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介入護理學作者名: 李麟蓀 徐陽 林漢英本章字數: 3342字更新時間: 2020-07-03 17:54:27
第二章 心理護理
第一節(jié) 心理護理的意義與做法
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制定且在憲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但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p>
護理心理學是一門護理學與心理學有機結合的邊緣學科,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部分。介入診療是一項新興的微創(chuàng)診療技術,在世界范圍的發(fā)展不過是近30年的事情,最近10年才在我國得到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介入診療與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相比還比較陌生,普遍存在著模糊認識和錯誤認知,正因如此,圍術期患者在介入診療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焦慮指數較高,特別是急重癥患者對介入診療的負性情緒更加明顯。介入診療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顯然不利于介入診療手術的配合,對手術的成功率和預后均存在負面影響。因此,對介入診療患者的心理維護與情緒調節(jié)顯得更加重要。心理護理就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提高手術成功率。
一、 心理護理發(fā)展現狀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醫(yī)學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醫(yī)學模式的提出,使護理工作的內容不再是單純的疾病護理,而是以患者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國外心理護理研究主張:把疾病與患者視為一個整體;把“生物學的患者”與“社會、心理學的患者”視為一個整體;把患者與社會及其生存的整個外環(huán)境視為一個整體;把患者從入院到出院視為一個連續(xù)的整體。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恩格爾(Engel GL)教授提出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yī)學模式,進一步強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護理觀念。
臨床心理護理作為整體護理的核心內容,以個性化護理、程序化護理、文化護理或宗教護理等形式,在護患溝通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資料進行全面評估,進而做出周密的護理診斷,制訂并實施系統(tǒng)的護理計劃。隨著護理學科的迅速發(fā)展和護理實踐的不斷變革,作為護理學重要組成部分的護理心理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fā)展。集中表現在:護理工作從病情需要向患者的需求轉變 ,按照新型護理程序,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等各方面系統(tǒng)地護理患者;護理工作除了執(zhí)行醫(yī)囑和熟練完成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之外,更多的是要發(fā)現和滿足患者的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
護士的角色已不僅僅是患者的照顧者,而更多的是擔當患者的教育者、咨詢者和管理者、傾聽者。在歐美國和東南亞國家,心理護理作為一種制度已經存在多年了。就美國的普通醫(yī)院而言,它們有專業(yè)的心理護理人員為患者開展各種各樣的服務。在大手術前后,心理學家總會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了解他們的情緒(圖2-1-1),建立心理服務檔案 ,為治療及護理提供有效的依據。將心理療法應用于臨床心理護理實踐 ,也成為了國外護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

圖2-1-1 術前關鍵詞宣教
近年來,運用護理心理學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已被國內醫(yī)護人員所接受和認同,護理人員的學歷教育及培訓也納入了心理學和護理學的內容,這方面的研究也不斷展開。鹿瑞云等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對患者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在臨床護理中,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是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手術患者,普遍會產生較強烈的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心理維護和調理至關重要,但還沒有形成制度,護理人員這方面的素質還普遍缺乏,就開展得比較好的醫(yī)院而言也還處于試驗階段,心理護理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還相當缺乏。
二、 心理護理的概念及其應用目的
(一) 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指在整個醫(yī)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主要是護理人員)借鑒心理學方法或個性化服務,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狀態(tài)。人們常忽視護士的作用,以為治病是醫(yī)生的事,其實人類對健康問題的“反應”則是多方面的,生理上的問題是可以通過醫(yī)學方法解決,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反應(如悲觀和抑郁),需要用心理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知識和方法來處理。需要以護士為主的醫(yī)務人員運用心理治療方法,包括環(huán)境體驗、光線、音樂、放松療法、身體語言等影響和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使之更有利于介入診療的配合、預后及康復,以便達到醫(yī)療的最佳效果。
(二) 心理護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正常的社會角色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既要經受疾病的折磨,又要適應門診或住院的環(huán)境及新的群體,會產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應(如同情、鼓舞、安慰、信心、心理舒適、平靜和安全感等)。護理人員需要利用心理學的方法或個性化的服務,盡可能滿足患者的上述需求,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維護與調理,促其改變負性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其中包括:
1. 解除或降低患者負性情緒(如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幫助患者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 幫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醫(yī)患關系,護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以協(xié)助患者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生活環(huán)境。
3. 通過心理護理盡可能幫助患者調適到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身狀態(tài)。
三、 心理護理的具體做法
美國心理護理的實施程序包括: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心理護理的計劃,心理護理的實施,心理護理效果的評價。國外較常應用于臨床心理護理的心理療法有音樂療法、松弛訓練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不排斥按照患者的需要自創(chuàng)方法,強調實用與效果,不少研究采用心理量表進行對照測驗 ,確?;颊攉@益。
國內醫(yī)院的心理護理沒有形成制度,絕大部分還停留在表面,沒有系統(tǒng)的評估和評價體系,離真正的心理護理相差甚遠。
我們應該從個性化與共性化兩方面來開展心理護理。解放軍總醫(yī)院介入放射科導管室從2007年開始探索介入診療患者的心理護理,共性化方面以環(huán)境體驗為主,如音樂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放松療法等,個性化心理護理借鑒心理診療的有關方法,形成了術前訪視緩壓,術中音樂、視頻及身體語言減壓,術后信心鼓勵排壓的心理護理模式。近5年的臨床實踐雖然沒有經過嚴格意義的評估與評價,但從患者及家屬的反映來看,普遍受到患者的認可,效果是良好的。
如何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通常主要采用臨床觀察法、訪談法,條件許可時,還可采用問卷調查法、心理測量法、個案分析法、現場實驗法等方法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如可以向患者顯示心理測量問卷,了解患者目前處于何種狀態(tài),這種輕松易溝通的方法常可誘導患者說出心中的擔憂與顧慮,明確護理方向,順利開展心理護理,優(yōu)化患者身心,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
四、 心理護理的原則
心理護理要遵循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以個體化為原則,要避免停滯于表面,泛泛而談,像做思想政治談話,一般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 接受性原則
常規(guī)護理遵照醫(yī)囑執(zhí)行便可,心理護理則應以患者愿意接受為前提條件。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的疾患要感同身受,以極大的同情心來理解患者的所作所為,與患者建立起信任關系,要以非常通俗貼切的語言打開患者的心扉,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才有可能讓患者積極地接受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在事前沒有做任何鋪墊和溝通的情況下,做公式化的灌輸,這樣有可能適得其反。所以護士的誠懇態(tài)度、真摯的語言、得體的舉止、真誠的微笑非常重要。如對患者的痛苦表現出同情與耐心,而不是厭惡與排斥。并主動與患者建立起融洽的關系。
(二) 支持性原則
心理護理與心理治療不同,心理護理一般沒有固定的療程和模式,不得強迫患者接受,以支持和協(xié)助為主要方式。只有在臨床心理護理過程中做到“無損傷于患者身心健康”不違背患者主觀意愿才能為患者接受,才能準確把握患者心理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分析原因,評估問題,選擇正確的對策,充分展現心理護理的價值。
(三) 個體化原則
心理護理要避免公式化,團體化,泛泛而談,要切合患者的個體化心理需要,方式方法要根據患者自身的條件確定,切不可模式化、公式化。對一個具體患者來說,要了解他的主要心理反應的性質,知道他主要心理反應的強度以及導致患者負性心理反應的主要原因,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治療及自身情況的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個體化護理的目的。
(四) 保密性原則
對在咨詢過程中獲知的患者隱私,非經患者許可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不要對患者不想深談的話題窮追不舍。
(五)自我護理的原則
由于心理護理具有診療過程中的支持性、協(xié)助性特點,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心理護理的目的是啟發(fā)患者自我護理,激發(fā)患者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反之則心理護理的作用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