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單棲鳳樓:胡同里的故事
- 芮法彬
- 1439字
- 2020-01-03 18:01:48
東單棲鳳樓
北京城據考證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真正在此建立都城是遼金元明清的事。對于歷史悠久的北京城,只有生活在胡同里面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味兒。這種京味兒除了胡同里的四合院建筑和飲食文化外,最主要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老少爺們兒、大姑娘、小媳婦兒。而且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種京味兒逐漸地消失了,因為許多胡同沒有了,許多住在里面的人也都遷走了。胡同里的京味兒成了再也找不回來的記憶。
說到胡同就得說說北京城的格局。北京城是由內城和外城組成的,內城呈正方形,外城呈長方形,外城有七個城門。南面有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面有廣渠門、東便門;西面有廣安門、西便門。內城正方形,有九個門。南面從東往西依次是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東面有朝陽門、東直門;西面有阜成門、西直門;北面有安定門、德勝門。皇城有四個門,即南面的天安門、北面的地安門、東面的東安門和西面的西安門。將皇城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是西苑。在中南海南面新開一門叫新華門。紫禁城有四個門:南面是午門,北面是神武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建筑布局是以永定門、前門、天安門、故宮三大殿、景山、鐘鼓樓為中軸線,正南正北,大街小巷也排列有序,從平面圖看整個城市呈棋盤狀。


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基本格局奠基于元代,形成于明代,清代雖有變動,但總格局未改變。它們與古都一起經歷了歷史滄桑。隨著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發展,有的已淹沒在歷史中了,有的不止一次更名改姓。
我小時候,就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們家先后住在東單棲鳳樓胡同12號、57號。隨著東單地區的改造,如今棲鳳樓胡同早已經沒有了。在東單東北角地鐵出口處有個很小的花園,里面有一棵棗樹,那就是我們院里面的那棵。那棵老棗樹真是見證了胡同的變遷。2017年東單地鐵出口的小花園改造,那棵老棗樹也被刨了。不知為什么,難道這棵老樹不比那些小嫩樹好看嗎?它可是老城的印跡啊!

棲鳳樓胡同,明朝屬明時坊,稱門樓胡同。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騎鳳樓”,宣統時稱“棲鳳樓”。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扁擔胡同并入,改稱棲鳳樓胡同。“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稱為“瑞金路二條”,但時間不長,就又恢復回原名,直到整條胡同被拆除。

需要說明一下,“棲鳳樓”前為什么還要附上“東單”呢?因為我們這條胡同是東單十字路口東北邊上的第一條胡同。屬于東單的胡同一共有多少條呢,我查看了(民國二十九年)由北京亞光興地學社出版的袖珍《北京分區詳圖》。棲鳳樓屬內城,從標注的地圖看,當時棲鳳樓胡同旁邊有一座火神廟、一座土地廟和一座西觀音寺。東單地區,最南面,東邊是棲鳳樓,西邊是二條胡同,最北面,東邊是干面胡同,西邊是椿樹胡同,一共有十九條胡同。西邊穿過胡同即是全國人民來北京必到的地方——鼎鼎大名的王府井大街。那里有百貨大樓、東風市場(東安市場)、東來順飯莊、吉祥戲院、四聯理發館、兒童用品商店、中國照相館、亨得利鐘表店、全聚德烤鴨店、工藝美術服務部、新華書店、人民藝術劇院、兒童劇院、兒童電影院、青年藝術劇院,還有新北京飯店,等等。

從東單到王府井,不住這邊兒的人也許不知道,不止長安街這一條路,貫穿其間的東、西每條胡同都可以到達。那時候,我們年齡小,都是放著好道不走,非得穿協和醫院的地下室。地下室很暗,這一路上,好像有幾個“小鬼兒”伴著,讓人揪心、冒冷汗,大氣不出地從黑暗走到光明。回來的時候,再來一遍。
王府井雖然近,可也不是天天去。我們的活動范圍幾乎都在東單、棲鳳樓這一片區域。棲鳳樓要是少了東單,那也就構不成我們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