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na go home, I have to take care of my three kids and have dinner with them. My wife is outside the city tonight.”
“Then you need a second wife, hahaha…”
“Hahaha...”
開完合伙人會議的時候已經7點多了,一位合伙人要回家陪孩子,他說他老婆出差還沒回來,所以他不打算和其他合伙人一起去吃晚餐,于是被其他合伙人群嘲。而僅有的兩位女合伙人呢,一位今天一直在家conference call打進來遠程參加會議;另一位家住的也很遠,所以每次來律所現場辦公都是自己住酒店,距離老公和孩子們車程大約3小時。
以上場景發生在一家國際知名律所,而我在這里工作很多年了,目前在所里是中階律師,就是不上不下的位置,上面要匯報合伙人也就是老板,下面要帶好自己的小組小團隊,管理好小朋友,照顧好組內每個人的情緒。律所的同事們非常diversity,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自各個國家的人,以及各種工作和學業背景的人。
因為要做會議記錄,所以我今天加班到很晚,現在下班可能9點半才能到家。幸好今天中午提前給老公發了短信說不用等我吃飯了。大概是從幾年前開始吧,每次回家晚了,哪怕晚10分鐘,即使直到沒有人會責備我,我都會自發感到guilty;我為了準時回家,換句話說是我為了盡量減少自我責備,在我預期到這一天將會是特別忙的時候,就不得不凌晨5點悄悄起床,天還沒亮就出門,然后第一個到公司開始工作,盡量準時下班。
往往自己的早飯也沒時間吃,老公有時還會抱怨說9點鐘起床后發現沒有早餐吃,也沒有午餐備好,呵呵,每次一想到這,我就真想翻白眼。
明明冰箱里什么都有,早餐有雞蛋、牛奶、燕麥、面包、紅薯、玉米、包子、餃子、米飯、饅頭等等中式的西式的都有,午餐有各種綠葉蔬菜、備好的雞肉牛肉豬肉羊肉、還有各類各樣的速凍食品,加熱時間成本不超過10分鐘。另外我們住在距離各類超市都很近,買東西十分方便,但他可能記性不好吧,不知道可以自己去買東西,或是他自命不凡,認為買菜做飯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只要吃就是給你面子了。
以上是我內心對家庭生活由來已久的抱怨,我發現獲得真愛的必要條件就是自己要接受本不喜歡的”夫妻等級關系“,我們是因為愛而結婚的,愛是真的,同時這種夫妻之間的等級關系也是真實的令我感到可怕?;蛟S是我敏感,或許是我讀書太多,喜歡自嘲,可笑又普遍的”夫妻等級關系“如今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以至于女家的長輩都會認為男家尊女家卑,以至于男家的女長輩都會認為夫尊妻卑,即,扮演妻子角色的長輩認為自己的妻子角色天生下賤,以至于在女主內的思想下如果某女不想或不擅長主內,則會被輿論譏諷。這讓我突然意識到女性群體的悲哀。
“劉文茜?!庇腥私形业拿?,我轉身,是正巧一起下班等電梯的同事,“下班啦,又是忙碌的一天?!?
“是啊,辛苦了一天,打仗似的。”我略帶疲憊地開始和同事在電梯里閑聊,直到走出辦公大樓,走進人群中。
我經常安慰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位女性當然也有自己的故事。關于“她”這一群體,想要探究為什么她現在的生活是這樣的,為什么她的性格是這樣的,為什么她總是開心,為什么她總是焦慮,為什么她總是隱忍,種種疑問背后的原因或是合理解釋,都是她的人生經歷,也就是她的故事。
我來自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又帶著90年代的城市獨生女的標簽。在離開家鄉去大城市讀了大學之前,同齡人之間雖然有性格差異,但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大都和我過著相類似的生活,因為他們要么是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校學生,要么是父母的朋友或同事的小孩,連周末的補習班的同學的情況也沒差。如果以上情況是評估我人生起點的標準的話,那我和我的朋友們,起點其實蠻高的,然而20歲之前我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還真不好呢。女生在青春期想法比較多的特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大的自卑竟然來源于我不是男生,這種想法我后來覺得很幼稚,但在當時直接導致了我各種上進心的養成。這里“我不是男生”不是說我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有改變,指的是我會因為自己是女性而不得不被長輩灌輸“女性應該怎樣怎樣”之類的“女德”而感到無奈。
我自認為讀書很多,將自己放在知識分子的階級和身份上,因此從小認為“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然而逐漸地,女性的身份“告訴”我,我應該聽話、應該為今后的組建家庭而學習各類技能種種,讓我無時無刻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想要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另一種角度,那時候我認為,只有讀書好然后成為一個成功的女性,才可以遠離市井、遠離女德、而認識一群和我一樣想法的朋友,然后在我喜歡的人際圈中過好我的一生。
然后現在的我正在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她”要懂得多少道理、隱藏多少秘密,才可以過好這一生?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有兩個截然相反的標準答案。答案一,前提是過好一生的”好“的標準由男權社會規定,那么她懂得越少越好,秘密越多越好,越聽話越好。答案二,“好”的標準由平等社會規定,那么為自己而活,比道理和秘密都重要。
快30歲的我形容20歲之前的我的話,最大的特點應該是非常上進和刻苦,追求成功,追求夢想,那時候我把成敗看得很重,會認為自己一定要奮斗并且身邊的所有人也理所應當要支持我的所有行動。以上特點和狀態均是在想要遠離社會或長輩給我的“女性身份壓力”的動力下推進的,也不是說這樣不好,畢竟努力讀書學習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很晚才意識得到,努力讀書奮斗和能夠在無形別差的圈子中生活,原來是兩碼事。無形別差的圈子,更像是烏托邦,最終我也還沒能找到??赡茉揪筒淮嬖诘?。是10多歲的我對20多歲的我撒了謊,然后等著30歲的我恍然大悟。
21歲那一年對我來說很重要。當時我在法學院讀法律,中國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我剛過完20歲生日便和現在的老公去婚姻登記處領證了。原因很簡單,我覺得找到了真愛,并且我篤定自己找到了不相信“女性身份捆綁既定責任”的另一半。
事實證明是我太單純,我老公同樣自詡是高級知識分子,然而知識分子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運用文字游戲將原本令人反感的“女德”描述的非?!坝械览怼?,他會將這種洗腦式的“道理”潛移默化的灌輸給我,將本質上仍是男權主義的觀點,表達成“你不應該在外面那樣辛苦,要顧家,要做飯,要打掃,要去超市買各種生活用品”或是“我不喜歡異地戀,你不要去離家太遠的地方工作,即使喜歡這個工作也不行”。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他一方面明確的表示對“現代女性”的贊同與支持,另一方面則會不經意地說出“男權主義存在了幾千年,使得社會穩定,所以男權主義自有它的價值”,“大男人只能和無腦小女人一起生活才幸福”,“在隨時我想吃飯的時候不能馬上吃到飯,就是老婆沒做好”之類的話。
從21歲結婚到現在,按照我的理解,我和老公一起奮斗,每次搬家都是因為我老公換工作、升職、加薪;而每次搬家我都要重新找房子、重新換工作,這種職業生涯的犧牲在我老公看來是理所應當的,而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可惜與無助。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找工作的第一條件不再是追求我的職業理想,而變成了找的工作太遠老公不高興,工作偶爾要加班老公不高興,工作中午不能回家做飯老公不高興,諸如此類的一系列條件,只要有一個不滿足老公的要求,即使我再喜歡再有成就感,即使對我的職業生涯再好,得到的也只有老公的不滿與埋怨。這也不全是老公的錯,他也有他的工作壓力,社會既定的女性要顧家的準則不斷地暗示著他,將他同化成男權主義的一份子,只有以這種方式,他才可以有理由推卸家庭的責任,從而更多地工作并取得職業成就。
這樣的生活與我選擇婚姻的初衷相悖。然后矛盾的是我確實不想結束目前婚姻,因為一方面我們確實正在一同奮斗,感情當然是有很多的,另一方面,我似乎已經失去了20歲之前的那種上進心,已經被近些年來的生活磨得沒了棱角,想在痛苦地享受著日漸富足的生活。從21歲結婚以來的各種經歷,我獨立操辦了包括我的求職、我的工作、我們租房、我們買房、各類家務、鄰里關系、各類瑣事等等,已經即將面臨的生育計劃、父母養老、經歷壓力等等事項,現實生活的我承擔著各種責任,這是青春期的我所沒有預期的生活,但這又是每個平凡的女性一定要考慮和面對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人生,現在的我早已解決了結婚問題,目前在律所工作穩定,在很多人眼中挺美滿的。然而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高考填專業時候的我,立志要做一飛沖天的鳳凰;法學院聽完第一節課的我,想要成為大律師,想要讓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能有一點點不一樣;畢業實習時候的我,在實習生中被評為各方面第一;拒絕律所正式律師offer時候的我,當時還想著以后一定去更好的律所做更優秀的律師,三十歲之前晉升成為合伙人。
年近三十,沒有實現全部的職業規劃,落腳在起碼我現在在一家律所工作罷了。
生活需要選擇,選擇需要妥協,妥協不能后悔。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人生真的是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