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朝議
- 三國衛郎君
- 隔壁陳老二
- 2021字
- 2020-02-13 11:06:47
董卓看都不看他,兩眼緊盯著小皇帝劉協,眼神中滿是鼓勵的味道,就差沖上去喊“快答應啊,老夫可是為你報仇呢。”
劉協當然恨死何蓮了,自己的親生母親被她毒死,疼愛自己的祖母還是被她逼的,憂憤而死,要不是哥哥走到哪都帶著自己,絕不讓自己離開他視線,自己早就被弄死了。
可這壞女人是哥哥的親娘啊,劉辨對他有多好,他哪能不清楚,漢靈帝劉宏只有三個孩子,他兄弟兩和一個姐姐。
姐姐萬年公主是威脅不了任何人,自然無憂無慮,哥哥是嫡子,可小時候也過的不好,自己那父皇不喜歡他,他從小是被道士養大的。
甚至人家都不敢叫他皇子,因為道士姓史,他被人叫做史侯。
要不是因為黃巾之亂,何進成了大將軍手掌重兵,自己那哥哥能不能回宮還是兩說,可自從他回宮居住后,就把自己當成最疼愛的弟弟。
劉協不想讓死去的哥哥不安,這份兄弟之情,在皇家中歷朝歷代,恐怕只有后來的眀熹宗朱由校,是這樣對待弟弟朱由檢的了。
看著董卓那鼓勵的眼神,劉協求助的望著袁隗,盯著董卓的衛元猛地站起來,大聲喝道:“司空此言差矣,一年之中,兩位先帝,朝廷如今要的穩定,而不是追究過往,至于先太后一事,大將軍亡故,還要向誰查證。”
他這是把責任推到何進身上,寧可追究何家,也不能扯到何蓮身上,要是弄死了何蓮,日后萬一劉協被董卓控制,用誰來抗衡。
董卓臉色一沉,鷹隼般的盯向衛元,可他毫不畏懼的看著對方,絲毫不退讓。
袁隗一看不對,連忙打哈哈的說:“司空欲要追究誰的責任,說出來就是,何必讓先太后寢陵不安,仲道也是,好好的扯到大將軍那干什么,逝者已矣,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董卓自然不能說,是何太后逼死董太后的,現在沒證據啊,恨恨的哼了一聲,轉身對劉協施禮道:“陛下,東萊郡太守衛元離開治所已久,也該下旨讓他回去了。”
他這是不打算調任了,衛元還無所謂,可袁隗臉色變了,昨天還說的好好的,我這邊騰出來了,你不干了,那南陽郡那好地方豈不是被別人占了。
袁隗不干了,可他剛剛給袁術要官啊,總不能再要官吧,只好向其他人示意,還好袁家四世三公,朝堂中門生眾多。
就是自家人也有,太仆袁基就是他親侄兒,昨晚跟他說過,今天要為衛元表功,只是沒說讓他當任南陽郡太守而已。
袁基一見自己叔叔使眼色,馬上站起來施禮道:“陛下,衛太守乃奉召而來,誅殺十常侍中居功甚偉,正是他親衛撞開宮門,才使得亂黨俯首,先帝一直在病中,無暇封賞,陛下初登大寶,可不能寒了功臣之心啊。”
劉協好奇的看向衛元,當初打開宮門的事他聽說了,也知道衛元入宮后保護下不少太監宮女,更是聽說了典韋當初像魔神一般的雄壯。
董卓正要反對,突然李儒劇烈的咳嗽起來,慌忙的站起來對皇帝道歉道:“陛下請恕臣失儀,臣昨晚應該是受了些風寒。”
李儒進京后,被封為渤海王郎中令,正是掌管劉協未登基前的侍衛安全的。(這里又是一個改變,歷史上劉協在劉辨登基后,先被封為渤海王,后改為陳留王。還有李儒,原本董卓進京后,廢掉劉辨改立為弘農王,李儒是當任弘農王郎中令,其實就是看守劉辨用的。)
劉協自然不會責怪李儒,現在李儒惡跡未顯,又沒有逼死劉辨的惡行,作為郎中令,劉協是經常見到他的。
皇帝溫和的安慰他道:“快坐下吧,朕不怪罪,郎中令要保重身體。”
李儒謝過后坐下,董卓現在明白,這家伙是叫自己不要阻止,他雖然不解,可憑著對李儒的信任,還是聽他的,不再言語。
劉協沒見到有人反對,小臉上露出微笑道:“衛卿乃父皇當初看好的,朕記得父皇還有意讓衛卿掌管北軍呢,是該好好賞賜。”
他這純粹是睜眼說瞎話了,靈帝確實說讓衛元進北軍,可沒說讓他掌管北軍,那時候衛元寸功未立,哪有資格掌管北軍。
劉協從小機靈,頗有王者風范,小小年紀的他,這些天已經看出不對了,董卓勢大,朝廷中已然呈現失控狀態。
能跟他抗衡的唯有袁家,可袁家袁隗老朽,袁紹是如今袁家最大的希望,官居司隸校尉,正是掌管京畿軍政要事之人。
但袁紹明顯對付不了董卓,京城禁軍,自從何進兄弟死后,已經分裂成好幾股勢力,各自誰也不服誰。
他這是想抬高衛元身份,讓他掌管禁軍,用來對抗董卓的涼州軍,故意這樣說的。
可董卓如何會讓他如意,就是袁隗也不同意,原本安靜的兩人,聽到劉協說出這話,馬上一齊站起來。
發現對方都起來后,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眼中看出互相的心意,袁隗示意董卓先說,董卓也不謙讓。
躬身行了一禮道:“陛下此言謬矣,衛太守固然功高,但年紀尚小,驟然高位只會拔苗助長,不利于日后啊,臣建議,讓其坐鎮南郡,日后再慢慢升遷,方為上策。”
“南郡”
袁隗沉吟一下,明白這是董卓最大的讓步了,南郡雖不比南陽郡繁華,但也是大郡,他不愿衛元掌管禁軍,但卻不是要打壓他。
事關袁家的利益,他才不愿衛元呆在京中,成為皇帝手中的利劍。
想到此,袁隗躬身附和道:“臣附議,但衛太守畢竟功大于此,臣建議加封衛太守將軍號,若荊洲有事,可臨時節制本洲軍馬。”
說著他看了一眼劉協,董卓眉頭一皺,反對道:“太傅此言不妥,大漢四百年,從未有過在外將軍,可以節制王朝腹心州郡軍馬,此事只在邊郡。若開此肇端,恐怕諸侯尾大不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