后袁和平下了結論,這種帶孩子氣的調皮極具喜劇色彩,若是讓成龍扮演喜劇性的人物一定能成功。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成龍重新對自己的性格進行定位,一改往日冷面兇悍的“硬漢”形象,取而代之以明朗、詼諧、和善、快樂的面孔,隨和、親切一如鄰家之子,深得廣大觀眾之心,受到熱烈的追捧,成為影壇長盛不衰的影星。
正確地對自身進行定位,必先要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所處的地位,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容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很難正確地認識自我,所以要真正地定位自己的性格,還可以多向身邊的朋友請教,多修正自己的目標,對自我性格的定位會越來越準確。
6.給你的性格做個測試
“認識你自己”,這是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里的一塊石碑上的碑文。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努力著。認識自己當然少不了對自己性格的定位,那么,你知道自己屬于哪種性格類型嗎?
目前,性格測評應用最廣泛的是MBTI,該指標是建立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劃分的8種類型的基礎之上。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決定的瞬間可以慢動作分解為兩個階段:第一,感知階段;第二,判斷階段。感知階段,又可以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而判斷階段又可以分為感性判斷階段和理性判斷階段。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要走這四個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不同:有些人更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環節多一些,而直覺感知一帶而過;有些人在判斷環節,更傾向停留在感性判斷多一些,理性判斷一帶而過。
此外,美國心理學家還提出,大腦的這兩大基本功能,還受到每個人的精力來源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最終的決定結果就千差萬別了。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不斷優化,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撐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MBTI性格測試分為四個維度:外傾和內傾、感覺和直覺、思維和情感、判斷和知覺。四個維度如同直角坐標系的四大象限,每個人的性格都由四個象限中的不同數字組成,不同的數值靠近不同的端點,也意味著不同個體之間有不同方面的偏好。
第一,思維和情感:區別在于對事物判斷的標準
思維型的人處理事情,喜歡退后一步思考,對問題進行客觀的、非個人立場地分析,重視符合邏輯、公正、公平的價值,對它們一視同仁。常常容易被認為冷酷、麻木、漠不關心,但思維型的人會認為坦率比圓滑更重要。只有當情感符合邏輯時,才認為它可取。會被“獲取成就”所激勵,也會很自然地看到缺點,傾向于批評。
第二,外傾和內傾:區別在于心理能量聚焦于外部還是內部
外傾型的人更傾向于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于外部世界,他們在與他人相處時精力會更加充沛,行動先于思考,喜歡邊想邊說,喜歡隨意地分享個人情況,說的多于聽的,高度熱情地社交,反應快,喜歡快節奏,心理能量的獲得途徑和與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都重于廣度而不是深度。
內傾型性格的人,只有在獨處的個人世界里,才會更加愜意放松和保持精力的充沛,思考先于行動,會在心中思考問題,更愿意在經過挑選的小群體中分享個人情況,聽的比說的多,不喜歡把興奮說出來,仔細考慮后才會有所反應,心理能量的獲得途徑和與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更喜歡深度而不是廣度。
第三,判斷和知覺:區別在于對信息的處理方式
這一點從平常的聊天交流中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判斷性格的人,當我們約定他們晚上6點聚餐,結果遲到了,搶不到位置了,他們更傾向于“沒事,再等等”。知覺型的人,面對這種情況,可能就不會再等等了,他們會干脆尋找另一件事情去做。這樣的人更像小時候的孩子王,點子比較多,變化比較靈活。
第四,感覺和直覺:區別在于獲取信息的方式是感官還是推理
感覺型的人相信確定和有形的東西,對概念和理論興趣不大,除非它們有著實際的效用,重視現實性和常情,喜歡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留意具體的、特定的事物進行細節描述,循序漸進地講述有關情況,著眼于現實,在接受信息上喜歡深度而不是廣度。
直覺型的人相信靈感或推理,對概念和理論感興趣,重視可能性和獨創性,喜歡學習新技能,但掌握后很容易就厭倦了。留意事物的整體概況、普遍規律及象征含義,然后用概括、隱喻等方式進行表述,跳躍性地展現事實,著眼于未來,留意事物的變化趨勢,習慣于從長遠角度看待事物,在接受信息上重于廣度而不是深度。
情感性的人喜歡超前思考,會考慮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重視同情與和睦,重視準則的例外性,會被認為感情過多,缺少邏輯性,比較軟弱。情感型的人認為圓滑比坦率更重要,無論是否有意義,認為任何感情都可取,會被“獲得欣賞”所激勵。慣于迎合他人,著重維護人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