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復式手法

復式手法在小兒推拿文獻中稱“大手法”、“大手術”、“十三大手法”、“復合手法”等,是小兒推拿中特有的一些操作方式方法。這些方法既有一定的姿勢,又有特定的名稱,還有一定的主治作用,總之就是一種或幾種手法在一個或幾個穴上進行特定的操作。現稱“復式操作法”。
復式操作法的名稱是特定的,這些名稱來源不同,如有的根據操作形象而定,如“水底撈明月”等;有的根據手法名稱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運水入土”、“運土入水”、“打馬過天河”等;也有的根據操作的功能、主治而定,如“按弦走搓摩”等。
復式操作法有的是同名異法,有的雖操作基本相同而名稱不同。但不管名稱不同或名同效果不同,這些操作方法有著獨特的療效而沿用至今,仍有治療價值。現將臨床常用的復式操作法介紹如下:
(一)黃蜂入洞
1.操作
術者一手扶小兒頭部,另手食、中指分開,指面緊貼鼻翼,推至兩內眥,即緊貼鼻梁骨兩側上下揉動。一般20~50次。
黃蜂入洞
2.功用
通鼻息,解表發汗。
3.主治
感冒、鼻塞、流涕、呼吸不暢、鼻息肉、急慢性鼻炎,能發汗退熱。
引文:《實用小兒推拿》:“部位:在鼻翼兩側(解剖部位在鼻翼兩側、鼻腔梨狀孔的骨骼邊緣處,神經分布為三叉神經第二支)。”
《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黃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洞在小兒兩鼻孔,我食將二指頭,一對黃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將二指,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陰證,不宜用,蓋有清天河水撈明月之法在。”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密旨全書》:“黃蜂入洞治冷陰證第一……”
(二)蒼龍擺尾
1.操作
右手拿小兒左手食、中、無名三指,左手自總筋至抖肘來回搓揉,拿住抖肘處,右手持小兒三指搖動。揉搓次數5~10次,搖10次。
2.功用
開胸,通便,退熱。
3.主治
發熱,煩躁不安,咳喘。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廣意》:“蒼龍擺尾:醫右手一把拿小兒左食中名三指,掌向上,醫用左手側嘗從總經起搓摩天河,及至斗肘,略重些,自斗肘又搓摩至總經,如此一上一下,三四次,醫又將左大食中三指捏斗肘,醫右手前拿搖動九次,此法能退熱開胸。”
《小兒推拿療法簡編》:“醫者用左手托患兒抖肘,右手握患兒食、中、無名、小指,左右搖動如擺尾之狀,搖二十至三十次。”
蒼龍擺尾
鳳凰展翅
(三)鳳凰展翅
1.操作
以兩手食、中指固定患兒腕部,同時以拇指掐小兒精寧、威靈二穴,并上下搖動如鳳凰展翅之狀。次數20~50次。
2.功用
救暴亡,舒喘脹,除呃逆,定驚。
3.主治
驚風,抽搐,嘔吐,咳喘。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廣意》:“鳳凰展翅,此法性溫,治涼。”
《兒科推拿療法簡編》:“鳳凰展翅,效用救暴亡,舒喘脹,除噎,定驚。”
(四)赤鳳點頭
1.操作
用左手托小兒抖肘,右手捏患兒中指上下搖之,如赤鳳點頭之狀。次數20~30次。
2.功用
消脹,定喘,通關順氣,補血寧心。
3.主治
胸悶氣喘,煩躁不安,佝僂病,昏迷不醒。
引文:《兒科推拿療法簡編》:“醫者左手托小兒之抖肘,右手捏患兒中指上下搖之,如赤鳳點頭之狀。”
(五)猿猴摘果
赤鳳點頭
猿猴摘果
1.操作
以雙手食、中指分別夾住患兒兩耳尖向上提,再捏兩耳垂向下扯,如猿猴摘果之狀。向上提、向下扯各10~20次。
2.功用
鎮驚安神,除寒積、化痰涎,退熱。上提配百會有升陽舉陷之功。
3.主治
驚悸不安,寒熱往來,疳積,食積,痰涎。
引文:《按摩經》:“……猿猴摘果勢,化痰能動氣。”
《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猿猴摘果……其法以我兩手大食二指提孩兒兩耳尖,上往若干數,又扯兩耳墜,下垂若干數,如猿猴摘果之狀。”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密旨全書》:“猿猴摘果,祛痰截瘧之先鋒。”
《兒科推拿療法簡編》:“……猿猴摘果之狀,定驚悸,除寒積。”
(六)運土入水(運水入土)
1.操作
自拇指端橈側緣起,經拇指根至手掌邊緣,經小天心運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反之,稱運水入土。次數100~300次。
2.功用
(1)運土入水:
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
(2)運水入土:
健脾而助運,潤燥而通大便。
3.主治
(1)運土入水:
常用于新癥、實證,因濕熱內蘊而見小腹脹滿,小便赤澀、泄瀉、痢疾等癥。
運土入水
運水入土
(2)運水入土:
常用于脾胃虛弱而完谷不化,腹瀉、痢疾、疳積、便秘等癥。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廣意》:“運水入土,身弱肚起青筋,為水盛土枯,推以潤之。”“運土入水,丹田作脹,眼睜,為土盛水枯,推以滋之。”
《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秘書》:“運水入土(瀉),土者,胃土也,在板門穴上,屬艮宮;水者,腎水也,在小指外邊些。運者以我大指,從小兒小指側巔,推往乾坎艮也。此法能治大小便結,身弱肚起青筋,痢泄諸病,蓋水盛土枯,運以潤之,小水勤動甚效。”“運土入水(補),土者,脾土也,在大指;水者,坎水也,在小天心穴上。運者從大指上,推至坎宮,蓋因丹田作脹,眼睜,為土盛水枯,運以滋之,大便甚效。”
(七)水底撈明月(水中撈月、水里撈月、水中撈明月)
水底撈明月
1.操作
涼水滴在內勞宮上,在掌心做旋推,或由小指端推運起,經小橫紋、坎宮向內勞宮按之或邊推邊吹涼氣。現臨床多用右拇指面從患兒小指面推向指根,再經小橫紋推至乾宮轉向小天心,從小天心至內勞宮點按速拂起為1次。次數:10~30次。
2.功用
清熱涼血,寧心除煩。
3.主治
高熱、大熱,對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屬于邪入營血的各類高熱實證,尤為適宜。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水底撈月,此退熱必用之法也。水底者,小指邊也。明月者,手心內勞宮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兒手指,將我大指,自小兒小指旁尖,推至坎宮,入內勞輕拂起,如撈明月之狀。再一法,或用涼水點入內勞,其熱即止。蓋涼入心肌,行背上,往臟腑,大涼之法,不可亂用。”
《按摩經》:“水底撈月最為良,清心之熱此為強。”
《幼科鐵鏡》:“用冷水旋推旋吹為水底撈明月。”
(八)按弦走搓摩(此法治積聚,屢試屢驗)
按弦走搓摩
1.操作
醫者在小兒身后或在前,令小兒雙前臂上舉交叉放在肩或頭上。醫者用雙掌從兩腋下脅肋處,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止。次數50~100次。
2.功用
導瀉,行氣,理氣化痰消滯。
3.主治
胸悶氣喘,咳嗽,痰喘積滯,氣促不消,腹脹悶等癥。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此運開積痰、積氣、痞疾之要法也。弦者,勒肘骨也,在兩脅上。其法:著一人抱小兒坐在懷中,將小兒兩手抄搭小兒兩肩上,以我兩手對小兒兩脅上搓摩至肚角下,積痰積氣自然運化。若久痞則非一日之功,須久搓摩方效。”
(九)開璇璣
1.操作
先從璇璣穴沿每個肋間隙(左右各4個,止于膻中)自上而下從胸骨緣向兩側分推至腋中線,每個肋間隙推3~5次,稱推胸八道;繼揉膻中或分推膻中;再從胸骨柄推至鳩尾(降逆作用),反之從鳩尾推至胸骨上(有升提作用,可催吐),再從鳩尾推至臍20次,繼分腹陰陽50~60次或從臍向兩側分推或摩腹100~200次,最后由臍直推至小腹100次,稱開璇璣。(可根據病情,選做法及量)總時間約3~5分鐘。
2.功用
宣通氣機,止咳化痰,降逆止嘔,消食化積。
3.主治
胸悶,痰喘,呃逆,嘔吐,食積,胸腹脹滿,腹瀉,以及泌尿、生殖系統諸病癥。
開璇璣是開通上、中、下三焦之氣機,包括推胸八道、揉膻中,分推腹陰陽,揉中脘至神闕及小腹(包括氣海、關元、中極等),即從呼吸、消化到泌尿生殖系統,均能受益,可見此穴作用廣泛。尤其適用于實熱證如高熱抽搐、昏迷不醒等危險急癥,因此有大推法之稱。
引文:《中國推拿》:“兩拇指自患兒胸肋由上而下分推,分推至季肋后,從胸骨柄下端向臍處直推,直推后再用右掌摩挪兒腹,摩挪后從臍向下直推,最后推上七節。”
《幼科集要》:“開璇璣,璇璣者,胸中、膻中、氣海是也。凡小兒氣促,胸高……切不可順推。”
開璇璣
(十)總收法(按肩井法)
1.操作
醫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兒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陷中),再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緊拿小兒食指和無名指,使患兒上肢伸直搖之,或上下點搖。次數:搖20~30次。
2.功用
通一身之氣血。
總收法
打馬過天河
3.主治
諸癥推畢,均用此法收之。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總收法,諸癥推畢,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永不犯。其法以我左手食指,掐按兒肩井陷中,乃肩膊眼也,又以我右手緊拿小兒食指無名指,伸搖如數,病不復發矣。”
(十一)打馬過天河
1.操作
醫者用左手托小兒左前臂腕部,使掌心向上,右手中、食指并攏用指端從小兒總筋、內關、間使、郄門至曲澤各穴彈打3次為1遍,共3遍為1次治療。
2.功用
清熱除煩,鎮驚利尿,通經活絡,行氣血,瀉心火。
3.主治
一切實熱、昏迷、驚厥,前臂麻木。常與六腑、水底撈明月、小天心、補腎配用。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術》:“打馬過天河法:法主涼,能去熱病。”
《按摩經》:“打馬過河:溫涼。右運勞宮畢,屈指向上,彈內關、陽池、間使、天河邊。生涼退熱用之。”
《推拿按摩卷·小兒推拿廣意》:“……此法性涼祛熱。醫用左大指掐兒總筋,右大中指如彈琴,當河彈過曲池,彈九次。再將右大指掐兒肩井、琵琶、走馬三穴,掐下五次是也。”
(十二)搖抖肘法
1.操作
醫者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托小兒抖肘,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時用中指按定天門穴,然后屈患兒之手上下搖之。次數20~30次。
2.功用
順氣活血,通經活絡。
3.主治
氣血虛弱,睡臥不安,佝僂病,貧血。主要用于虛弱兒或推拿保健用之。常與脾、腎、三關、足三里配用。
引文:《兒科推拿療法簡編》:“醫者先以左手拇、食、中三指托患兒抖肘,再以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時用中指安定天門穴,然后屈患兒之手上下搖之。搖20~30次。效用:順氣,和血,通經,活絡。”
(十三)揉臍及龜尾并擦七節骨
臍即肚臍,龜尾在脊的最下端閭尾穴;七節骨現代用從第4腰椎起至尾骨端成一直線。
1.操作
先用一手三指并攏揉臍0.5~1分鐘,繼拿托揉龜尾,后推七節骨。至于補瀉法根據辨證,虛、久病用補法,新、實證用瀉法,從尾骨端上推為補,自第4腰椎向下推至脊端為瀉。
時間:揉臍及龜尾各1分鐘,向上或向下推七節骨1~1.5分鐘。
2.功用
能升能瀉。
3.主治
泄瀉,痢疾,便秘,脫肛等。
本法復式手法:三穴一起用于治療泄瀉、痢疾及便秘、脫肛等,一般常用于虛寒性瀉痢,前賢多用于一手三指揉臍,另手托揉龜尾,揉后再上下擦七節骨,自龜尾上擦七節骨為補,自第4腰椎下擦七節骨為瀉(現與前人位置不同),虛寒用補,水瀉、濕熱、痢疾、里急厚重要瀉(因熱毒在腸內,一定要給出路,讓邪排出體外,否則全身癥狀加重),故第一天就用瀉法,第二天或第三天癥狀好轉后改為清補,逐漸改為補法,方能治療順利。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書》:“揉臍及龜尾并擦七節骨,此法治痢疾泄瀉神效。此治瀉痢之良法也。龜尾者,脊骨盡頭閭尾穴也……自龜尾擦上七節骨為補,水瀉專用補,若赤白痢,必自上七節骨擦下龜尾為瀉,推第二次,再用補。蓋先去大腸熱毒,然后可補也。若傷寒后,骨節痛,專擦七節骨至龜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滕州市| 万全县| 西城区| 福安市| 沙河市| 闽侯县| 边坝县| 福清市| 腾冲县| 东宁县| 金川县| 长寿区| 江城| 通城县| 香格里拉县| 乌兰察布市| 绥宁县| 革吉县| 邮箱| 台北市| 左云县| 兴和县| 金华市| 威海市| 云阳县| 来宾市| 博兴县| 安徽省| 科尔| 化德县| 陇南市| 紫阳县| 乐至县| 运城市| 韩城市| 腾冲县| 黎川县| 永州市| 监利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