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希臘-巴克特里亞時代

自亞歷山大大帝遠征之后,數百年時間,希臘居民及其文明曾在今天西北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繁榮過,并對佛教從一個地方性宗教飛躍成為世界宗教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巴克特里亞”是古希臘人稱呼今天興都庫什山以北阿富汗斯坦東北部地區的概念,在中國史籍中謂之“大夏”,而西方史學家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吐火羅斯坦”。

亞歷山大帝國崩解之后,留在巴克特里亞的希臘人建立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后來在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of Bactria)等君主擴張下,將犍陀羅等地也納入了統治范圍。在這段時間,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已傳入犍陀羅和巴克特里亞的佛教,獲得了統治者堅定的支持,佛教的中心從恒河流域轉移到這里。希臘文化的許多元素被佛教吸收,后者不論是教義還是藝術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圖1-1 興都庫什山脈 發源于此的喀布爾河在犍陀羅地區注入印度河水系,形成喀布爾河谷,是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重要通道,歷史上一般翻越興都庫什山拿下犍陀羅,印度河流域就展現在眼前了。

圖1-2 佛陀頭像,集美博物館 這個頭像帶有希臘文化元素,呈現莊嚴靜穆的宗教美感,同時具有寫實主義風格。

圖1-3 佛陀立像,白沙瓦博物館,典型的希臘化佛教藝術

圖1-4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國王歐西德莫斯一世錢幣 正面是君主肖像,背面是手持大棒的赫拉克勒斯。從亞歷山大時期開始,赫拉克勒斯就跟王權聯系在一起,象征著君主護佑民眾的功德。

圖1-5 德米特里一世銀幣 正面為德米特里一世的肖像,頭戴大象王冠;背面為赫拉克勒斯形象。

圖1-6 德米特里一世錢幣,背面是雙蛇杖

德米特里一世(前200—前180年在位)的錢幣上屢屢出現大象的形象,一種是德米特里一世頭戴大象頭飾的肖像,另外一種德米特里一世錢幣,正面是一頭大象,背面是雙蛇杖(caduceus)。有學者認為大象可能是佛教和釋迦牟尼的象征。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鼎盛時期,也影響到塔里木盆地。在新疆天山北發現了戴著希臘式頭盔的戰士雕像。另外一塊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織物片段描述的可能是一位希臘戰士。在樓蘭地區出土的可能是東漢晚期的彩色緙毛殘片上,描繪著典型的希臘羅馬式赫爾墨斯(Hermes)頭像。赫爾墨斯在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貿易、旅行、競技等,并為眾神的信使,為神祇們傳遞信息。他的標志是手持雙蛇杖。

中國典籍上記載的大宛,也就是漢武帝派軍隊遠征取天馬的地方,現在基本斷定應該是一處位于費爾干納盆地的希臘化城邦,很可能就是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極東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 Eschate)。“宛”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從“愛奧尼亞”(Ionians)轉化來的。中亞的希臘人被稱為“Yavana”,或稱為“Yona”,其實就是“Ionian”。漢武帝對大宛的遠征,是中國文明第一次大規模和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印度-歐洲文明接觸。

印度-希臘王國到了米南德一世的統治時期,達到鼎盛。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前165/155—前130年在位)作為一位與佛教關系微妙的統治者,在西方古典文獻和東方佛教文獻,乃至漢文文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南傳小部經典《彌蘭陀王問經》(Milinda Pa?ha)和漢傳佛典《那先比丘經》內容是彌蘭陀王(也就是米南德一世)向高僧龍軍(Nāgasena,那先)問道的集錄有關討論,參看水野弘元著,許洋注《佛教文獻研究》,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2003,第221—282頁。

圖1-7 新疆發現的“希臘戰士”雕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圖1-8 織物片段描繪的“希臘戰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圖1-9 繪有赫爾墨斯形象的織物殘片 斯坦因在樓蘭地區發現,可能來自犍陀羅或者更遠的地區。

圖1-10 米南德錢幣,大英博物館 錢幣上塑有米南德一世頭像,帶有鮮明的希臘人特征。

在《那先比丘經》中,有一段米南德和高僧那先(Nāgasena)之間有趣的對話:

那先問王:“王本生何國?”

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

那先問王:“阿荔散去是間幾里?”

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萬里。”《那先比丘經》卷下,《大正藏》第32冊,第717頁下。

所謂大秦國,應該是當時中土知識所框架的歐洲世界的代稱,因為這一時期羅馬已經崛起,漢文資料往往稱羅馬為大秦,進而可明確此米蘭德王的希臘背景,而“阿荔散”,顯然是“Alexandria”(亞歷山大)的音譯。

《彌蘭陀王問經》有著柏拉圖式的行文風格。塔恩爵士猜測其改編自一個最初用希臘文寫成的文本。公元前2世紀的《阿里斯狄亞書簡》(Letter of Aristeas),或許就是對《彌蘭陀王問經》的模仿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高僧龍軍也是希臘人,所以他能夠熟練地使用西方世界熟悉的柏拉圖式的行文風格。George Woodcock,Greeks in India,Faber and Faber Ltd.,1966,pp.95—96.不過其邏輯是基于佛典中提到龍軍是阿育王時代高僧法鎧(Dharmaraksita)的弟子,而后者是希臘人,所以龍軍也有可能是希臘人。

圖1-11 米南德一世銅幣,大英博物館 一面是八車輻(可能象征佛教的八正道)的輪寶,一面是棕櫚葉。

米南德錢幣正面是來自東方傳統的輪寶,象征著他轉輪王的身份,甚至說明他某種程度上接受了佛教,反面是來自希臘文明的棕櫚葉,這足以證明當時文明交融的程度之高了。相關討論參看William Woodthorpe 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A.K.Narain,The Greeks of Bactria & Ind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8。有關轉輪王符號的論述,參看孫英剛《轉輪王與皇帝——佛教王權觀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1期,第78—88頁。

羅馬時代的希臘史家普魯塔克在其著作《道德論集》(Moralia)中提到,米南德一世去世之后,其統治之下的城鎮決定將其骨灰分給諸城,分別建造紀念碑(應該就是塔)保存和供養。這種葬儀不禁令人想起佛陀死后,他的舍利被分散建塔,進行供養。

米南德一世之后,幾經危機,希臘文化最終消失在東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其很多的文化元素,則進入了其他的文化體系。佛教教義和古希臘哲學在內涵上具有融通之處。很可能在這個時期,大乘佛教對苦修的教義做了調整,苦修不再是必需的通往解脫的路徑,而虔誠的布施和禮拜也能讓信眾獲得功德和解脫。通過這樣的調整,佛教獲得了包括工商業階層的廣泛支持,也契合了各民族包括希臘人的信仰需要,為佛教沿著絲綢之路更廣泛地傳播奠定了基礎。

應該也是在這個時期,佛教也向偶像崇拜做出了妥協,改變了之前不塑造佛像的傳統,將身材高大的塑像視為圣人或者神靈的棲身之所或象征之物。受到希臘寫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影響,犍陀羅藝術家第一次將佛陀的形象呈現大眾的面前。在中亞鐵爾梅茲、達爾弗津-特佩、昆都士、迪里別爾津等地,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犍陀羅佛教藝術珍品。

塔克西拉的法王塔(Dharmarajika stupa)最早修建的時間是阿育王時期。塔克西拉地區的錫爾卡普(Sirkap)古城最早在公元前2世紀由德米特里一世修建,1世紀重建。古城分為上下兩城。下城南北長600多米,東西寬200多米,石砌城墻厚達五六米。城內街道設計得很有規則,將城市分為26個街區,正中是寬八九米的大街。大街兩側分布著店鋪、廟宇。

錫爾卡普的雙頭鷹廟,很能說明希臘文化和佛教信仰的融合。這是一座佛教窣堵波,但建筑樣式卻是希臘式的。中間為臺階,臺階兩邊的基壇上各有三個壁龕。壁龕兩側是希臘樣式的科林斯柱,壁龕里雕刻著雙頭鷹。

圖1-12 雙頭鷹廟

圖1-13 錫爾卡普的寺廟遺址

圖1-14 舍利容器,塔克西拉博物館 錫爾卡普出土,器形似乎借鑒了羅馬化妝盒的樣式。

圖1-15 塔克西拉遺址 這里從希臘-巴克特里亞到貴霜時期,都是重要的人類文明中心。

相對錫爾卡普像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更像一個區域中心,但是這里出土了很多帶有希臘化特征的遺物。其競技場遺跡發現有希臘老人形象的人形石柱。在殘存的一個石柱基座上刻有希臘格言:“少年時,舉止得當;年輕時,學會自制;中年時,正義行事;老年時,良言善導;壽終時,死而無憾。”根據銘文記載,這是一個叫克林楚斯(Clearchus)的希臘人從希臘本土德爾斐神廟認真抄寫下來,然后帶到這里的。

阿伊-哈努姆受到的伊朗文明影響也很明顯。在一座帶有壁龕的神廟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帶有自然女神西布莉(Cybele)的銀盤。在銀盤中,希臘神話中的自然女神乘坐戰車,目視前方,戴類似王冠的頭飾。身后有一個穿著類似希臘祭司的人,手持陽傘式的東西護持女神。在自然之母前面是另一個希臘女神——勝利女神尼姬(Nike,羅馬名即為Victoria)。勝利女神駕駛戰車,身帶雙翼——這正是勝利女神的標志性特征。戰車由前面兩頭獅子牽引,穿過一片布滿巖石的土地。戰車面對帶有階梯的祭壇,一個祭司模樣的人在獻祭。天空中是太陽神赫利烏斯(Helios)。除了太陽神之外,還有新月出現,新月旁邊是一顆發光的星星。整個圖像表現的是自然女神掌握自然秩序,整個宇宙呈現出和諧美好的情景。銀盤可能是用在宗教儀式上。值得關注的是,自然女神乘坐獅子牽引的戰車是流行于小亞細亞和地中海地區的式樣,戰車的結構和祭壇的樣式則受到伊朗文明的影響。

在該城的主神廟中,發現了宙斯的巨大腳印,根據測量,這是一座宙斯坐像,大小相當于正常人身高三倍。可見宙斯在阿伊-哈努姆是很受崇拜的神。

圖1-16 人物形柱,公元前2世紀,阿伊-哈努姆出土,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圖1-17 鍍銀儀式盤,約公元前200年,阿伊-哈努姆出土,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圖1-18 宙斯的左足,大理石,公元前3世紀,阿伊-哈努姆出土,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石嘴山市| 酉阳| 泸西县| 太仆寺旗| 西峡县| 古蔺县| 关岭| 鹤庆县| 达尔| 三亚市| 常熟市| 苏州市| 花莲县| 通山县| 天津市| 泾阳县| 廉江市| 葫芦岛市| 海兴县| 威信县| 信阳市| 普宁市| 汝城县| 武穴市| 五莲县| 山阴县| 左贡县| 华蓥市| 临猗县| 宁阳县| 句容市| 南雄市| 合作市| 呼玛县| 江孜县| 葫芦岛市| 新乡市| 崇文区| 松阳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