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中醫(yī)單方驗方精選·內(nèi)科下冊
- 易法銀 喻斌
- 8字
- 2019-12-27 12:07:38
六、氣血津液病證
(一)郁證
郁證
方名:柴胡術苓煎
組成:土柴胡 白術 茯苓 巖防風 田邊菊根 烏泡根 鴨腳歸各10克 甜草3克
功用:和肝理中,散郁養(yǎng)血。
主治:郁證,屬肝郁血虛證。
方解:土柴胡疏肝解郁;鴨腳歸、烏泡根養(yǎng)血柔肝;茯苓、白術、田邊菊健脾生血;甜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和肝理中,散郁養(yǎng)血之效。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
方劑來源:《壽世得效方》
方名:柴胡芍歸湯
組成:白芍 當歸各20克 生地15克 遠志10克 丹參15克 珍珠母 炒麥芽 柴胡 酸棗仁 百合各30克 炙甘草6克
功用: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
主治:郁證。
方解:柴胡、炒麥芽疏肝解郁;白芍養(yǎng)陰柔肝;當歸、生地補血活血化瘀;百合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遠志、酸棗仁、珍珠母安神益智;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方劑來源:《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
方名:延胡索郁金湯
組成:柴胡 延胡索 郁金各15克 佛手 木香各10克 珍珠母 菟絲子各30克 龍骨 牡蠣 枸杞子 茯苓 山茱萸各20克
功用:疏肝養(yǎng)心,寧血安神。
主治:郁證。
方解:柴胡、延胡索、郁金、木香、佛手疏肝養(yǎng)心,行氣;菟絲子、枸杞子、山茱萸補益肝腎;茯苓補氣健脾;珍珠母、龍骨、牡蠣鎮(zhèn)靜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疏肝養(yǎng)心,寧血安神之功效。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方劑來源:《中醫(yī)藥導報》,2010
方名:歸芎生地湯
組成:當歸4錢 川芎 生地 白芍 香附各3錢 黃連1錢 黃芩2錢 甘草5分
功用:活血行氣,柔肝止痛。
主治:婦人素性急躁,喜怒多妒,氣血俱熱,胸腹脹痛。
方解:當歸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黃連清熱燥濕;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行氣,柔肝止痛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方劑來源:《湖南省中醫(yī)單方驗方選·第六輯》
方名:歸術芎柴湯
組成:當歸 柴胡各3錢 川芎 白術 粉丹 桂枝 廣皮 法夏各2錢 廣香1錢 炙草 條芩各錢半
功用: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主治:婦人性急善怒,憂慮過度,郁結腹痛。
方解:當歸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粉丹活血散瘀;柴胡疏肝解郁;廣香行氣止痛;桂枝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廣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炙草調(diào)和諸藥;條芩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注意事項:有孕去半夏,加黨參2錢。
方劑來源:《湖南省中醫(yī)單方驗方選:第六輯》
方名:根白菖蒲飲
組成:李根白皮15克 水菖蒲9克 開口箭3克 冬古殼 幼狗柑 鴨腳當歸 回頭青 羊開口各10克
功用:疏肝解郁,行氣散結。
主治:氣郁癥。
方解:李根白皮、回頭青疏肝解郁,行氣散結;冬古殼、幼狗柑寬胸行氣破結;水菖蒲醒神發(fā)語;羊開口、開口箭能張口發(fā)語開喉竅;鴨腳當歸活血收氣。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氣散結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
方劑來源:《壽世得效方》
臟躁
方名:土田湯
組成:鮮土田三七3兩 豬心適量
功用:化瘀潤燥,安神寧心。
主治:臟躁證。
制法:搗爛,與豬心同燉。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豬心及湯。
注意事項:連吃10至30天。
方劑來源:《常用中草藥配方·上冊》
方名:桑參白歸湯
組成:太子參 白芍 山楂 沙參各30克 銀柴胡 玄參 麥冬 當歸 桑白皮 五味子各10克 甘草6克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潤燥生津。
主治:臟躁證。
方解: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山楂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當歸補血活血;玄參、銀柴胡清熱涼血滋陰;白芍養(yǎng)血柔肝,斂陰收汗;沙參、麥門冬益肺養(yǎng)陰潤燥;甘草調(diào)和諸藥。桑白皮與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潤燥生津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方劑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
方名:龍骨大棗湯
組成:炙甘草 合歡皮各3錢 小麥5錢 大棗7枚 龍骨 牡蠣 棗仁各4錢
功用:益氣養(yǎng)血,鎮(zhèn)驚安神。
主治:臟躁,頭昏心悸,喜怒無常,失眠納差,多疑。
方解: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小麥斂心陰,固表止汗;大棗健脾益氣,養(yǎng)血安神;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棗仁養(yǎng)心陰,益肝血;合歡皮解肝郁。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鎮(zhèn)驚安神之效。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注意事項:睡前服,連服5~7劑即效。
方劑來源:《中醫(yī)臨床集錦》
方名:黃芪橘絡飲
組成:黃芪 橘絡 川貝母 云苓 棗仁 遠志 僵蠶 珍珠母 石決明 當歸 焦術 白芍 丹參 炙甘草各適量
功用:益氣養(yǎng)血,安神止痙。
主治:臟躁痙攣。
方解:黃芪、焦術益氣健脾;橘絡行氣通絡,化痰止咳;川貝母清熱化痰;云苓健脾燥濕;棗仁補肝養(yǎng)血安神;遠志寧神益智;僵蠶化痰定驚;珍珠母平肝潛陽,清肝瀉火;石決明清瀉肝熱,鎮(zhèn)潛肝陽;當歸補血;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丹參活血;甘草益氣解毒。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安神止痙之功。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注意事項:連服5~7劑即效。
方劑來源:《中醫(yī)臨床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