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介入護理學作者名: 李麟蓀 徐陽 林漢英本章字數: 4340字更新時間: 2020-07-03 17:54:26
第三節 介入護理學
一、 護理學概念
護理最初來自母親對子女的天性關愛,從哺育嬰幼兒開始,延伸到對患病親人的生活照料,她們總是選擇最良好的生活環境、最適合的飲食與最需要的溫暖關懷自己的孩子或患病的親人,使之健康成長或恢復健康。人類因為有這一本性而得以延續。
所以,這種關心照顧與護理和營養相佐,人們把拉丁文“nutricius”一詞用來表達這一層意思——護理,意為養育、護助、調理、保護與照顧幼小、病患及傷殘人員,把從事這一工作的人稱為“nurse”。1914年上海第一次全國護士代表大會上,鐘茂芳提議中國稱為“護士”,“護”為保護、養育、愛護之意,“士”為從事這一職業具有專門學問的人。
早在4000年以前,古老的印度已提到護士的工作職責與條件,古希臘的最偉大醫師埃斯克雷庇被尊為神醫時,他的夫人被尊為撫慰者,兩個女兒參加了護理工作。這充分說明醫治與護理的密切關系。
在西方,自從社會分工出現后,一些專門從事護理的人都是缺乏醫療知識、粗俗而無為的幫傭人員,僅對患者提供喂飯、鋪床、給藥的服務,較好的則能幫助做清潔衛生,如洗澡、疏理之類的事。這與照護自己子女的差別很大,她們沒有真心地投入對患者的關愛與照顧之中。加之醫院條件很差,擁擠、骯臟,使傳染病蔓延播散,院內交叉感染嚴重,醫院內死亡率很高。
真正建立護士專業、護理理論、護士培訓,把護理工作提升并建立為護理學、并使人們對護士尊重的是南丁格爾。從此以后西方國家醫師尊稱護士為“sister”。筆者1986年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院時即已深刻領會了他們的這一親昵稱呼。
南丁格爾的基本理念是:“疾病是可以愈合的一個過程,除了治療以外,通過環境的改善,如陽光、空氣、供水與排水的保障;對患者飲食健康、被褥清潔、周圍噪音等條件改良;對患者的關愛、溝通與心理疏導等,是可以改善疾病的愈合過程、減少患者的死亡率的”。
隨著護理學(nursing science)的發展,它已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以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以及相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倫理學等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應用學科。
根據1980年美國護理學會對護理學所下的定義是:“護理學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的科學。” 也是:“一種具有目的行為的過程,即指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過程中,護理人員的信念、價值觀以及尋求的知識。它可以影響其護理專業行為及護理品質。”
護理教育的過程在于培養護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護理人員成為有思考及自主的專業人員。
二、 介入護理學概念
由于介入工作是20世紀60年代的新學科,至今沒有明確的介入護理的定義,在我國許多醫院的介入護士工作延伸于外科手術護理的概念,他們由于缺乏介入知識,所以停留在保管醫療器械,提供術中消毒敷料與器具,協助處理術中患者的并發癥而已。術后的患者回原病房觀察,沒有專職介入護理人員,因此,一度因護理人員對介入工作不了解,處理不了患者出現的并發癥,由于護理質量不高或不當,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
隨著介入病房建立以來,這方面已有所改善,逐漸重視介入護理人員的學習,并著手建立介入護理學的新概念。
與內、外、婦、兒的護理學相同,介入護理學也是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研究的是整體的人,護理工作的基本方法是護理程序,把解決人的健康問題作為根本目的。只是介入護理直接相關的醫學內容為介入放射學、接觸的患者是介入患者,所以介入護理學的內涵是與介入相關的護理學。
(一) 介入護士的定位
護士是具有獨立人格而從事一項最精細藝術的天使。她從事一種助人的活動,幫助介入患者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使其維持生存、達到獨立和自立能力,同時還教育患者和增強患者的應變與適應能力、尋求健康的行為、達到完美的健康狀態,為介入患者提供健康服務,而造福于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崇高職業。
介入護士也必須通過嚴格和正規的介入學與護理學的教育與培訓。使她們掌握著一門本學科的理論體系和專門技術,并不斷在介入護理實踐中積累與研究,通過批判性及獨立創造性的思考,以尋求有關介入護理專業知識的成長與應用,貢獻護理服務于人類。
(二) 介入護士與介入醫師的關系
前已敘及早期英國醫師很不重視護士工作,當南丁格爾去前方醫院時被拒于病房外,通過南丁格爾的努力工作,傷員的死亡率從42%降到2%,使護士工作贏得了醫師與社會的尊重,醫師用sister(姐妹)來稱呼護士,可見其關系之親密。介入醫師與介入護士也應建立起這種兄妹的關系,在對患者的治療中密切合作,互相尊重,為把病患者恢復健康而努力。
誠然,對患者來說醫生的醫術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介入手術如外科手術,是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治療前患者的病患心理與身體條件都需要適當準備,治療后的觀察與護理則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介入工作剛剛興起,沒有介入病房,患者在介入手術后由其他科代管,這些醫生與護士都不了解介入術后的并發癥,如肝癌栓塞后往往有腹部疼痛,不懂得腹部疼痛可能是肝癌栓塞術后破裂所致,以致觀察不詳,造成患者失血過多而死亡。這正說明介入護理對治療的重要,所以介入醫師需要介入護士的密切合作共事。而介入護士也需要學習提高自己的介入護理知識,護士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不是附屬于醫師,僅僅遵守醫囑打針、送藥、做助手而已,她們必須用自己的護理知識,在醫囑之外觀察病情的微小變化,用各種手段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三) 介入護士與介入患者的關系
介入護士必須認識到護士不是護理疾病而是護理患者,面對的是人,所以,護理行為必須以護理道德為基準,這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所應遵循的根本指導法則或標準。其基本原則是: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
介入護士與患者的關系準則應該是:
1. 以人為本
愛因斯坦曾說過:“首先要成為一個人,其次成為藝術家,最后才成為鋼琴家。”這句名言同樣適用于任何人,介入護士也不例外。介入護士本身應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把自己培養成為人,才能把患者當成人。那種對患者冷漠、厭煩的態度,首先就是對自己作為人來說是一種褻瀆。我們不可能要求護理人員“愛患者如親人”,但護士應對病患者有同情心,那種對患者的疾苦、病痛和不幸沒有感情上的共鳴、關懷與體貼,缺乏對患者的理解與關心的人是不配做介入護士的。
同樣,在對待患者方面我們關心的是人,不是某個病,更不分患者的職位、貧富、地位、文化、年齡,甚至什么種族、國籍、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相待、一視同仁,尊重患者的人格,維護其對生命和健康的自主權利。學習南丁格爾以其人道、慈善之心為交戰雙方的傷員服務。時至今日應該認識到文革期間以階級為綱區分不同人類分別對待的極左做法是錯誤的,它使我們喪失了許多自己人,也無故地傷害了“敵人”。
2. 盡職盡責
護理人員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把挽救患者的生命視為自己的崇高職責,并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筆者在參觀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介入手術時,聽到患者一聲呻吟,立即見到兩名護士上去貼在患者耳邊做心理護理,可惜攝片時未搶到鏡頭,照相時患者已安定,護士已起身,但仍未離開(圖1-3-1)。

圖1-3-1 護士在介入臺旁做心理護理
介入護士應該認識到盡職盡責是護理人員最基本的道德義務。對患者提供治療、護理、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做好心理護理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護理人員義不容辭的義務。不管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條件下都應自覺履行本職義務,把職業的職責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不惜犧牲個人利益而服務于患者。
3. 認真細致
如前所述,當南丁格爾為一名患者因護士給錯藥而被毒死時,意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自始至終、自覺地、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在對患者查體、記錄、治療及發藥時,必須三查六對,防止差錯。另一方面,護士在工作中認真仔細地觀察患者,發現患者微小的病情變化,可能及時地觀察到介入術后的并發癥,從而贏得搶救時間。事實上,有許多并發癥是可以被發現于早期,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不幸事故的發生。然而,護士的行為正確與否,難以監督。只有“良心”對護理人員的行為起著監督作用,護理職業的良心要求護理人員忠于患者的利益,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做有損于人民健康的事。
4. 努力進取
護理人員應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且全身心地投入,刻苦學習、勤奮工作、謙虛謹慎、對技術精益求精。從在醫療上的被動轉變成主動,需要大量的知識,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所以學習是長期的任務。不應以為護士是服侍人的簡單勞動,同一工作不同品質的人的結果不同,作為一名護士,可以很簡單地執行醫囑、發藥、打針、量體溫,也算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但作為介入護士可以做得更好、通過學習能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病種、不同治療與不同反應,從而能更好地護理患者,也會有意識地關注異常現象,避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或發展。
護士的進取心與為患者服務的責任意識有著密切關系。
5. 自我犧牲精神
介入護士與一般外科護士不同,她要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經常停留在X線機旁工作,接受射線的傷害。在西方國家,護士要與醫師一起上手術臺,做助手,稱臺上洗手護士,另有護士在臺下作巡回護士,他不僅要遞送器械、給別人打針、輸液,更要觀察病情、處理患者的訴求,不停地作心理護理,參與搶救應急。所以手術中,護士基本上不是在手術室外,而是在手術室內不停地巡回。他們的介入手術室雖然有門,但是門是敞開的(圖1-3-2)。相比之下國內介入護士則缺乏這一方面的訓練。

圖1-3-2 介入手術室的門是敞開的
三、 介入護理的范疇
古印度已對護理方面有所描述,如繃帶包扎、藥劑、解毒等,對產婦還提出要特別重視個人清潔衛生、室內空氣新鮮,對助產士要求剪短發和指甲、每日沐浴等。古希臘也提到在照顧患者方面,除了診斷、治療及開出處方外,給患者清潔、平整的被單,教患者洗漱口腔,調節心臟病、腎臟病的飲食,施行按摩,讓患者欣賞音樂等。古羅馬人認為沐浴保持個人身體的清潔可延長壽命,因此羅馬非常重視環境衛生,修建上下水道,供應清潔水和公共浴池。
介入護理除上述一般基礎護理以外,還應該掌握心理護理、介入專業知識、預防醫學及康復知識。
介入護理包括:介入治療的疾病與它的癥狀護理、介入治療前的準備與治療后的觀察與護理,介入術中的臺上與臺下護理及術后的康復指導。
由于介入治療的疾病與癥狀可能與其他臨床科室有交叉,如主動脈夾層、顱內動脈瘤可見于外科;門脈高壓與阻塞性黃疸可見于內科;子宮肌瘤與輸卵管阻塞可見于婦產科;鼻出血見于五官科;肝癌見于腫瘤科等。介入治療前后的觀察相似于外科,但又不相等,譬如它所用的器械就不一樣,術后的觀察內容也有異。而介入專業知識往往是一般護士所缺乏的,因為至今在臨床教學方面沒有作為必修課程推廣,介入護士必須在工作中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而康復護理也可見于其他各臨床科的護理。
(李麟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