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腐?。ㄖ形陌妫?/a>
- (澳大利亞)萊斯利·霍姆斯
- 1408字
- 2019-12-31 16:22:51
序言
經濟的長期發展,有據可查的三千年世界經濟史,在歷史的“局外人”視角下,表現出兩大模式。其一稱為“穩態”,以1800年人均GDP為1單位,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850年,大致圍繞1單位波動,史稱“馬爾薩斯陷阱”。另一模式稱為“過渡態”, 1850年以來,被納入“全球資本主義”潮流的地區,人均收入迅速攀升至12單位。尚未被納入這一世界潮流的地區,人均收入依舊圍繞1單位波動。也因此,這一模式又稱為“大分流”。
上述的三千年世界經濟史,在歷史的“局內人”視角下,各區域之間有顯著差異。人口稠密的區域,五百年興衰,人去樓空,斷瓦殘垣。人煙稀少的區域,車水馬龍,興旺發達。究其原因,良治社會激活企業家潛能,是經濟發展的通例。首先是“斯密—楊格”定律,由下列環節構成的良性循環:(1)勞動分工與專業化,千百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被稱為“國民財富的源泉”;(2)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度,受制于市場的廣度;(3)市場的廣度,依賴于貨幣收入購買力的增長,貨幣收入購買力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上升。
因此,其次是“奈特—諾斯”命題:“政治的和經濟的企業家精神是人類社會演化的核心驅動力?!边@里的企業家精神同時表現為三大特征— —敬業、合作、創新。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市場廣度的拓展,依賴于社會成員身上蘊含著的企業家精神在多大程度上被激活。良治,被定義為能夠充分激活社會成員身上蘊含著的企業家精神的社會過程,有下列三項特征:(1)足夠廣泛的產權保護。這里,受到保護的,不僅限于君主和貴族的產權,而且擴展至平民百姓的產權。商鞅變法,取信于民而后效。保護產權是承諾,是社會契約,非有足夠廣泛的信任感而不能生效。足夠廣泛的社會信任,固非一日之功,卻可毀于一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是復雜社會的通例;(2)充分自律的精英群體。“充分自律”可定義為“使足夠廣泛的社會成員有尚且滿意的發展機會”?!熬ⅰ笨啥x為“對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保持足夠的敏感性并且被社會認為是重要的故而擁有社會權力的社會成員”。精英可能喪失對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的敏感性卻依舊擁有社會權力,同時,未獲得社會權力的社會成員可能對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保持敏感性。這樣的錯位,稱為“精英錯位”,常見于轉型期社會,也常成為社會瓦解的主因;于是,(3)足夠高的社會縱向流動性。這里,“足夠高”的含義是,首先,精英群體得以吐故納新,從而長期保持對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的敏感性。其次,社會各群體不致固化為“階級”,從而不致形成摧毀社會根基的“階級斗爭”。
這本小冊子,題為《腐敗》,其實必須嵌入上述的整體框架之內,才可凸顯它的意義。官員隨意侵奪社會普通成員的產權,是腐敗。利益群體操縱公共政策和立法機構以尋求超過公平份額的租金,是腐敗。大公司運用市場權力阻礙公平競爭,是腐敗。交易不誠,可演化為腐敗。學術不端,可演化為腐敗。假天下之名以謀私利,可演化為腐敗。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非正心誠意而不能免于腐敗。惟不忘初心最難,是以,在野黨轉而為執政黨,最難免于腐敗。又誅心最難,是以,抵制腐敗,與其訴諸思想改造運動,遠不如訴諸制度更為有效。然而,制度與行為,二者相輔相成,共生演化。廣義而言,制度是群體行為之規約。有天下大同的群體行為,有退而求小康的群體行為,未見有悖于群體行為而能運行之制度,故而,在人類演化的目前階段,“六億神州盡舜堯”固不可求,遂常見與小康群體行為匹配的社會制度。此中深意,留待讀者“沉潛往復,從容含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