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說犍陀羅文明
  • 孫英剛 何平
  • 2266字
  • 2020-01-03 18:01:13

六 菩薩的興起

佛教從一個地方信仰飛躍成為一個世界宗教,與其在犍陀羅地區(qū)的重塑和發(fā)展脫不開關系。可以說,佛教在犍陀羅地區(qū)發(fā)生了全面的、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通常被學者稱為大乘佛教興起,取代小乘佛教成為主流。這一主流沿著絲綢之路往東進入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形成了東亞文明的重要內(nèi)涵。比較嚴格地說,犍陀羅地區(qū)的佛教新發(fā)展,在各個方面,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也是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的犍陀羅藝術能夠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在這種背景下,菩薩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出現(xiàn)了。

在犍陀羅興起的大乘佛教,其核心的信仰和理念從追求個人的自我救贖轉變?yōu)闃税裾纫磺斜娚?。后來以此為標準,把追求自我解脫之道稱為“小乘”,把普救眾生之道稱為“大乘”。這對佛教的神格體系也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追求自我解脫的小乘佛教視佛陀為人格化的導師,而非無所不能的神祇。但是在大乘佛教的體系里,佛陀成為最高神靈,是彼岸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犍陀羅藝術中大量出現(xiàn)了梵天勸請主題的浮雕,講的是當釋迦牟尼成道后,本計劃自行涅槃,但是在梵天的勸請之下,放棄自我救贖,為眾生講法(初轉法輪),以幫助一切眾生跳脫六道輪回為志向。也就是說,不能光自己成佛,還要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最能體現(xiàn)大乘佛教這一核心理念的,就是“菩薩”概念的出現(xiàn)?;蛘哒f,菩薩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特征。從根本上說,菩薩和佛是緊密相關的一對概念。佛果的成就,需要依照菩薩行而圓滿成就??梢哉f,“菩薩”是犍陀羅佛教最為重要的創(chuàng)新概念,是其跟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區(qū)別之一。菩薩的本意是“具備覺悟能力者”。覺悟之后的釋迦太子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菩薩則是未成佛但具備覺悟條件的人。菩薩可以成佛,但是他放棄或者推遲了涅槃,而留在世間幫助眾生。一般認為,“菩薩”的概念在公元前后出現(xiàn),他“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宣揚“佛果莊嚴,菩薩大行”,這跟“發(fā)出離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羅漢”的舊傳統(tǒng)有區(qū)別。但是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激烈的競爭和沖突,沒有史料證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再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東亞菩薩信仰也達到頂峰,成為東亞信仰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遠涉流沙到異域傳法的高僧們,按照佛教教義的理解,就被稱為菩薩。他們秉持的就是這種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精神。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除了香料、貴金屬、奢侈品,還有佛陀的教誨。來自犍陀羅的高僧們抱著拯救世人的理想,進入新疆、敦煌、長安、洛陽、鄴城,忍受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和文化的挑戰(zhàn),希望能夠用佛法拯救眾生。貴霜人竺法護世居敦煌,他來中土的目的就是宣傳佛法,“志弘大道”《高僧傳》卷一《竺法護傳》,《大正藏》第50冊,第326頁下。。時人都稱他為“敦煌菩薩”,他也自稱“天竺菩薩曇摩羅察”?;蛟S這就是犍陀羅文明的核心精神和理念。

在貴霜時期,菩薩在佛教和政治宣傳中的作用突出起來。菩薩的地位被抬高,隨之而來的是菩薩像出現(xiàn),成為犍陀羅佛教藝術極為重要的表現(xiàn)主題和描述對象。菩薩像的誕生很可能比佛像晚。在菩薩像中,作為救世主的彌勒(Maitreya)菩薩也出現(xiàn)了。一般觀點認為,犍陀羅地區(qū)是彌勒信仰的中心。彌勒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被賦予了極端重要的地位。彌勒和轉輪王的關系也變得重要起來。帶有“重生”意味的彌勒和帶有“入滅”意味的涅槃,成為犍陀羅佛教藝術重點描述的對象有關研究,參看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在犍陀羅的菩薩像中,絕大多數(shù)是彌勒菩薩像。

1980年,今斯瓦特地區(qū)(烏萇國,Udyāna)的一處佛塔遺址出土了烏萇國國王色那瓦爾摩(Senavarm?。┯诠?4年留下的犍陀羅語金卷,里面就提到了彌勒。彌勒作為佛教救世主以及未來佛,出現(xiàn)在貴霜君主迦膩色迦的錢幣上。迦膩色迦錢幣上的彌勒,是結跏趺坐的形象,戴有耳環(huán)、臂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瓶,周圍用希臘字母寫著“Metrago Boudo”(Maitreya Buddha,即“彌勒佛”)關于迦膩色迦帶有佛像的錢幣,可以參看Joseph Cribb,“Kaniska's Buddha Coins:The Official Iconography of Sakyamuni&Maitreya”,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Vol.3,No.2,1980,pp.79—88。。值得注意的是,迦膩色迦錢幣上的彌勒,雖然造型是菩薩,但被稱為“佛”。這反映了彌勒的雙重屬性,一方面他是菩薩,另一方面他是未來佛,將在未來繼承釋迦牟尼的志業(yè)。迦膩色迦錢幣上,除了有彌勒造像,也有佛陀造像,可見兩者是同時并存的。既然彌勒的形象可以被鑄造在錢幣上,也說明了至少在迦膩色迦統(tǒng)治時期(2世紀),彌勒信仰已經(jīng)取得了廣泛的認同和王權的支持,至少在迦膩色迦時代,彌勒作為未來佛的觀念,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彌勒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正因為如此,他跟佛教理想君主轉輪王的關系也變得極端重要。迦膩色迦、梁武帝、隋文帝、武則天等,都在自己的政治操弄中將彌勒信仰和轉輪王的關系作為理論武器。

圖0-22 彌勒立像,大都會博物館

圖0-23 彌勒立像,大都會博物館彌勒菩薩裝扮如貴霜時代的王子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朝的米南德一世、貴霜的迦膩色迦,在佛教典籍中往往被描述為佛教轉輪王。這一時期,佛教不但具有宗教信仰的性質(zhì),應該還帶有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彌勒崇拜顯然是貴霜佛教的重點之一,這一點原始印度佛教并不具備。佛教的救世主跟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并不具備救世主功能,而普度眾生的救世主是未來佛彌勒。彌勒信仰傳入中國后,成為重要的指導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理論,引發(fā)了數(shù)百年的政治狂潮。但是7世紀之后,中土的彌勒巨像雕刻衰落了,彌勒的地位下降,阿彌陀佛和觀世音的地位上升,顯示了佛教從政治世界退出的痕跡。

在犍陀羅美術中,有大量關于供養(yǎng)、持戒、智慧、解脫的主題,幾乎貫穿整個犍陀羅藝術體系。佛教雖然在犍陀羅衰落下去,但在東亞卻牢牢站穩(wěn)了腳跟。與其有關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qū)包括洛陽、長安、大同、敦煌都生根發(fā)芽。佛光照耀之處,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文明傳統(tǒng)都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成為文化遺產(chǎn),留存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建昌县| 宁海县| 汉阴县| 易门县| 喜德县| 来凤县| 柳河县| 三都| 习水县| 昭觉县| 辽源市| 本溪| 铜梁县| 北宁市| 陈巴尔虎旗| 田林县| 永川市| 全椒县| 伊吾县| 九龙县| 关岭| 嵊州市| 安庆市| 海晏县| 庐江县| 永善县| 耿马| 郸城县| 宁蒗| 招远市| 乌鲁木齐县| 桓台县| 高安市| 新邵县| 新蔡县| 全椒县| 和龙市| 司法| 望都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