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SFW 科學

從黏土板到顯示屏——文字載體的前世今生

文 水長東

學習的意思,就是把知識從某處復制到學習者的大腦之中,一代又一代地反復學習,就是知識的傳遞。知識傳遞是文明發展極為關鍵的前提條件,知識傳遞得越快,信息量越大,人類的文明進程就會越快、越精彩。

文字載體的前世——古代人艱苦的知識傳遞之路

公元6世紀的某一天,有州客來到東魏帝國的都城鄴城,請求向東魏當局出售《華林遍略》一書。這《華林遍略》,是南朝梁武帝令徐僧勉等學者編撰的一部七百卷的大型類書,紙質卷軸形式。請注意,那個時候中國的圖書文獻再生產,還處在“寫本時代”,也就是說書籍的復制主要依靠人來抄寫。雖然紙已經發明了四百多年,但印刷技術的發展卻相對滯后,即使是雕版印刷,當時也非常少見。在寫本時代,民間商人要擁有這樣一部卷帙浩繁的大書,非下血本不可,以當時南朝市價,抄寫一部《法華經》,需要三千文錢,請字寫得漂亮的文化人抄書,動輒“一紙直價四十”。

東魏大將軍高澄接待了這名商人。這高澄可是個連當今皇上都敢毆打的牛人,還有什么事情他干不出來?他拿到書后推說需要斟酌,轉身就派人四處召集鄴城中以抄書為業的傭書人(當時叫經生),將《華林遍略》分發給他們謄抄。僅一天一夜的工夫,竟把這部七百卷的煌煌巨作全抄完了。然后高澄就將原本退了回去,說:現在不需要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荒唐故事。這起被寫入官書的著名官府公然盜版事件,其實折射出了寫本時代圖書文獻再生產的艱難,以及知識復制傳遞的不易。書籍復制全靠人力手工抄寫,既昂貴,復制數量也不可能很多。盡管抄書這一職業令很多讀書人解決了溫飽,個別人甚至因為可以博覽群書還成了大學者,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如傭書人出身的班超就留下了“投筆從戎”的佳話),但這種狀況對知識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實在非常不利。復制數量不多,很多圖書唯政府的圖書館中才有,一旦時局動蕩,殃及政府藏書,就會造成文化的巨大損失,人類的許多記憶就是因此而消失的。比如公元555年1月10日晚發生的江陵焚書事件,當時面對西魏大軍的圍困,江陵城中的梁元帝蕭繹在絕望中發狂,竟將宮中收藏的十四萬卷手抄本圖書全部付之一炬!這真是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即使后來到了隋朝鼎盛時期,隋朝秘閣的藏書也只有三萬余卷,可見損失之巨。而就是這三萬多卷隋朝秘閣藏書,要不是隋煬帝下令雇人抄寫了五十份副本,只怕也難逃隋末唐初的戰亂。

西藏公元8世紀的樺樹皮經書

馬王堆帛書

簡牘

加上封套的泥版書

西方人燒起書來更帶勁。公元前48年,一代雄主尤利烏斯·愷撒率軍介入埃及艷后與其弟爭權奪利的內戰,戰斗中羅馬軍團火攻埃軍,結果,“古代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幾乎會聚了地中海沿岸地區當時所有重要文獻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被點著了,館中的七十萬卷藏書被燒毀了四十萬卷!由于當時地中海地區書籍復制全靠有文化的奴隸手抄,所以館中圖書多為絕版珍藏,地中海文化遭受的損失難以估算。

這些事實在令人痛心疾首,悲劇的根源就在于那時候人類復制知識的能力太弱。信息復制的數量越多,抗風險能力自然越強,隋煬帝不過是將藏書復制了五十份,就有效地保存了知識。古代社會,人類復制知識的能力曾有兩次飛躍,一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一是印刷技術的推廣普及。但古典印刷技術局限性還是很大的,當書籍篇幅過大時,還是得依靠人力抄寫。明朝的《永樂大典》(共22877卷)和清朝的《四庫全書》(共79000多卷),均因規模過大,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制版印刷,只好全部雇書手謄錄。《永樂大典》只抄了一個副本,就花去六年時間;《四庫全書》前后復制了七部,共動用謄錄者3841名,花去了十四年時間!結果如何呢?11095冊的《永樂大典》如今只剩下400余冊,《四庫全書》也損失了一半,七部只保存下來了三部半……


求知是人類的本能,人類曾經用過的傳承、傳遞知識的手段,真是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紙對文明的作用就不多說了,在發明紙以前,中國人最先是在動物甲骨上刻字,然后簡冊(竹)、版牘(木)和縑帛使用了很長時間。簡牘雖然廉價易得,但很笨重,那時候,讀書不僅是個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有學者計算過秦始皇批閱的公文數量。統一天下后,他給自己定的工作量是每天必須批閱一石公文,批不完不休息。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學者依據對有自重刻銘的秦權實物的實測數據,得知秦制一斤平均為257克,若以秦漢時流行的每簡38字的形式書寫,則一石簡冊的篇幅可以書寫31.79萬字。31.79萬字的書,擱現在還不如一本科幻世界新近出版的《雪崩》字數多,但在秦代,竟重達30.84公斤!而一部《史記》,即使使用最輕的木簡,也重達50公斤左右。縑帛因為是絲織品,倒是很輕,面幅寬闊,抒卷折疊也很方便,還可作圖,但成本高、產量也少,布衣百姓哪里看得起這樣的書?其他地區的古書更是稀奇。古巴比倫人在黏土板上書寫楔形文字,許多泥片放在一個盒子里就組成了一本書。古印度人用樺樹皮和棕櫚葉子充當書寫材料,用線穿在一起成為一本書。而亞述人則喜歡將薄木板表面的中間部分掏空,把融化的蠟注入其內用來刻寫文字,寫完只須將這些蠟板用繩子一穿,就是一本蠟版書……可以想象那時候的人們讀書之難,無數的古代信息因此未能傳遞到現在。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就是紙書。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在用一種名為“紙草”的蘆葦科植物制成的紙草紙書寫文字。長長的一張紙草紙寫完卷起來就成為便于攜帶的經卷,這就是最古老的書。

紙草紙是古埃及人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紙草盛產于尼羅河的沼澤地,埃及人將其莖干剖成薄片粘連在一起敲打之后曬干,就成了一張紙草紙,優質的紙草紙是雪白色的。地中海沿岸各國都急需這種當時最便利的書寫材料,以記錄下各自最重要的文獻,前面提到的愷撒軍隊焚燒埃及圖書館事件,當時圖書館里所收藏的書籍應該都是紙草紙書。可以說是紙草紙記錄了地中海文明,如果沒有埃及人的這個貢獻,恐怕當時人類最重要的文化古籍、科學哲學著作都會消失。著名的《荷馬史詩》,就是在口頭傳唱了三百年后,于公元前550年前后被首次用從埃及進口的紙草紙寫了下來,并抄寫了許多復制本四處出售,才得以流傳下來,而同時代的不少史詩則散失了……


由于制造紙草紙只能使用尼羅河流域的新鮮紙草,所以其產地只局限于埃及,埃及統治者可以很方便地壟斷紙草紙的供應。公元前17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為了阻止帕加馬王國在文化事業上與其競爭,嚴禁向帕加馬輸出紙草紙,結果反倒逼得帕加馬人發明了更好的替代品——羊皮紙。

相比容易風干、卷皺和長霉的紙草紙,羊皮紙要皮實得多,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且兩面都可以書寫。紙草紙不適合折疊,所以只能卷成卷軸,但羊皮紙卻可以拿來摺成書本……但羊皮紙的缺點也很令人瞠目:歐洲鉛活字印刷術發明人谷登堡用羊皮紙印一部《圣經》,居然用掉了羊皮三百多張!正是由于羊皮紙非常昂貴,歐洲教會與大眾的關系變得不平等,產生了知識壟斷。

這當然不是羊皮紙的過錯,其實任何昂貴、不易得到的文字載體,都會在客觀上助長知識的壟斷。知識傳遞的艱難非常有利于知識的壟斷,知識的壟斷會造成民智不開,有助于權威的樹立和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的確立,這應該是神權專制和君權專制政體在地球上存在了很長時間的重要原因。最艱難的知識傳遞會造成最徹底的知識壟斷,而這對知識自身也是最為危險的,上古無數的人類知識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知識壟斷“功不可沒”。江陵燒書的梁元帝,就是把那十四萬冊藏書視為自己的私產,才想燒就燒。只有打破對知識的壟斷,知識才能安全傳承下來,人類也才能活得更美好。而這一點取決于科技的進步。歐洲就是因為中國造紙術的傳入和印刷術的發明,才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中國紙的流行使得過去傳播知識的昂貴材料被一種經濟的材料取代,從而令普通人也擁有了閱讀的權利。可以說,如果沒有便宜的中國紙,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恐怕難以出現。

有人認為人類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次閱讀革命,第一次是人類采用泥板、竹簡等記載文字,第二次就是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每一次閱讀革命都令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字載體的今生——數字化引領知識平民化的狂歡時代

如果說紙的普及打破了知識的壟斷,那么最近的一場知識傳遞革命則開啟了知識平民化的狂歡時代。這場革命就是電子閱讀時代的來臨,這是人類所經歷的第三次閱讀革命。

電子閱讀是隨著個人電腦的發明與推廣而迅猛發展起來的。電腦出現之后,人類得以將文字從其載體中剝離出來,實現了信息的數字化。在網絡還沒有進入中國的時候,數字化的書籍就以軟盤和光碟為載體飛速傳播。以筆者個人感受,接觸電腦和網絡后,個人閱讀的信息量明顯比以前閱讀紙質媒體時大為增加,這主要就應該歸功于信息獲取的便捷。


有觀點認為電子閱讀最大的優點是環保。不錯,電子閱讀能夠實現無紙化閱讀,如今中國每年僅教科書用紙就高達130萬噸,電子閱讀確實能挽救不少森林,但是這一點還不足以稱其為革命。即使電子閱讀徹底革了造紙術的命,也不會令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正在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和行業數不勝數。

與前兩次閱讀革命一樣,電子閱讀之所以能稱之為革命,原因其實很簡單,還是在于信息復制能力的提高。印刷相比手工抄寫,信息復制速度大大提高了,可以成千上萬地復制圖書副本。可這樣的復制速度在數字化時代是不值一提的,數字化令文字信息的復制快到了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從硬盤上復制一本《紅樓夢》,剎那便告完成。僅這一點便足夠引發一場閱讀革命,而互聯網的出現更是給信息復制傳播火上澆油。信息復制和傳輸的便捷直接導致了信息傳播的“野火燎原”。當年乾隆皇帝以舉國之力,也才復制了七部《四庫全書》,而今地球上存有《四庫全書》的電腦和光碟已多得無法統計。

電子閱讀的另一大優勢,在于檢索查閱非常方便,這更是知識壟斷的噩夢。得益于搜索引擎技術的快速發展,閱讀者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變得越來越方便容易。搜索引擎能將大量業已存在的信息重新組織,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獲取。電子閱讀和搜索引擎的普及,使得知識壟斷越來越難,知識平民化的趨勢無法阻擋。


電子閱讀雖然前景誘人,但其門檻其實也不低,閱讀者必須擁有一臺電腦,以及大量在電腦前端坐的時間。另外,電腦的輻射、屏閃、高能耗、笨重不便攜帶等缺陷都是電子閱讀的障礙。很早以前就有人擔心電子閱讀門檻過高會導致人類日益分化,形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乏者”兩大群體。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不解決這個問題,電子閱讀有可能遭遇羊皮紙一樣的命運,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反而淪為知識壟斷的幫兇。

羊皮紙在歐洲使用了上千年,黑暗的中世紀也延續了上千年。幸運的是,現在是科技時代,就像數字音頻文件的出現必然導致MP3隨身聽的出現一樣,電子文本也催生了現在市場上形形色色的電子閱讀器。這種專用電子閱讀終端又被稱為“電紙書”,其顯示技術不盡相同,顯示屏也有大有小,但基本的特點是相同的:大小如同一本傳統紙質書(甚至更小更薄),便于攜帶,電池充電一次可以閱讀數千頁的內容,大屏幕(從5英寸到9英寸不等)……早在十多年前,電子閱讀器便已出現,將使用者從笨重的電腦前解放了出來。使用者可以像閱讀傳統紙質書籍一樣,在諸如旅行坐火車等空閑時段里讀書,甚至在沒有燈光的夜晚也能順利閱讀。看起來這真是不錯的全新文字載體,但實際上目前電子閱讀器卻未能成為電子閱讀的市場主流,它的軟肋其實也很明顯。電子閱讀器功能單一,基本只用于閱讀文字,而且其價格也比較昂貴。最主要的一點,是它的功能完全可以被兼容。最近幾年,電子閱讀器就受到了手機強有力的競爭。


與電子閱讀器的“專業出身”不同,手機在電子閱讀方面是“半路出家”,當前的高端手機,幾乎就是一臺掌上電腦,電子閱讀只是手機所承載的眾多功能之一而已。但正是由于并不專業,注定了現在的手機無法真正滿足電子閱讀的需要。當前主流手機的顯示屏尺寸只有2.2至2.4英寸,這么小的屏幕看看短信還湊合,用來看書那真是要命。盡管現在頗有些牛人硬是在餅干大小的手機顯示屏上看完了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但這都是無奈之舉,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如此有毅力,也證明不了這是一種舒服的閱讀體驗。若有理想的電子閱讀終端,這些牛人肯定不愿吃這樣的苦。另外,用手機看書,屏幕背光長時間點亮,耗電量極大,讀不了多久就會沒電。盡管有這些缺陷,手機在中國仍遠遠超越了電子閱讀器。據統計,中國的電子閱讀者大多使用電腦閱讀,有6.3%通過手機閱讀,僅有0.3%使用專門的電子閱讀設備。這主要因為手機是通訊時代的必需品,套用一個樓市術語,就是“剛性需求”。利用這一特性推廣手機的附加功能非常容易,只要它具備了電子閱讀的功能(盡管很不完善),相當多的人就不會另外購買專用電子閱讀終端。另一個原因是手機上主要閱讀的是盜版電子書。需要強調的是,合法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知識壟斷絕不是一回事,各電子閱讀器廠商還是很重視這一點的,很多電子閱讀器中所儲存的,多為過了《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所規定的五十年版權保護期限的作品。而手機在這方面幾乎全無約束,大量電子書網站隨意盜版書籍供手機用戶下載以增加流量。相對遵守規則的電子閱讀器,卻因書商不愿銷售暢銷書電子版,在所提供的圖書種類上遜于手機。不過這算不上是手機的一大“優勢”,在一個規則日益嚴密的社會里,指望盜版是不能長久的,只有遵守規則游戲才能玩下去。


給正在飛速發展、快速更新換代的事物下結論是困難的。目前眾多電子閱讀終端究竟誰會一統天下,還說不好,下一步比較合理的發展推想是電子閱讀器與手機合二為一,充分發揮彼此所長,為知識的傳播、傳承做出貢獻。

電子閱讀誕生的時間很短,現在還處在它的幼年時期。目前的電子閱讀終端,僅僅起到了傳遞信息的作用,在閱讀感受上遠遠談不上徹底取代傳統紙質圖書,還沒有一款產品能夠具備傳統紙張的所有優點。那么未來的電紙書會是什么樣的呢?

有專家已經提出了研究方向:顯示介質足夠薄,可以任意卷曲,不消耗電能,能任意書寫繪畫,高分辨率,高白度,優秀的對比度,成本低廉……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能在坐火車的時候掏出一張折疊的“紙片”展開,不用翻動就能博覽群書。到那時,也許丟棄在街邊的一張“廢紙”里,就保存著人類全部的智慧積累。難以想象知識如此“泛濫”的社會其結構與現在會有哪些不同。如果能生動有趣、令人信服地展現出這種變革對社會的沖擊和影響,那不就是一篇不錯的科幻小說么?

【責任編輯:楊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福贡县| 镇巴县| 井研县| 南岸区| 鹤庆县| 合山市| 攀枝花市| 万宁市| 扬州市| 新营市| 十堰市| 磐安县| 宜兰市| 古蔺县| 鄂伦春自治旗| 锡林浩特市| 六枝特区| 安义县| 平乐县| 玛纳斯县| 白银市| 交口县| 阳山县| 阿合奇县| 长沙市| 乐山市| 陆丰市| 青川县| 巴南区| 青龙| 天镇县| 灵璧县| 洛阳市| 庆安县| 沽源县| 资源县| 武城县| 舒城县| 兴和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