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節 獨活

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干燥根。味辛、苦,性微溫,歸腎、膀胱經。能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常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風寒夾濕頭痛。此外,獨活還具有祛濕止癢之效,用于治療皮膚瘙癢。臨床應用在治療內科系統疾病、外科病、婦科病、兒科病等方面正體現出獨特的療效。歷代名方如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獨活細辛湯等皆有獨活入藥。
一、臨床新用
(一)內科疾病
1.治療風濕性心肌炎
獨活、防風、遠志、茯神、生姜各10g,附片15g(先煎),肉蓯蓉、桂枝、黨參、黃芪各12g,炙甘草21g。煎服,每天1劑,服藥42劑后痊愈[陜西中醫,1992,13(6):272]。
2.治療原發性低血壓
獨活、防風、遠志、茯神、當歸、肉蓯蓉、附子(先煎)各10g,黃芪30g,黨參、白術、炙甘草各15g,生姜6g。日1劑,水煎服。4劑后癥減,原方加桂枝再進5劑,諸癥悉愈[陜西中醫,1992,13(6):272]。
3.治療眩暈
獨活50g,雞蛋12枚,加水同煮,雞蛋熟后敲碎蛋殼,使藥液滲透進去。每天早晚各服1個雞蛋,6天為1個療程,病情輕者1個療程癥狀消失,病重者2~3個療程可痊愈[江西中醫藥,1996(S2):77]。
4.治療慢性胃炎
獨活、生姜、防風、羌活、陳皮、白術、半夏、柴胡、炙甘草、澤瀉各10g,黃芪、茯苓、白芍、黨參各20g,黃連6g,大棗5枚。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治療83例,總有效率達96.4%[陜西中醫,2009,30(1):33]。
5.治療胃黏膜脫垂
獨活、黨參、半夏、羌活、白術、陳皮、炙甘草、白芍、茯苓、澤瀉、柴胡、防風各10g,黃芪30g,黃連2g,生姜5片,大棗3枚。每天1劑水煎服。治療25例,療效佳[中醫雜志,1983(4):44]。
6.治療泄瀉
獨活、羌活、枳殼、桔梗、柴胡、川芎、前胡各9g,葛根25g,秦皮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3g。日1劑,水煎服。服藥6劑后可獲痊愈[四川中醫,1988(4):10]。
7.治療便秘
獨活、防風、郁李仁各10g,決明子、火麻仁各12g,懷牛膝、山茱萸各15g,生地、菟絲子、枳殼、檳榔、萊菔子各20g,威靈仙40g,白術60g,大黃2g。煎服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服其他通便藥品。用于脾虛便秘患者,治療68例,總有效率達94.2%[河北中醫藥學報,1998,13(1):17]。
8.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
獨活、川芎、黨參、枳殼、前胡、柴胡、茯苓、桔梗、羌活、甘草各9g,薄荷3g,生姜3片為基礎,隨證加減。每天1劑煎服,4周為1個療程。治療152例患者,治愈139例,HBsAg陽性轉陰性34例[國醫論壇,1992(5):27]。
9.治療肝硬化男性乳房發育
獨活、羌活、乳香、沒藥、三七等制成雙活貼外用。清潔乳房后貼敷,貼24小時后間隔1~2小時后再次貼敷,6天為1個療程,治療8例,總有效率87.5%[中醫藥信息,1997(5):17]。
10.治療水腫
獨活、冬瓜皮、六一散(滑石、甘草)、茯苓皮、麻黃、桂枝、白術、木香、通草、黃芪,組成利水消腫湯,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取獨活引水歸腎、下行膀胱之功,獲效[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4,18(6):497]。
11.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獨活、川芎、羌活、當歸、熟地各15g,桃仁、紅花、牛膝各10g,白芍20g,甘草3g。煎湯服用,每天1劑。配合西藥甲鈷胺注射液靜脈滴注(每天1次),常規應用降糖藥和胰島素等。對照組只使用甲鈷胺治療。治療40例,總有效率達90%,與對照組比較能有效降低血脂,血糖控制情況效果佳[陜西中醫,2011,32(8):970]。
12.治療糖尿病足
獨活、羌活、防風、續斷各10g,吳茱萸、艾葉、海桐皮各15g,川紅花、當歸尾、荊芥各6g,生川烏12g,細辛5g,生蔥4條(洗凈切碎),米酒、米醋各30ml。加水煎藥2000ml,分2次外洗,藥液不重復使用,配合胰島素控制血糖。每天1次,20分鐘。30天為1個療程,治療56例,總有效率達100%[新中醫,2004,36(11):44]。
13.治療癇病
獨活、羌活各25g,制川烏、益智仁、沉香各20g,防風、法半夏、天麻、白附子各30g,當歸、僵蠶、甘草各15g,雄黃、冰片各3g,全蝎10g,蜈蚣6條。研成細末裝入瓷瓶備用。發作時用生姜湯送服9~12g,繼以本方改成煎劑可用于癇病持續發作[中醫雜志,1984(1):43]。
14.治療舞蹈病
獨活10g,生石決5g,鉤藤、僵蠶、白芍、川芎各10g,桂枝、牛膝、甘草各5g,防風、法半夏、天麻、白附子各30g,當歸、僵蠶、甘草各15g,雄黃、冰片各3g。水煎服,日1劑。配合針刺大椎、內關、手三里等穴位,隔日1次。可獲佳效[中醫函授通訊,1992,33(9):19]。
15.治療有機磷殺蟲藥中毒后遺癥
獨活、川芎、牛膝、當歸、杜仲、陳皮、山茱萸、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各10g,生地、黃芪各30g,附片15g,赤芍、地龍、雞血藤各20g。水煎服,每天1劑,配合當歸注射液和維生素B 1注射液穴位注射(手三里、足三里、曲池、陽陵泉等)。治療14例中毒后遺癥期四肢肌肉萎縮患者,均獲痊愈[湖北中醫雜志,1989(3):23]。
16.治療自汗
獨活、羌活各5g,生黃芪18g,防風、柴胡各8g,黨參、茯苓、澤瀉各15g,炒白術、法半夏各12g,炙甘草、陳皮、黃連各10g。日1劑,水煎湯服,10劑后痊愈[河北中醫,2011,33(8):1176]。
17.治療內傷發熱
獨活、防風、澤瀉、甘草各10g,紅參、白術、半夏、茯苓、陳皮、白芍、生姜、柴胡各15g,黃芪25g,大棗5枚。每天1劑,煎服,服藥20劑,痊愈[中醫雜志,2011,52(增刊):44]。
18.治療白塞病
獨活、升麻各6g,玄參、菊花、蒲公英各30g,連翹20g,防己10g,梔子12g,竹葉9g,甘草15g。日1劑,水煎服。外陰潰瘍愈合不佳,用蜈蚣1條、全蝎2條研末沖服。服藥12劑痊愈,后期康復時與龍膽瀉肝丸、羚翹解毒丸合用,鞏固療效[山西中醫,1994,10(2):50]。
19.治療雷諾病
獨活、防風、干姜、伸筋草、木瓜、白芍、茯苓、柴胡各15g,紅花、姜黃、三棱、莪術各20g。3天1劑,水煎40分鐘后先熏后洗患處,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0例,效佳[新疆中醫藥,1995(4):47]。
20.治療多寐
獨活、白芍、大棗、澤瀉、防風、茯苓、羌活各15g,陳皮、半夏、生姜、荷葉、柴胡、酒黃連、石菖蒲、焦山楂、藿香各10g,炒白術、炙黃芪、黨參各30g,炙甘草5g為基礎,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收效甚佳[江蘇中醫藥,2008,40(7):56]。
21.治療失眠
獨活30g,朱砂、琥珀各6g。研末混勻,裝入2號空心膠囊。每晚睡前2小時服6粒,連用10日。共治210例,結果臨床治愈175例,有效30例,無效5例[湖北中醫雜志,1991(2):6]。
22.治療腫瘤骨轉移
獨活、防風、秦艽、桑寄生、川斷、杜仲、雞血藤、茯苓、地黃、芍藥、當歸、鱉甲各15g,川芎10g,人參、蚤休、尋骨風各20g,細辛4g。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服用3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配合止痛治療:硫酸嗎啡緩釋片30~60mg每12小時口服,疼痛加劇時,采用肌內注射鹽酸布桂嗪。治療組50例采用中藥及止痛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46例單用止痛治療[中國醫藥指南,2009,7(2):14]。
(二)婦科疾病
1.治療崩漏
獨活6g,黨參、黃芪各60g,炒升麻、益母草各30g,桔梗、血余炭各10g,柴胡9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50例,總有效率90%[陜西中醫,1989,10(8):340]。
2.治療慢性盆腔炎
獨活、羌活、白芷、川椒、乳香、沒藥、千年健、紅花各30g,桑寄生、當歸、防風、續斷各120g,艾葉、透骨草各250g,血竭10g,五加皮120g。研成粗末,放入布袋制成300~500g的藥包,蒸后熱敷下腹。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取效[中國醫藥學報,1997,12(3):61]。
3.治療不孕癥
獨活、土鱉蟲、赤芍各15g,防風、當歸尾、透骨草、艾葉、五加皮、白芷各30g,川椒、紅花各12g,血竭、乳香、沒藥各6g。研成細末,蒸透后熱敷小腹及少腹兩側,配合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治療87例輸卵管閉塞導致的不孕患者,治愈率為80.46%[河南中醫,1993,13(1):23]。
4.治療產褥感染
獨活、羌活、川芎、荊芥各9g,茯苓、枳殼各12g,前胡、桔梗、柴胡、防風各6g,甘草3g,當歸、桃仁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4劑痊愈[國醫論壇,1992(2):33]。
5.治療產后身痛
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當歸、白芍、熟地為方。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飯前半小時口服。治療32例,總有效率94%[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8):1075]。
(三)兒科疾病
1.治療小兒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獨活、巴戟天、沉香、生薏苡仁、菟絲子、麥冬各8g,人參、鹿茸、杜仲、鎖陽、懷牛膝、木瓜、蒼術、黃柏各10g,當歸、熟地各12g。各藥炒干后研成細末,每天3次,每次3g口服,配合服用常規西藥治療。8周為1個療程,間隔2周后開始下一療程。2個療程后評估,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醫學理論與實踐,1998,11(6):274]。
2.治療小兒脊髓灰質炎
獨活、當歸、杜仲、地黃、茯苓、五加皮各9g,桑寄生12g,酒炒秦艽6g為基礎,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配合西醫常規藥物治療。治療200例,6個月后恢復199例[臨床醫學,1992,12(3):132]。
3.治療小兒痄腮
獨活、蘇葉、羌活、防風、蘇木、柴胡、夏枯草、銀翹、黃芩、蟬衣各10g,桔梗、蒲公英各15g。日1劑,水煎服。配合外敷“金黃散”。2劑后腮部紅腫疼痛明顯減輕,續用該方加減治療,病愈[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1):31]。
4.治療嬰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羌活、獨活各12g,大黃30g,澤蘭15g,防風9g,組成骨傷康復外洗顆粒備用。取藥粒加熱水溶化,先熱氣熏蒸患肢,水溫稍減,浸洗患肢,并行輕柔按摩。每天2次,每次15~30分鐘。冬季加蓋棉墊,保溫。肢體有破損、潰瘍時禁用中藥泡洗。同時結合潘賽緹法矯形、石膏管型外固定。治療16例,優良率93.75%[陜西中醫,2010,31(7):833]。
(四)五官科疾病
1.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獨活、夏枯草、旱蓮草、川牛膝、谷精草、槐花、蒼術、玄參、五味子、甘草、木瓜、遠志、熟地為基礎方,依病情加減藥量。日1劑,水煎服。3日后復查,效果顯著[中國急救醫學,2001,21(1):53]。
2.治療鞏膜炎
獨活、羌活、黃連各6g,桑白皮、黃芩、生地、知母各10g,決明子、石決明、赤芍各15g,五味子8g,甘草4g。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20劑后,諸癥明顯好轉[江西中醫藥,1986(1):38]。
3.治療葡萄膜炎
獨活、柴胡、羌活、龍膽草、黃芩、黃柏、知母各10g,寒水石、茺蔚子各15g,蔓荊子、防己、車前仁各12g,決明子20g,紅花6g,生地30g。水煎服,每日1劑。配合結膜下注射散瞳劑0.3ml,地塞米松眼藥水和阿托品眼藥水滴眼,每日3次。21劑后,取效[江西中醫藥,1990,21(5):30]。
4.治療變應性鼻炎
獨活、人參、川芎、防風、柴胡、甘草、荊芥。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至400ml,早晚各服200ml。連服10日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68例,總有效率94.2%[光明中醫,2008,23(4):451]。
5.治療梅核氣
獨活、厚樸、茯苓、旋覆花各15g,代赭石30g,半夏、陳皮、蘇葉、桔梗、川貝母各10g,射干12g,甘草6g,生姜3片。每天1劑,水煎服,15劑后痊愈[中醫研究,2010,23(6):61]。
(五)外科疾病
1.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
獨活、甘草、陳皮各7g,黨參、澤瀉、防風、羌活、威靈仙、蟬蛻、黃連各10g,黃芪、白術、茯苓、白芍各15g,柴胡、半夏各5g,大棗5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10劑可痊愈[吉林中醫藥,1992(5):29]。
2.治療銀屑病
獨活、羌活各10g,山藥、苦參、牛膝、白鮮皮、菟絲子、黃芪、白蒺藜、車前子、山茱萸各20g,火麻仁、郁李仁、地膚子各15g。煎湯洗患處,每天2次,每次30分鐘,1劑可用3天,1個月為1個療程,配合服用搜風涼血藥物。治療21例,平均服藥3個月。效果顯著者用藥10天后鱗屑減少,瘙癢停止,紅斑顏色變淺[河北中醫,1998,20(6):348]。
3.治療白癜風
獨活、白芷、補骨脂、菟絲子各100g,紅花50g。研成藥末后,浸泡于70%乙醇溶液中,7天后過濾為酊劑。每天從小片病變范圍開始,涂藥1~2次,治療3~6個月后觀察總有效率達82.5%[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6,10(2):372]。
4.治療過敏性紫癜
獨活、秦艽、牛膝、當歸、赤芍、防風、威靈仙各10g,紫草、海風藤各12g,土茯苓、薏苡仁各30g,甘草6g。煎湯服用7~30天,尤其適宜于風濕侵襲,血脈瘀阻之膝、肘關節紅腫熱痛[中國中醫急癥,2005,14(5):431]。
5.治療陳舊性軟組織損傷
獨活、羌活、白芷、山柰各15g,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20g,生蒼術60g,研成藥末,乳香、沒藥各15g另包后與藥末加開水和50ml燒酒調和,布包熱敷患處,反復使用后加酒不加水,治療25例患者均獲痊愈[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6(1):19]。
6.治療骨傷科瘀腫
獨活、羌活、薄荷、姜黃、乳香、沒藥、大黃各10g,荊芥、當歸、五加皮、續斷各6g,生姜15g,生川烏、生草烏各12g,植物油1250g,紅丹625g。各藥依法制作成消腫活血膏,并攤涂于膠布成貼膏劑,每帖重12g,外敷患處。治療100例,其中軟組織損傷65例、骨折30例、結核腫瘤致骨病者5例,治療1~5次,有效率91.19%[時珍國醫國藥,1999,10(3):190]。
7.治療關節僵硬
獨活、羌活、牛膝、寄生、蘇木、伸筋草、寬筋藤各30g,荊芥、防風、桃仁、沒藥各25g,紅花、乳香、川烏、草烏各20g,生大黃15g。各藥加水5000ml,煎20分鐘后藥液盛于盆中,將患關節先熏后浸洗(傷口未愈不宜),并適度活動。每次半小時,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28例,關節259個,平均3個療程,治愈198個,好轉61個,均有效[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5(4):32]。
8.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獨活、桃仁、紅花、穿山甲、秦艽、當歸各10g,黃芪12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服,藥渣煎后洗患肢。治療8名患者,平均服藥42劑,總有效率100%[新中醫雜志,2010,42(5):62]。
9.治療凍瘡
獨活、羌活、川芎、荊芥、丁香各8g,當歸、肉桂、桂枝各12g,白芷、防風、小茴香、八角茴香各10g,紅花、樟腦各5g。共研細末,浸泡入白酒400ml中,密封3天后可使用,搖勻藥液后涂擦患處。治療188例,皆獲滿意療效[山東中醫雜志,1997,16(8):380]。
二、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
《名醫別錄》:“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性論》:“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醫學啟源》:“苦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湯液本草》:“獨活,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神農本草經疏》:“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
《本草綱目》:“治諸中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
《雷公炮制藥性解》:“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
《本草正》:“味苦,氣香,性微涼。升中有降。善行滯氣,故入腎與膀胱兩經,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或因風濕而齒痛、頭眩、喘逆、奔豚、疝瘕、腰腹疼痛等證,皆宜用之。”
《本草匯言》:“獨活善行血分,祛風行濕散寒之藥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屈伸,腰膝不能俯仰,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祛散寒邪。”
《本草求真》:“獨活,辛苦微溫,比之羌活,其性稍緩。凡因風干足少陰腎經,伏而不出,發為頭痛,則能善搜而治矣。以故兩足濕痹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毒齒痛,頭暈目眩,非此莫攻。”
《本草正義》:“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藥……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凡寒濕邪之痹于肌肉,著于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于經脈骨節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
朱步先:“獨活之功用,善理伏風,王好古稱其能‘搜肝風’,為疏息肝風之妙品;甘辛性溫,即能辛通達郁,又可升清陽。”[中醫雜志,1986(3):16]
趙紹琴:“用獨活等風藥,可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透邪外出,是下焦肝腎之病如各種腎病的必用藥。”[遼寧中醫雜志,2004,31(2):96]
三、化學成分
獨活的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類和揮發油類,還有少量甾醇和糖類成分。其中香豆素類主要包括甲氧基歐芹素、香柑內酯、花椒毒素、傘形花內酯、佛手酚、歐芹烯酚、歐芹酚甲醚、二氫歐山芹醇、二氫歐山芹素、二氫歐山芹醇乙酸酯、異歐前胡素、補骨脂素、2’2去氧橙皮內酯水合物、沒藥當歸烯酮、川白芷素、胡蘿卜苷、異紫花前胡苷、3-O-反式香豆酰基奎寧酸、3-O-反式阿魏酰基奎寧酸、當歸醇A、當歸醇B等;揮發油類主要包括樅油烯、律草烯、α-蒎烯、β 2水芹烯、3-蒈烯、荒漠木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百里香酚、對甲基苯酚、間-聚傘花素等。
四、藥理作用
獨活所含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壓,鎮痛、鎮靜、催眠,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腫瘤、抗炎、抗菌抑菌,解痙、抗胃潰瘍,抗氧化、抗老年癡呆,以及興奮呼吸、光敏等作用。同時,獨活所含的花椒毒素、白芷素對實驗動物肝腎、延髓血管運動中樞有一定毒副作用。
【按語】獨活味辛散風,苦則燥濕,祛風除濕、蠲痹止痛之功尤著。能內行經絡而達下肢足膝,長于祛筋骨間之濕,散在下在里之風,利周身百節之痛。是治療腰脊下肢風寒濕諸痹痛病證的要藥,凡風濕痹痛,肌肉、腰背疼痛,腰膝酸軟、關節不利,風痹痿軟諸癥,無論病情新久、證候虛實,皆不可少。
獨活因氣味雄烈而善入少陰腎經,可治療足少陰傷風頭痛,腰背、肌肉、牙痛等,常與川芎、細辛等藥配伍。由于獨活微溫而性較緩和,發散之力較羌活弱,行善下行,若風寒夾濕之表證、風寒濕痹一身盡痛者,則與羌活相須為用。同時,取其祛風之功,獨活常用于治療皮膚瘙癢癥;因含光敏感活性物質,而可用治銀屑病。
獨活作為辛散溫通之品,亦具風藥向上、向外之性,能助肝升發之勢,辛通達郁,疏肝氣,理伏風,王好古稱其能“搜肝風”,是疏理肝氣之妙品,臨床在辨證用藥的基礎方中加入小劑量獨活,用治脅痛常有卓效。其升散之性,又可升舉清陽,鼓舞、振奮脾氣,風化濕邪。故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中用之甚廣,適量加入健運脾胃方藥中起增效之功。
值得關注的是,“獨活善行血分……活動氣血”(《本草匯言》),以其辛行氣散瘀,以其溫暢通血脈,而有宣通百脈、調和經絡、流通氣血之功,可療“女子疝瘕”,以及今之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血瘀病證。研究表明,獨活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腫瘤、抗氧化、抗老年癡呆、抗超敏反應、抗變態反應以及抗腫瘤等作用,尚有許多有待發掘的新用途,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琼海市| 玛曲县| 东平县| 武义县| 凤阳县| 隆化县| 昭通市| 常宁市| 莒南县| 于田县| 收藏| 安义县| 黔南| 唐海县| 镇安县| 辽宁省| 上杭县| 尼勒克县| 珠海市| 那坡县| 波密县| 苏尼特左旗| 缙云县| 黄骅市| 都昌县| 奈曼旗| 石首市| 仙居县| 平罗县| 龙川县| 马尔康县| 山东| 浦东新区| 六安市| 宜宾县| 叶城县| 达日县| 西和县| 贡嘎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