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
- 陳立勝
- 539字
- 2020-01-09 14:05:31
導論 陽明學登場的幾個歷史時刻
當“王陽明”遭遇“現代性”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一種思想的“物質力量”總是在歷史轉折的時刻最能得到釋放。實際上,在各種歷史走勢較力的空間之中,思想的較量本身就構成了歷史轉折的一部分。陽明學自其誕生之時起,就與歷史時代脈搏之跳動一道呈現出跌宕起伏之態勢。它在正、嘉年間橫空出世,幾十年間便傳遍大江南北而盛極一時,然及至明清更迭,其命運卻急轉直下,一度成為神州陸沉的替罪羊,“王學”成了空疏、無用、誤國的代名詞,此后凋落消沉,蟄伏二百余年,終于又在晚清的“盛世危機”中冒地而出,王學“決然可以救國”“斷然可以強國”竟然成了從維新、革命直到抗戰三大歷史階段不變的主題。而在1949年前后,陽明學的命運又一次隨著政權易幟轉入谷底,只是這一次它從空疏、無用、誤國變成了反動、落后與唯心。大國崛起,讓陽明學的命運之輪再次轉動,“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成了陽明學閃亮登場的最炫麗的背景舞臺。檢視這些陽明學的沉浮的歷史時刻,反思陽明學這種過山車式的命運輪回現象,對于我們認識陽明學的時代性與永恒性、地域性與普遍性之關系自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