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兒推拿概述
小兒推拿是中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屬外治法之一,是數千年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尤其20世紀60~70年代至今,小兒推拿不論從理論研討及臨床經驗總結,還是出書論著,都是史無前例的。
小兒推拿是用手法對小兒疾病進行治療、預防保健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用手在體表的穴位和部位上施加一種物理刺激,促進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糾正經絡的偏勝及不足,扶正祛邪,調節臟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保健作用的一種方法。它適用范圍廣,從新生兒到12歲兒童,從五官科、皮膚科到內外、神經科,對急、危、重病患兒也能發揮一定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小兒痹證、痿證等均有一定的療效,無不良反應,不需要醫療設備,無痛苦、無毒副作用,操作簡單,小兒易于接受且能提高免疫力,經濟實惠,易學易用。
人體腧穴(穴位、穴道)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聚集體表之所,是治病的關鍵所在。小兒推拿穴位很多,尤其是特定穴。這些穴多以點線面狀分布,多分布于雙肘、雙膝以下,是古人在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小兒推拿治病的原理是受經絡學說為指導的。凡外邪侵入,先從皮毛開始。皮部是人體最外層,是保護機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四關是指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部位,與五臟六腑表里相通,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經氣輸注,多出自兩肘、兩膝的四肢關節以下的部位,因此四肢關節以下穴位都可以主治五臟的疾病。《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因為經脈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將頭面、軀干、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與五臟六腑聯成統一的整體,所以通過手法對經脈的刺激作用,可以促進經脈氣血的運行,完成榮潤周身的功能。
小兒推拿面狀穴分布較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膚,因此與十二皮部關系密切。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所輸注和布散的地方。人體皮膚的分布各有所屬和所主,如《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布,脈有經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故凡陽明經脈循行和到達人體的各部,不論是手陽明經或足陽明經,其皮膚的部位就屬于陽明經皮部;凡手足三陰經的皮部所屬同手足三陰經。十二經絡所行止的皮膚部位也是十二經絡在皮部的分屬部位。皮部屬于人體的最外層,所以它是保護機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在病理上,外部的邪氣可通過皮部而侵入絡脈、經脈,以致臟腑。如《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同樣道理,內臟有病,亦可通過經脈、絡脈而反映到皮部。由此可見,皮部和經絡、臟腑有密切的關系。《素問·皮部論》說:“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凡外邪侵入臟腑都是先從皮毛開始的。在邪氣侵入皮部的時候,如能及時治療,就會很快痊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當病邪侵入皮部,尚未到經脈臟腑時抓住時機治皮部,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兒推拿就是根據以上原理和古人的實踐經驗總結,運用正確的推拿手法,在體表、在人體經絡皮部系統所到達的部位,施加一種有規律的刺激來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對體表的刺激,通過經絡作用,使其所屬的各有關臟腑受滯的氣血得以流暢,人體各功能得以恢復與增強,這就是小兒推拿的治病基本原理。
現代醫學亦有很多研究證實推拿能治病的機理。如1962年,張漢臣等做了中醫推拿補脾土穴對正常人胃液分泌影響的初步觀察、中醫推拿補脾土穴和逆運內八卦穴對正常人胃運動影響的初步觀察以及中醫推拿正常人補脾土穴對蛋白質和淀粉消化能力影響的初步觀察。三大實驗發現,推補脾土穴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表現為胃蠕動的頻率增加、收縮力加大和緊張性增強;推補脾土穴還有促進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的作用,故能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但對淀粉消化的影響不大;還發現,逆運內八卦穴對胃蠕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小兒推拿和中醫各科同樣得到很大發展,發掘整理了散在民間的文獻、資料,重印再版了很多有價值的名著;各地區開辦推拿學校、院校,開辦不同程度的學習班及經驗交流會、研討會,培養了大批小兒推拿專業人員,充實到各級醫療機構,提高了業務能力,使小兒推拿的長處家喻戶曉。小兒推拿也越來越受到國外的重視和青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學習方法,發展很快。小兒推拿是我國的瑰寶,所以我們應學好,并當好老師,為全球的下一代造福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