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華考上了重點高中,為益華做出了榜樣,益華是一中附屬初中二年級的學霸,對姐姐考上一中不以為然,表示明年他考時,分數一定超過姐姐。添雄對此很欣慰,這五年緊衣縮食的錢沒白花。
添喜的兒子錦麟8歲上學,讀到了小學四年級。添雄去學校進行丈量,上間操時一眼就看見了他,因為他個子比同齡同學都高。
當下了間操,添雄叫他時,他一見大爺就躲。他的班主任老師是燕華的老師,不知道錦麟和添雄的關系,因為錦麟姓陳。過來跟添雄說:“這個學生說不好普通話,所以見人就躲。”
當添雄告訴她,他是自己親侄子時,老師很詫異添雄便跟她說了倒插門的事。老師說:“怪不得我找他家長時,總是他媽來。這個孩子什么都好,愛勞動,跟同學從不爭吵,就是不愛說話,學習也不好。原來他心里有暗影啊,以后我會給他做心理輔導的。”
添雄把老師說的話告訴了添喜。添喜說:“我也說過讓他去縣城讀書,可是一說,他就說不念了。都怨98年那場大水,本應該讓他上學前班,我急懵了,給耽誤了。結果99年一上學,啥都不會,想留級一年,他不干,老師也不干,說再留一年就9歲了,同學笑話他,他會喪失自尊心的。結果就這樣,讀夾生了。”
錦麟這個孩子心事重,對自己不姓父親姓這事很在意。他不敢和同學交往,怕同學問起這件事。
在他的遺傳基因中,添喜的優點繼承的較多,不象添喜那么暴躁,脾氣很溫順。雖然學習不太優秀,但是干活是一看就會。
添雄認為,這孩子不是不聰明,是有心理障礙,是自己家庭和別人家庭不同,又明白了其中原因,心中壓抑造成的。對此,添雄很苦悶。
他一苦悶就去添培那里,添培說,這樣的事他們廠里也有一例,在沒發身份證之前,派出所可以根據孩子的意愿,選姓改戶口,他那個同事的孩馬就改回他的姓了。
添雄把這事告訴了添喜,添喜跟錦麟一說,錦麟看著他媽媽,卻不愿改名了。他說:“老師說了,名字就是一個符號,心里知道自已的祖先是誰就行。”從那以后,錦麟開朗多了,學習也有了很大進步。
放暑假了,添雄要在假期里把新學校建完,他帶著施工隊開工了。
寨背小學是解放后建的,在溪南去往墟的路北邊。原來這里是鄉公所,和陳家圍子東西相對,離厚洋橋1.5公里,距墟上1公里。
解放初,這里是曾是寨背鄉政府所在地,撤鄉后建了小學校。
它背溪而立,長80米,寬50米,中間是一個主席臺,兩排座北朝南的土瓦房和它一字排列,兩棟東西相對的木瓦亭子廂房相對豎立著。
主席臺是過去的衙門大堂,上邊的古式重檐和探出的飛檐已被損壞,只有臺階和廳堂尚在;
兩排土瓦房共8個教室,前4個年級各兩個班在里面上課,屋子原是糧倉和監獄,只有木條小窗,里面光線很暗,桌椅都是用磚支起木板子代替,橙子都是條凳。
東西亭子間各一個大教室,分別是五、六年級,因為學生到了五六年級輟學的,隨父母打工出走的就多了,所以到了這個階段,學生會減少一半。
8米見方的主席臺,后面有一個房子,過去是后堂,被柵成了一小一大兩個屋,小的是校長室,大的是學前班。學前班人多時,前臺也會裝一個班。
添雄就是從這個小學走出去的,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那時候娃娃多,都是半日制輪流上學的。
現在娃娃少了,一個班30多人,全校不足400名學生。老師們都在教室里辦公,開會得等學生放學后再開。
學校前面兩側有房子,形成了一個小場子,是一個會車場。學校后面距溪邊有50米,操場高出溪面2米多,從這到墟上是步步高,一公里的長度,升高了8米。
學校東西兩邊也是民居,和臨街的水泥路中間有一條青石小路,原來那里是街,現在街的背后出了路,臨路的人家便開了后門,變成了沿街人家了。
不是寨背的人口密度大,而是除了農田,能建民居的地塊太少了,至使現在還有40%的人住在坳里面。
添雄是遵從教育局的設計方案施工的,只建一棟長60米,寬8米的主體3層,中間4層的教學、實驗、辦公樓。
大樓中間開門,向前探出兩米雨搭,下面做主席臺,前面是200米圈的操場,東西兩邊是體育設施,操場中間是籃球場。
主樓是三面環廊型建筑結構,中間是主樓梯,兩邊是副樓梯。進入中間的廳,可以從三面上下樓,三面有走廊。
每層樓各有6個教室,東西各3個,余出的4個教室是電腦實操室、文藝排練室、美術教學室、英語語音室。
四樓是教師辦公室、校長室和教導處。樓外西側是廁所,東側是教師宿舍。
1680平方的建筑,要用100萬蓋下來,可謂緊之又緊。幸虧設計中沒要求有瓷磚、地磚和衛浴設施,資金才可釘可鉚的夠用。
料是教育局人員進的,添雄只包工,老支書坐陣,掌握著村里30萬元的支出。
在大拆除中,老支書讓添雄把有用的木料拆下后,調來了村民,每戶出一人,千人大會戰,只一天就把拆下的土方都挑進了山坳里。
建筑是框架式的,經過三年積攢,添雄的盒子板己經達到了10立方,腳手架也足夠建4層樓用的了。
10個人分5組,添雄和添娥在中路,真他8個人守4個角。老支書又用村義務工指標,分期分批調來力工助陣,工程進展得十分順利。
教育局派來的建校小組只負責進料,校長和老師們成了監工員,他(她)們的監工更為嚴格,就象給自已家造房子一樣。
15個校方監工,監督10個施工隊員,監督來監督去都成了施工員。只用了40天,工程竣工了,一幢寨背最高、最大、最漂亮的大樓矗立起來了,成了小溪兩岸的地標。
鄉親們趕墟時都要進新校園看看,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南方的暑假是50天,還有10天就開學了,老支書又召開村民代表會了,要集資給娃娃們買新桌椅,每戶集50元,多者不限,立功德坊。
教育局有教學設備專款,只給電腦和臺桌,英語語音桌及耳麥,音樂室風琴,美術室石膏像及畫板。
學生桌椅和辦公桌椅及教師宿舍的床和柜以及廚具,就得靠傳資去買了。不過,有5萬元足夠了。
開學典禮和新校園剪彩異常熱烈,一年級新生多出了兩個班,許多被帶出去的娃都回到爺爺奶奶跟前,享受這新校園的生活了。美術室和音樂室被串出來了。
教育局領導見此狀,又從鄉中心校調來了骨干教師,寨背在新世紀初踏上了教育強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