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望診

望診是醫生用視覺觀察小兒全身情況的變化,從而得到與疾病有關的資料,以查知疾病所在位置及其寒熱虛實等的一種診法。中醫學在長期實踐中證明,人體內外部是緊密相連的。如《幼科鐵鏡》說:“小兒病于內,必行于外”,“凡治嬰兒病不望顏色,不審苗竅,故病不應藥。是書惟以望顏色、審苗竅六字為大主腦。”可見,望診在古代就相當受重視,強調小兒皮膚嬌嫩、反應敏感,臟腑內部病變能及時反映于體表,加之其他診法如聞、問、切綜合得出正確的診斷。
(一)望神色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面部的神與神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得先后天精氣的滋養,所以觀察有神無神,關系到生命的存亡。《靈樞·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問·移精變氣論》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觀察面部神與態的變化,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
觀神的方法是以神會神,以目傳神。接觸患兒后,要從目光、神態、面色、哭聲等方面進行觀察,了解患兒的精、氣、神及其表現。
望神包括得神、失神、假神。
(1)得神:
又稱有神,是精氣足、神氣旺的表現,雖病而正氣未傷,病輕、預后好。可見二目有神(有眵、有淚、精神內含者),精神活潑,語言清晰,面部紅潤,呼吸均勻,反應靈敏,均為氣血調和、精力充沛無病的表現,雖病也輕,易治。
(2)失神:
也稱無神。表現為面色灰黯,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瞳神呆滯,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呼吸氣微或喘,精神萎靡,語言不清,神魂顛倒或全身消瘦。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可見,眼目語言是望神的重點。
關于望目查神,則兩目靈活為有神,目光呆滯為無神。《望診遵經·眼目氣色提綱》曰:“明則神氣充足,暗則神氣虧虛。”《中醫面診》更具體地說:“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滯,精彩內奪,及浮光外露者,皆為無神氣。”
(3)假神:
是垂危患兒出現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前的預兆;往往面部有數種表情,本是久病、重病患兒已失神,而突然精神轉好,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或聲音洪亮,突然顴赤如妝等。
得神、失神、假神的鑒別簡表
2.望色
色分5種,即青、赤、黃、白、黑。望色,古人稱五色診,是按五行學說中的五臟配五色的理論在診斷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青主肝、赤主心、黃主脾、白主肺、黑主腎。望色必須分清主色、客色、病色,以及氣與色的關系。
(1)主色:
是人的正色。我國多數是黃種人,皮膚發黃,因此正常黃色和偏于某種顏色的都稱為主色。主色是一生不變的。《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曰:“五臟之色隨五行人而見,百歲不變,故為主色。”
(2)客色:
人的皮膚尤其是面色隨外界環境和工作條件的改變而相應變化著,如隨四季氣候變化而變,春稍青,夏稍赤,秋稍白,冬稍黑,長夏黃色。人一年四季都要帶黃色,因脾胃為黃色,代表有胃氣,故四季均應有黃色。面色隨四季而不同,所以稱客色,正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曰:“四季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如春稍青、夏稍赤等均為客色。
(3)病色:
是人體在疾病狀態時面部的顏色與光澤。可以說,除了常色以外的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于病色。也可以從4個方面來認識病色:①晦暗枯槁;②鮮明暴露;③某色獨呈;④太過不及。不應時應位,皆為病色。
如滯色,其表現為面部皮膚不舒暢,常見于外感癥。滯色有新陳之分,新滯色淺,疾病在表或半表半里,一般邪入一兩天,易解;陳滯色黯晦,一般3天以上。
推前
推后
陳滯色推前與推后的對比
3.神、氣與色的關系
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體活動的表現。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總之“望色也是觀察精、氣、神,失去神、氣,不論何色皆危重矣”。
氣是生機,即所謂隱然含于皮膚之中為氣,顯于皮膚之表的為色;氣比色重要,有氣無色者能生,有色無氣者難生。《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曰:“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兇。”有色無氣,是色皆外露,失去生氣,不論何色都主病重。
總之,神色是五臟氣血盛衰的具體表現。正常人五臟偏勝,氣血調和,陰平陽秘,必然精神健旺,氣色明潤,凡疾病輕重和五臟精氣的虛實均可從神色上望面而得。《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術》說:“神氣為一身之主,神清氣爽,神完氣足,主清吉;神奪氣移,神疲氣濁,主夭亡。”又曰:“寒則神清,熱則神昏;實則神有余,虛則神不足。寒盛者氣必靜,熱盛者氣必粗;虛則氣歉,實則氣壯。”總之,人的生命取決于神、氣,所以望病時切記首望神氣。
4.望面色及光澤
望診時尤以面部望診更為重要。面色是指面部各種色澤,代表臟腑氣血的外榮,也是疾病變化的表現。光澤是指榮潤枯槁、鮮明、暗晦、光彩而言。因此,根據不同的色澤,結合其他診法,可預知疾病的發展及預后。面部望診中主要根據五色主病,即從小兒面部的色澤變化來診斷小兒疾病。
五色指青、赤、黃、白、黑5種顏色。《素問·五色生成》說:“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又說:“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素問·痿論》說:“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靈樞·五色》說:“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以上是五臟所主五色在身體的表現及病情的轉化。
古人將面部劃分為五位配以五臟,五臟各主其色,以部位所見之色,相生為順,相克為逆。額部屬心,下頜屬腎,左頰屬肝,右頰屬肺,脾居面中央,以上是五位。五色主病,肝病色青,肺病色白,心病色赤,脾病色黃,腎病色黑。
面部圖
面部五臟部位圖
五位色青,主驚主痛。大凡青色出現,病情非輕,小兒多見,尤其應注意。印堂色青為驚或驚瀉。肝病色青是正色,若見黑色,是水能生木,為順證;若見白色,是金克木,為逆證。承漿青黑主驚,主抽搐。面呈黧黑如煙煤,主中邪毒,青黑慘黯是腎絕,無論新病久病皆屬危證。腎病色黑是正色,面見白色,乃金能生水,故為順證;若見黃色,乃土來克水,為逆證。
五位色黃,主脾濕。人以胃氣為本,略帶黃色為有胃氣,無黃色為胃氣絕。面黃而鮮者,多為濕熱食積;黃而晦暗者,為寒濕傷脾。淡黃無華為脾虛。脾病色黃為正色,見紅色為火能生土,為順證;若見青色是木克土,為逆證。
五位色赤,主大熱,為痰熱壅盛或驚厥不安。赤而隱青,雙目竄視,為熱極生風,必發驚厥。心病色赤為正色,若見青色是木生火,為順證;若見黑色是水克火,為逆證。小兒熱證較多,除以上熱病外,皮膚紅如涂丹,為風熱夾毒或發痘疹。如常見小兒面及皮膚赤,有散在的小紅點或隱約可見的濕疹,這是濕重的表現。一般在3~4個月,甚至更早的時間出現,在面部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如眉間、耳后或陰部多見,多在哭鬧或進食后明顯,可見紅點散在或連成片。其癥狀表現為陣陣煩躁,多在解包被時四肢用力伸直,同時發出嗯嗯聲,伴有全身赤或深赤,有的伴有痰鳴;再者,吐乳為非噴射性,呈不消化的奶塊,大便次數多,每天7~10次不等,大便呈棕色或黏或干結,交替出現,大便化驗為陰性。常以腹瀉就診,但對藥物不敏感,小便正常,不愿喝水。以上癥狀反復出現,但是小兒體重不減,反而體胖。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輔食的添加,6個月后癥狀逐漸好轉,多數到周歲癥狀消失。中醫診為胎毒,西醫診斷為特異性體質。病因多為其母孕期多食刺激性及高蛋白食物,如海參、甲魚、辛辣食物、油膩、肥甘等物,刺激性強,熱量大,造成胎熱、胎毒。這類小兒平時濕疹多,大便次數多,只要注意別感染,一般不用藥物治療。如果合并感染就應及時治療。平時注意小兒不要吃得過飽,穿得太暖,不用肥皂及溫度過高的水洗澡,濕疹癢時不要抓破皮膚,以防皮膚感染。
五位色白,主虛主寒,為肺氣虛或泄瀉,吐痢;面色慘白的為氣虛;白而無華,唇爪色淡是血虛;白而浮腫的是氣虛;白而消瘦,顴赤唇紅為陰虛火旺;白如枯骨為肺氣絕。肺病色白為正色,如見黃色是土能生金,為順證;如見赤色是火克金,為逆證。
五位色黑,臟腑欲絕,為疾危惡候,常需中西醫結合搶救。
總之,五色明顯為新病,病輕;五色黯濁,病邪入里,為久病,病重,常需中西醫結合治療。面部滯色為外感,新滯色,病邪在表,解表即可;陳滯色,病邪半表半里,應滋陰清熱后解表。
張漢臣在臨床上根據小兒的面色定治則,效果顯著。如面色青、黑病在肝腎,首選補腎(因肝腎同源,用滋腎養肝法);面色黃,病在脾,先補脾土;面色白,病在肺,肺為空臟,一般不用補法,用補脾土代之(培土生金法)。
五色與四時的關系:
春令木旺色宜青,夏令火旺色宜赤,秋令金旺色宜白,冬令水旺色宜黑。反之,春令反白色,夏令反黑色,秋令反赤色,冬令反黃色,非其時色,皆當病。臨證見非時色,要調到正色。如春天色宜青,若見白色則為金克木,其調的原則是抑脾肺而滋補肝腎;夏天色宜赤,若見黑色,則為水克火,要補脾平肝腎;秋天色宜白,若見赤色,則為火克金,要滋補脾肺而瀉心、肝火;冬天色宜黑,若見黃色,則是土克水,要滋補肝腎,瀉心脾;長夏黃為正色,若黃而青則為木克土,要平肝腎,滋補脾肺。總之,面部四季都要帶微黃色,尤其鼻部,因為鼻屬土,無黃色說明沒有土氣,因此一年四季面部都要略帶黃色。
(二)望形體
望形態就是觀察小兒形體和動靜姿態,以推斷疾病的性質。
1.望形體
包括頭顱、軀體、四肢、肌肉、毛發、指(趾)甲等。正常兒形體壯實,肌肉豐滿,皮膚柔嫩,毛發潤澤,面色紅潤,精神活潑好動,反應靈敏,聲音洪亮等,為體強少病,即使有病亦輕,易治。反之,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或蒼黃,暗晦無華,精神萎靡,乏力懶動,哭聲低微,皮膚干,發枯焦或雞胸龜背,囟門逾期不合,多屬虛或重癥、危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或神志不清,呼吸氣短不續,唇、趾、指發紺,煩躁不安,驚厥不止或反復抽搐等,為體弱多病。通過望形體了解小兒身體強弱、病位所在及虛實寒熱而制定治則。
通過望小兒形體可測知父母的身體情況和性格脾氣。小兒筋骨強壯,反應靈敏,四肢骨及手骨硬者(握到手里漲手),為父體強壯,精力充沛;小兒肌肉豐滿,體胖,為后天母乳好;小兒面黃體瘦,頭發稀黃,為母體血熱,孕期脾氣躁、拗,好生氣,好發脾氣,小兒亦然。因此,要注意養胎護胎。《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廣意》說:“夫毛發受母血而成,故名血余也。母血充實,兒發則色黑而光潤。母血虛弱,或胎漏敗墜,或縱酒多淫,兒發必黃槁焦枯,或生疳瘦之患,壽亦不長之兆也。”《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曰:“小兒之疾,大半胎毒,小半食傷,外感風寒之癥,什一而已。兒在胎中,母饑也饑,母飽也飽,辛辣適口,胎熱即隨,情欲動中,胎息即噪,專食煎炒,恣味辛酸,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母若胎前不能謹節,產后不能調養,惟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未滿百日,遽與咸酸之味,未及周歲,輒與肥甘之物,則百疾由是而生焉……胎熱胎寒稟受有病,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總之,孕婦一定要接受前人的忠告及現代孕期科學指導,才能母子健康成長。
2.望頭顱
顱形端正,骨部皆大,強者多壽,為先天稟賦強,少病易養。《望診遵經》曰:“則骨部皆大者多壽,骨部皆小者多夭……頭小骨軟,囟門下陷,為先天不足,多病難養;頭頸皆軟,為氣血虧;方顱、骨軟、囟門逾期不合,為后天營養失調;囟門成坑,頭發作穗,多病難養;顱骨膨大,頸細,落日眼,為腦積水;囟門高起,除小兒大哭大鬧外,多見于高熱、抽搐,為實證;囟門下陷,常見于嘔吐、泄瀉或高熱傷陰。”
3.望頭發
發為血之余,是腎之外華。發以黑亮有彈性為佳。新生兒發黑亮為稟受父母精氣充沛;毛發干稀為先天胎氣不足,而發逐漸變稀黃,或直立向上,為后天氣血虧損,多見于營養失調。發結如穗或干枯,為疳積;面無血色,頭發墜落,為血極之證。總之,發的要求如《中醫面診》曰:“以發烏黑、澤潤、富有光澤和彈性,根疏而勻為健康的標識。是腎氣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現。”個別小兒可見紅發,多見于砷、鉛中毒。
4.望苗竅
苗竅是小兒望診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苗竅,即目、鼻、耳、口、舌及前后陰,為七竅(或九竅)。竅與五臟相通,望七竅的變化可以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補充望五位五色的不足。
(1)望目: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全目圖
《幼幼集成》曰:“東方青氣,入通于肝,開竅于目。夫目雖為肝竅,而五臟俱備,神之所托。故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仁屬腎,兩角屬心,上下眼泡屬脾。五臟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所以望目可知五臟之變化。健康兒雙目黑光滿輪,神采炯炯,轉動靈活,雖病而無大礙,為肝腎氣血充沛的表現;反之,二目無神,白珠多,黑珠昏蒙,睛珠或黃或小,病多纏綿難治。黑珠屬肝,見黃色其病兇,迎風流淚為寒傷肝;眵淚交流為熱傷肝;哭而無淚,目開不合或不哭淚出為肝絕。白珠屬肺,色赤為陽熱,青為體怯而肝風盛。身熱又目淚汪汪,眼泡紅腫,指尖發冷,為疹痘之兆。上眼簾屬脾,腫為脾虛;下眼簾屬胃,色黯為胃納不佳,色紫多為嘔吐;上下眼簾皆腫為濕盛,睡中露睛為脾胃虛極。目眶深陷,目倦神疲,為氣虛液脫;目赤而癢為肝經風熱,白膜遮睛為疳積;熱病初期神昏目眩,需防熱陷心包。久病瞳仁散大,為之氣絕。雙目直視、斜視,刺激有反應,為肝風內動或痰熱閉竅,病可治;若刺激無反應,是病危之癥。瞳仁屬腎,無光彩,又兼發黃,為腎氣虛也;大小眼角屬小腸,破爛,為心有熱也。《幼幼集成》說:“朱雀貫于雙瞳,火入水鄉;青龍達于四白,肝乘肺位。(朱雀,赤脈也;雙瞳,腎水也。赤脈貫瞳,火乘水位,治宜瀉心補腎。青龍,肝木也;四白,肺金也。白珠見青,肝風侵肺,治宜保肺平肝。)”肝氣實者,眵多硬;肝氣虛者,眵膠黏。寒傷肝,淚冷;熱傷肝,淚熱。眼角赤,心熱;白膜赤,肺熱。珠青為,肝熱;上下眼泡紅濕爛,為脾火大。眼全紅,為肝經風熱;白睛黃,需排除黃疸。開目喜見人是陽證,閉目怕見人是陰證。睜眼是陽氣盛,閉眼是陰氣盛。《幼幼集成》說:“小兒初生目閉,此胎熱也……小兒生下眼胞赤爛者,由產時拭洗不凈,以致穢惡侵漬兩目角,故兩胞赤爛,至長不瘥……小兒久嗽,其目兩眶腫黑,如物傷損,白珠紅赤如血,謂之血眼……小兒生下數月之內,目不見物,謂之雀目,由肝虛也……小兒熱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風熱也。”
(2)望鼻:
鼻居面中央,是脾的位置,又是肺竅,是面部的重要器官,是五官的先始。如《望診遵經》曰:“五官先生鼻,五臟先生精,精乃一身之本,頭為五體之尊,是以雷公問道,黃帝傳經,五色獨決于明堂,四診先觀其天牝。蓋鼻者,形之始也,氣之門戶也。”望鼻在望診中具有指導意義。鼻大為佳。《望診遵經》曰:“蓋鼻者,肺之合也。鼻大者,臟氣有余;鼻小者,臟氣不足。”鼻代表脾胃功能:具體說,準頭為脾,兩翼屬胃,鼻梁屬肺;準及翼的形夠大(即準、翼大)說明人的先天脾胃功能好,加之色澤俱佳是健康的標志,應該食量正常,消化吸收好,生肌肉,健康精神爽。若準頭色澤俱佳,翼部色澤差,小兒雖乳食量少或減少,但肌肉仍不見瘦;如翼部色澤俱佳,準部色澤差,而食量正常或增加,但不生肌肉或有泄瀉之候。如準頭形小,翼大,那就是吃得多但吸收差,不會胖;反之,翼小準大,吃得不多但長肉。總之,鼻準鼻翼形夠,終生消化吸收有保障。至于色澤是暫時的,若色澤差,經四診合參找出治法,很快治愈。
鼻頭色黯黃,伴有小白點散在,為脾虛,癥見泄瀉、消化不良。鼻翼周圍色黃、白而硬,多為吐乳或待吐乳食或惡心。
山根(又稱三風或二門)位置在兩眼之間,若青筋橫截,為傷乳食。《幼幼集成》曰:“年壽赤光,多生膿血。山根青黑,每多災異。年壽,鼻梁也,為氣之門戶。赤光侵位,肺必受傷,氣不流行,則血必凝滯,將有膿血之災。山根,足陽明胃脈所起。大凡小兒脾胃無傷,則山根之脈不現。倘乳食過度,胃氣抑郁,則青黑之紋橫截于山根之位,必有延綿啾唧,故曰災異。”張漢臣認為,參考青筋顏色深淺,可判斷傷食的時間,一般來說,色淺、鮮的病在2~3天之內,病癥輕容易治;色深黯晦的則病在3天以上,治療時間較長。
鼻形對壽夭有一定參考價值。《望診遵經》曰:“骨部起者壽,骨部陷者夭,故鼻準貴乎豐隆焉。”鼻的變化可體現身體變化:“腫起者,邪氣盛;陷下者,正氣衰。鼻煽張者,肺虛;鼻仰息者,肺實。鼻枯槁者,寒熱之證;鼻蝕爛者,疳瘡之形……鼻流濁涕者,外感風熱;鼻流清涕者,外感風寒。鼻淵者,腦中熱,故涕下滲;鼻衄者,陽絡傷,故血外溢。鼻生息肉謂之齆,鼻生粉刺謂齄。”(《望診遵經》)
鼻部五色主病,鼻部色澤明潤,光亮為正常。鼻頭色青,主腹中痛;色黃是痰飲,即濕熱;慘黃是脾敗;色白是虛寒或亡血;色赤為脾熱,痰飲。鼻準與牙床為脾竅,牙床紅腫屬脾熱;破爛是胃熱。鼻梁屬肺,色黯無澤,為胸中有痰飲、咳喘等肺疾。色浮淡不滯,其癥輕,易治;反之,色陳濁而滯,癥纏綿難治。鼻孔干燥,屬于陽明熱病,干而色黑,如煙煤,是陽毒熱極;冷而黑,是陰毒冷極,皆屬重病。鼻孔赤,而久流濁涕,有腥臭味,是鼻淵;鼻孔赤,濁涕綿綿,為肺胃俱熱,癥見大便干、惡臭,用水沖即散,多數小兒多食易饑,但精神好,睡覺少,睡中上竄,個別小兒煩躁,不胖。
年壽(延年)為鼻梁最高點(山根下)。該穴主要用來診斷,看有無胃氣,微黃有澤為正色。病重面色青灰或青黑無澤;二目不開或開而不合,睛珠昏朦,呼吸氣微,奄奄一息,唯獨年壽和鼻準微黃有澤,此類情況雖病仍有生氣可救,因此不能放棄治療,因為準頭及年壽二穴屬土,土為萬物之母,后天之本,有黃色為有生氣,需繼續治療。(張漢臣經驗)
鼻唇溝周圍青,多數為腹痛或痰多。鼻頭、鼻翼色紅為時令病,承漿青主驚、黃主嘔吐、黑主抽搐。總之,鼻部望診在臨床確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3)望口腔
1)望唇:
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正常兒唇紅潤,表示脾胃好。《實用小兒推拿》說:“小兒唇色變化大多反映脾胃疾患。”臨床上見唇紅而吐的是胃熱;唇白而吐的是胃虛;唇色正常而吐的是傷食;唇焦而干的為脾熱,亦為食積;焦而紅者預后好;焦而黑的預后不良;唇口色赤而腫的是熱甚;唇口均青黑的為冷極;唇淡口膩為寒濕;唇色淡白為血虛;紅而紫者為血瘀等。《望診遵經》曰:“小兒唇紅厚者,脾胃健,易養也。”
2)望口:
小兒口氣粗熱,疾出疾入,為邪氣有余,多為外感熱證;口鼻氣微,徐出徐入,系正氣不足,多為內傷虛證;口噯腐氣為食積;新生兒面青身冷,口噤者,為胎寒;口噤不語,四肢抽搐為驚厥;口角歪斜為風證;口張大開,狀似魚口及環口黧黑,口出鴉聲或直噴,謂脾胃絕癥。
口吐黏液是脾熱實證;口流清液是脾冷陽虛。《望診遵經》曰:“小兒流涎不已者,脾氣虛也;流涎滯頤者,脾冷也。口中多涎者,上焦寒也。”又曰:“膈噎吐如蟹沫者,脾敗也。”口內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紅點,漸漸潰爛或成片,周圍紅潤,頂端附有膿性分泌物,身熱,疼痛,哭鬧流涎,口臭拒食,大便干,小便短少、色黃,為口瘡或口糜,多因實火內侵,或飲食不當,或下焦膀胱之熱移于小腸不得通泄,致熱于小腸,上熏心脾二經,循經上行口舌,腐肌成瘡;虛者多因體虛或傷陰耗液,導致水不制火,虛火上炎而致。口糜較口瘡重,現代醫學認為乃病毒尤其是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常可繼發細菌感染,稱潰瘍性或皰疹性口腔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一般5~7天,長者可達12天之久,全身癥狀重,又不能進飲食,多采用輸液加推拿治療可縮短病情,或給予冰冷食,待口腔麻木后再進食。(張漢臣經驗)
口腔內診,助以診斷:身熱2~3天,見兩頰黏膜粗糙,充血,近磨牙處出現灰白色斑點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的預兆。發熱2~3天,腮腺管口處紅腫如粟(上頜第2磨牙對面黏膜上),是腮腺炎的預兆。下唇黏膜散在魚子樣顆粒,大便有蛔蟲卵可驗。
3)望齒:
齒為骨之余,腎主骨,胃脈絡于上齒齦,大腸脈絡于下齒齦,均為陽明絡。齒燥為陰液受傷;咬牙切齒為溫熱痙證。齒如枯骨為腎陰將涸;齒垢黃厚為溫熱熏蒸;齒齦出血且疼痛為胃火上沖,出血不痛是腎火上炎;上齒齦燥為胃絡熱極,證多見吐血;下齒齦燥為腸絡熱極,病多便血;齒出無規律、形狀不一,多為先天不足兒,如先天愚型、腦發育不全等。《望診遵經》曰:“小兒齒落久不生者,腎氣虧也。”“小兒面色黧黑,齒齦出血,口中氣臭,足冷如冰,腹痛泄瀉,啼哭不已者,腎疳也。”“重齦病齒,齦腫如水泡者,熱蓄于胃也。”“牙肉之際,有藍跡一線者,沾染鉛毒也。若服水銀、輕粉,亦令牙床臃腫也。”應引起家長重視。
4)望咽喉:
咽喉為一身之總要,聯胃系肺,可呼吸出入。臨床咽痛、喉痛常見,如咽炎、喉炎、乳蛾、喉痧等病多為兒科常見病,故臨診時必查咽部。如咽部輕度燒灼感,色淡紅,疼痛,是外感癥;發熱,懸雍垂單、雙側紅腫似蠶蛾為乳蛾,甚至重的有膿性分泌物,稱化膿性乳蛾;咽紅爛疼痛,伴壯熱為丹痧;身熱、咽部紅腫或梗塞氣急喘促,咽喉部見有白膜不易脫者為白喉。
5)望舌:
舌為心之苗。正常舌體宜柔軟。五臟在舌面上的分布:舌根屬腎,中部屬脾胃,左邊屬肝,右邊屬肺,舌尖屬心。按三焦分,舌尖屬上焦,舌中屬中焦,舌根屬下焦。舌分舌質和舌苔兩部分。查舌質可辨五臟虛實,觀舌苔可知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及病情輕重和進退。
舌質:正常兒及多數新生兒舌質淡紅,潤澤;部分新生兒及早產兒舌質鮮紅。《望診遵經》曰:“舌赤者,心之正色也,深赤者為太過,淡紅者為不及,深而紫者血分熱,淡而白者氣分寒,深青者瘀血疼痛,淡黑者氣血虛寒,深赤而黑者熱極,淡白而青者寒深,諸色淺者正虛,諸色深者邪實,明潤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無血色者死。”
小兒正常舌質較成人細嫩,運動自如,舌質胖嫩。色淡邊緣有齒痕,屬虛證,多屬脾虛濕困。《望診遵經》曰:“舌常無紋也,有紋者,血衰也。紋少紋淺者,衰之微;紋多紋深者,衰之甚。舌腫者,病在血;舌萎者,病在肉;舌偏斜者,病在經;舌缺陷者,病在臟;舌戰動者,病在脾;舌縱舌縮者,病在心;舌裂舌爛者,病在脈;舌卷舌短者,心肝之證候;舌強舌硬者,心脾之病形。”
舌苔:正常應薄白苔。早產兒及部分新生兒無苔,白苔多見于表證,厚膩苔多見于里證(病氣有余,因熱邪入里,胃腸積食或痰濕滯留等所致)。正常兒舌苔干濕度適中,若濕而厚膩,屬邪滯留;若干燥少津,屬邪傷津。少苔、無苔、花剝苔,均為津液虧耗,胃氣受損,胃陰大傷。如陰虛內熱者,常見苔紅、少苔;熱入營血者,常見少苔或無苔。苔色黃屬熱,白屬寒,灰黑表示病重,灰黑潤澤多屬虛寒證;灰黑干燥屬實證,常表示邪入血分。食入有顏色糖果、藥物、水果等均能使舌苔顏色改變,則不屬于病苔范疇。《望診遵經》曰:“由是視其苔垢,舌常有苔也,無苔者虛也。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余。白苔者,病在表;黃苔者,病在里;灰黑苔者,病在少陰。苔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苔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楊梅舌常見于中焦氣機阻塞,熱毒內燔或夏季熱;鏡面舌多見于津液枯竭或脾胃虛極。舌面津液滋潤為正常,滑為寒,澀為熱。《望診遵經》曰:“滿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紅者,實熱也。舌生芒刺者,結熱甚也。舌上無刺而津潤者,中寒也。舌赤而脹大滿口者,少陰陽明之熱也。”
舌上常見病證:新生兒及小兒口內鋪滿白屑似鵝口,為鵝口瘡。舌面及黏膜散在大小不等的瘡面,紅腫或潰爛,為口瘡、口糜。舌時露時收,頻頻玩弄,為弄舌;舌伸長而縮緩或伸出不收者,為吐舌。吐舌、弄舌均為病態。舌系帶兩側紅腫膨出者稱“重舌”、“子舌”,而舌體腫大麻木不靈為木舌。重舌、木舌均為心脾二經積熱。在時疫季節,長時間陣發性痙咳,舌系帶兩側潰爛,提示頓咳(百日咳)。
(4)望耳:
查耳形可知腎的強弱。《望診遵經》曰:“耳也者,腎之官也。故察耳之好惡,可知腎之強弱也。”又曰:“腎主骨,故耳起五色者,病在骨也。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屬分五行,亦應乎五臟也……耳形之診,當以厚而大者為形盛,薄而小者為形虧,腫起者邪氣實,消減者正氣虛,潤澤則吉,枯槁則兇,合之于色,亦可辨其寒熱虛實焉。”耳與五臟的關系:上耳輪屬心,中耳輪屬脾,耳垂屬腎,皮毛屬肺,耳后高骨(玉樓骨)屬肝。全耳應厚而大,色紅潤為佳。如耳上輪形瘦無澤為心疾,癥見面色蒼白、體胖不健、動則心慌氣短。中耳輪枯焦,黑毛縱起,多見于脾胃虛弱,癥見面黃肌瘦、消化吸收差。兩耳輪蒼白,毛焦不潤為肺不健,癥見體虛咳喘、大便干或稀。兩耳垂青黑無澤,面色晦黑為腎陰枯竭,其癥多兇。耳尖青冷,欲出痘疹。《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曰:“耳尻肢涼知痘疹,指梢發冷主驚癇。”耳痛、耳腫、耳聾為膽經有病;熱病時,耳筋色紫、黑、白、赤,其病多兇。《中醫面診》說:“耳廓紅、鮮紅,提示肝膽蘊熱或火毒上蒸;若色黯紅,多為瘀血,提示血液凝滯,循環不暢。”總之,兩耳宜紅潤,不宜枯焦。紅潤為腎氣充足,雖病易治。
(5)望二陰二便:
前陰指生殖器、尿道,后陰指肛門,皆為腎所主。正常男孩的陰囊不松不緊,宜褐黑色,紋細。《望診遵經》曰:“囊宜小,紋宜細。小兒囊緊實者,多壽,氣勝形也;囊墜下者,多病,形勝氣也……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氣血足也;寬大色白者多疾,氣血虧也;陰囊縐黑有弦者易養,形色皆順也;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形色皆逆也。”松弛不收屬于腎氣虛弱或見于熱證,或病情趨向發展。病重陰囊由松弛轉向實緊的,為病情向愈轉變;小兒陰莖不舉或小便噴射而出,為先天腎氣不足。陰囊時腫時復,啼哭或下蹲用力(腹壓加大)時,突出物加重,平躺時可回納為疝氣;陰囊或左或右增大,皮膚光亮(透光試驗陽性)為水疝(鞘膜積液),多因濕熱內郁所致。肛門紅腫熱痛為大腸濕熱;肛門瘙癢,夜間為甚者,多為蟯蟲病;直腸脫出成尖形,色赤或淡紅,輕者易回納,為脫肛,多為久痢久瀉,中氣下陷所致。直腸脫出,翻疊似菜花樣,呈深紅色或紫色,見有膿血分泌物,時久不宜回納為翻肛,多為大腸積熱所致。女孩前陰紅赤,多為膀胱積熱下注,或坐濕地、不清潔之處所致。腎主二陰,司二便,觀察小兒二便的變化,對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小兒大便色黃,干濕度適中,不黏無膿血為正常。新生兒24小時以內大便呈黯綠色或褐色,黏稠無臭味,謂之胎便;嬰兒吃母乳,大便可呈糊狀、金黃色,一天3~5次,略帶臭味;牛乳喂養的小兒,大便呈淡黃或淡白色稍硬,濕重兒大便一天十幾次,稀、黏、綠;幼兒大便應呈條狀,稍黃微臭,一天1~2次屬正常。便色深,干結,臭氣重,多屬熱證或夾食滯;大便堅硬,帶鮮血為肛裂;便中有膿血,伴陣發性腹痛,為大腸濕熱;便血多為血分有熱,病在小腸;膿多為氣分熱,病多在大腸;大便色綠、稀溏,多屬肝旺脾虛;瀑注下迫,色黃似沖蛋花樣,量多,熱臭味,身熱,小便黃少,為熱瀉;吐瀉物臭如敗卵,為傷乳食;瀉下清谷,洞泄不止,為脾腎陽虛,皆屬寒;大便赤、白、黏凍,為濕熱積滯,多見于痢疾;小兒哭鬧陣發性加重,見大便果醬樣,應考慮腸套疊;久瀉不愈,便稀黏,挑起時偶見狀似粉條樣物,需排除真菌性腸炎(張漢臣經驗)。小便正常應清長色白,無不適感。若尿黃赤,澀短為濕熱下注;尿清且量多,伴有遺尿,多為腎氣虛;尿深黃,皮膚、鞏膜黃染,多為濕熱內蘊,為黃疸癥;尿混如米泔水,為飲食失調或飲水少或脾胃虛弱所致;尿紅或呈茶褐色,多為血尿;外感小便清長者,知邪在表,正如《望診遵經》所說:“外感小便清長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外感小便濁者,知其在里,不在表也。水液混濁,皆屬于熱;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溲便變者,中氣不足;小便數者,腑氣有余。小便黃者,小腹中有熱;小便白者,小腹中有寒。濁赤而短者,下焦實熱;清白而長者,下焦虛寒。溺如黃柏汁者,黃疸猶輕;溺如皂角汁者,黃疸已重。尿變米泔者,食滯;溺如脂膏者,腎消;溺如血者,血淋。”
(三)望排出物
1.望涎液
涎液過多,漬于頦下,多因先后天心脾不足,涎液失攝所致。原無流涎,近日多涎,伴拒食哭鬧,需查口腔,可疑為心脾積熱上炎之口瘡。
2.望痰液
痰液清稀屬寒;清稀夾泡沫屬風痰;清稀易咯吐是風寒;痰多色白黏是濕痰;痰液色黃屬熱;痰液黃稠是肺熱灼津煉液;痰黃量少難咯是肺熱傷陰;痰中帶血是熱傷肺絡;痰液濃濁帶血,氣味腥臭,多為肺癰;久咳痰中帶血,須防肺癆。
3.望嘔吐物
嘔吐物稠濁有酸臭味為胃熱;清稀無臭味為胃寒;腐臭多宿食為食滯;嘔吐黃綠苦水為膽熱犯胃;嘔吐黯紅血水為胃絡損傷;嘔吐頻頻不止,伴腹痛便閉,須防腸結(腸梗阻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4.望大便
瀉屎水,吐瀉奶瓣,系傷脾;便稀完谷不化,為脾虛;屢見泄瀉綠水,慎防慢驚之變;便黑為胃腸出血;白便為濕熱黃疸;膿血便,伴里急后重,為痢疾腸熱;便黏須知腸炎;便內見透明絲狀物,需排除真菌性腸炎。
5.望小便
溺赤而短,為心經移熱而致;溺赤如血,應考慮腎臟受傷;溺黃染衣,或黃褐如濃茶,為濕熱黃疸;溺如米泔,須防濕熱下注或脾腎不固之乳糜尿;溺短少而燙,色黃者,為濕熱內熾,津液耗傷;溺混為膀胱濕熱。
(四)望斑疹
皮疹是小兒常見的體征,往往出現于疾病過程中。斑疹均見于肌膚。若點大成片,不高起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稱之為斑。若點小量多,形小如粟,高起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稱之為疹。斑疹可見于急性傳染病中,若溫熱病發斑、發疹,則多為熱入營血的表現。斑有陽斑、陰斑。陽斑即熱毒陽證發斑,多見于溫病熱入營血,其斑大小不一,色澤鮮紅或紫紅,伴發熱等癥。陰斑多因內傷或伴有外感而發,色淡紅者多氣不攝血,色淡紫者多陰虛內熱,色紫紅者多血熱夾瘀。若斑色紫黑,密集成片,神昏肢冷,為正虛邪陷之危重病癥。疹分斑丘疹(如麻疹)、水皰疹(如水痘)、膿皰疹(天皰瘡)。凡皮疹壓之褪色稱充血疹,壓之不褪色稱出血疹(如紫癜)、斑丘疹等。若熱盛出疹,疹點先稀后密,先頭胸后四肢,面部尤多,其疹細小黯紅,形如粟米,撫之觸手,可見于麻疹;若低熱出疹,色澤淡紅,疹小稀疏,稍隆起,發出或隱沒都較快,且無規律,可見于風疹;若發熱三四天后熱退疹出,疹細密稠,如玫瑰紅色,可見奶麻(幼兒急疹)。若疹色艷紅,身熱咽痛潰爛,皮膚紅暈如錦紋,其上布有稠密紅色疹點,舌絳起刺,舌面上見有楊梅狀紅刺(楊梅舌),可見丹痧(猩紅熱);若斑丘疹大小不一或如云片,瘙癢難忍,時出時沒,多為隱疹(蕁麻疹)。若丘疹、皰疹、結痂同時存在,疹如粟粒,皰液色清,皰壁相對較厚,根腳紅潤,疹子此起彼伏,常為水痘;若皰疹相對較大,皰液混濁,皰壁薄而易破,流出膿水,頭部、手部較多,常為膿皰瘡;若溫熱病及其他病情較長的熱性病,可見白色小顆粒,頂晶亮水皰,稱白 ,飽滿為順,枯而無液為逆,多見于頸、胸部,常隨汗出,久病可遍及腹部。
(五)望手足
主要觀察手足活動狀態。如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為痙病;手足痿軟無力,關節緩縱不收為痿證;手足屈伸不定,狀如數物,為熱邪傷神;伸足仰臥,多為熱病;蜷足側臥,多為寒證;身熱,指尖冷,需防驚厥或疹痘待發。久病手掌變化,如《望診遵經》說:“手掌腫無紋,曰陰虛氣絕;手背腫至腕,曰陽虛氣結。”循衣摸床,手如數物,皆為危癥;小兒爪甲青,病非輕。《望診遵經》說:“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筋絕……小兒爪甲青黑,忽作鴉聲者肝絕;小兒咬爪甲者,乳少成疳,心病為瘧。”又說:“爪甲青者多兇;爪甲赤者多熱;爪甲黃者疸病;爪甲白者寒證;爪甲黑者,或因血瘀而痛,或因血凝而死。要之潤則吉,枯則兇,爪色雖殊,其變皆決于此矣。”
(六)望動靜姿態
正常小兒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活動自如,無痛苦或不適的表現。若小兒睡臥能自行轉側,面向光亮處,多為陽證、熱證、實證;若懶于轉側,面向暗處,精神萎靡,則多為陰證、寒證、虛證;睡時仰面伸足,揭被踢衣,多為熱證;蜷臥縮足,喜覆被者,多數寒證。喜俯臥者,為乳食內積;若喜蜷臥或翻滾不安,呼叫哭鬧,兩手捧腹,多為腹痛;端坐喘促,痰鳴哮吼,多為哮喘;咳嗽鼻扇,胸脅凹陷,呼吸急促,多為肺炎喘咳;肢體及顏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兩目上視為驚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湟源县| 中牟县| 方城县| 台中县| 全南县| 广南县| 紫阳县| 阳泉市| 鄂州市| 资源县| 团风县| 衡阳市| 鄢陵县| 永嘉县| 石门县| 临清市| 政和县| 丰城市| 阳泉市| 临泽县| 习水县| 彭泽县| 扎鲁特旗| 长治市| 中江县| 盱眙县| 宝山区| 武胜县| 广昌县| 体育| 盐源县| 平定县| 内乡县| 舟曲县| 顺义区| 宿迁市| 双峰县| 中西区| 宁安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