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節 白芷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溫,歸胃、大腸、肺經。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常用于外感表證,頭痛、牙痛等痛證,鼻淵,癰腫瘡瘍、婦女帶下等病證。此外,白芷還具有祛風燥濕止癢、祛斑除臭等作用,用于治療癮疹、濕疹、面部色斑、狐臭等。目前臨床應用其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病、外科病、骨科病方面也有獨特的療效。歷代名方如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藿香正氣散、大秦艽湯、仙方活命飲、玉真散、芍芷散等皆有白芷入藥。
一、臨床新用
(一)內科疾病
1.治療高血壓
白芷、吳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末,取適量藥末,包裹于藥棉球內,塞入患者臍孔,外以膠布固定,1日1次取效[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224]。
2.治療偏癱
白芷10g,地龍30g,蜈蚣1條。研末口服,每次6g,1日3次,10天為1個療程,停藥2日,再進行下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獲效[赤腳醫生雜志,1978(12):8]。
3.治療胃痛
(1)單味用法:
取白芷18g,水煎,每日餐前溫服,于第3次服藥時連藥渣咬爛吞服。1個月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并做胃鏡復查,其有效率88.33%[中國民間療法,2001,9(5):44]。
(2)復方配伍:
白芷與砂仁、木香、干姜、豆蔻等辛甘通陽之藥配伍,治濕濁中阻或寒凝氣滯之胃痛;與桂皮、細辛、附子、烏藥等溫補中陽之藥配伍,治脾胃陽衰之胃痛;與檳榔、焦三仙、枳實等消食化積之藥配伍,治療食積遏傷陽氣之胃痛;與北沙參、麥冬、白芍、石斛、谷芽、麥芽、烏梅等酸甘化陰之藥配伍,治胃陰不足之胃痛。用量5~10g,可芳香醒脾、行氣健胃;10~15g,能溫中散寒化濁、理氣止痛[四川中醫,2002,20(11):16]。
4.治療胃癌
白芷10g,入辨證用方中配伍,可使癌毒透發外解、潰瘍收斂,促進胃黏膜組織局部破損修復,增加療效[遼寧中醫雜志,2010,37(4):598]。
5.治療胃、十二指腸炎或潰瘍
充血性腫脹者,白芷配姜黃、大黃、赤芍、丹參;出血性腫脹或破損者,配黃芪、蒲黃炭、三七粉、地榆炭;滲出性腫脹或破損者,配姜半夏、厚樸、茯苓、草豆蔻;硬結(萎縮)性腫脹或破損者,配貝母、煅瓦楞、郁金、雞內金;潰瘍破損為主者,配白及、煅瓦楞、貝母、烏賊骨;壅積性腫脹者,配枳實、萊菔子、檳榔、川樸[陜西中醫,1996,17(5):229]。
6.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白芷、茵陳、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配伍為茵陳白芷湯,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服。5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不愈,休息1周再服。一般服藥2~3個療程取效[湖南中醫雜志,1995(7):33]。
7.治療慢性結腸炎
白芷15g,銀花20g,連翹15g。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服,效果比較滿意[長春醫藥,1998,11(2):28]。
8.治療肝炎
白芷、大黃等份研末,每次服用5g,1日2次。治療肝炎患者,對降低轉氨酶、增進食欲、消除脅痛均有明顯效果[浙江中醫雜志,1982(1):40]。
9.治療肝硬化腹水
鮮白芷全草60~70g(成人量),水煎服,每天1劑。一般服后1~3天便可出現顯著的尿量增多,連服15~30天腹水可消退或基本消失[中草藥,1995(4):204]。
10.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白芷6~10g,牛蒡子30~40g,組成牛蒡白芷方。先煎牛蒡子,煮沸后1小時加入白芷。同煎3次,每次30分鐘,煎取藥液不少于600ml,1日內分3次服。治本病20例,平均用藥25劑,全部治愈[中醫雜志,1983(6):44]。
11.治療口眼歪斜
香白芷、杭菊花、天麻各5g,荊芥穗、川芎各6g,霜桑葉12g,與雞蛋同煮。用熱雞蛋熨患處,每天3次,每次20~30分鐘,熨后藥汁與雞蛋同服,可獲良效[鄉村醫生,2011(10):52]。
12.治療腫瘤疼痛
白芷、桔梗、川芎、當歸依法制作消脹止痛散,裝小布袋內,趁熱敷臍約40~60分鐘,日敷1~3次,再配合中藥內服治療胃癌、肝癌、胰腺癌、腸癌等腫瘤病出現腹脹腹痛癥者200余例,療效甚為滿意[江蘇中醫,1998,19(6):18]。
13.治療痹證
白芷、蘄蛇、全蝎、桃仁、當歸、赤芍、海桐皮、威靈仙、尋骨風、防己等組成加味追風湯。日1劑,水煎服。治療本病風濕入絡,血脈瘀阻患者9例,其中痊愈5例,顯效3例,無效1例,有效率88.9%[江西中醫藥,1996(S2):80]。
14.治療瘧疾
白芷、蒼術、川芎、桂枝各等分,共研細末,制成“瘧疾粉”裝瓶封藏待用。瘧疾發作前半小時將瘧疾粉1g(小孩酌減)包于綢布內,呈橢圓狀塞于鼻孔內,待瘧疾發作至汗出時取出,連用2~3次取效,有效率52%,分析無效者均只用1次藥物,影響了療效[中醫雜志,1955(9):24]。
(二)婦科疾病
1.治療宮內節育器致子宮出血
白芷20g,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0劑,同時配合抗生素內服。治療本病168例,治愈54例,治愈率為32.14%[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24):2366]。
2.治療帶下
(1)內服:
白芷、桔梗、甘草、青茶各10g,日1劑,水煎服。5劑后見效[中醫雜志,2000,41(7):393]。
(2)外用:
白芷50g,青黛30g,為末混勻。先以潔爾陰沖洗陰道,繼用棉球蒸餾水浸泡后蘸取藥末,塞入陰道。早晚各1次,半月為1個療程。每次于月經干凈后3天用藥,連用3個月獲效[海峽藥學,1999,11(增刊2):6]。
3.治療輸卵管炎性繼發不孕
白芷9g,水蛭3g,鹿角片12g,共研極細粉(一日量)口服。輔以經凈后通液,中藥包(透骨草、紅花、白花蛇舌草、白芷、桂枝、辛夷)下腹部濕熱敷,每月經凈后連用半月,共治5個月經周期,獲愈[河南中醫,2006,26(2):74]。
4.治療產后缺乳癥
白芷20~30g煎湯代茶飲,或配當歸、穿山甲、漏蘆、通草、王不留行,隨證加減,水煎服。可通竅下乳,不論虛實皆可用之[中醫藥學報,2003,31(2):18]。
5.治療乳頭皸裂
生白芷10g,烘干研細末。每日3~4次涂于患處,1~3天即可痊愈[中醫藥學報,2003,31(2):18]。
6.治療乳腺炎
白芷30g研為細末,加煮沸的食醋18ml調成糊膏狀,然后均勻涂于紗布,貼敷于紅腫的乳房上,外加塑料膜覆蓋。每次貼敷30~60分鐘,每日2次,3~6天為1個療程,有效率94%[中國民間療法,2003,11(8):26]。
7.治療卵巢囊腫
白芷30g,浙貝母15g,莪術、大青葉各10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20g等為基礎方。水煎服,日1劑。服藥33劑后,B超檢查,囊腫消失[中醫雜志,2000,41(7):393]。
8.治療婦產科手術切口感染
葛根60g,白芷40g,共碾成粉末,制成葛根白芷粉,裝入小瓶,高壓滅菌備用。切口處理后,撒一層葛根白芷粉,奧硝唑紗條敷蓋,無菌敷料包扎,每天換藥1次。切口愈合最短7天,最長18天,有效率96.4%[現代醫院,2001(1):49]。
(三)男科疾病
治療遺精
白芷、五倍子各10g,研末,以醋、水各半調成糊狀,于每晚睡前敷于神闕穴上,連敷3~5天。治療10例,均獲效[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中冊).文匯出版社,1989:543]。
(四)兒科疾病
1.治療小兒麻痹癥
白芷25~50g,配伍玉竹、黃芪、黨參、山藥、白術、甘草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采取小量多次給藥,每日3~6次,效佳[中醫藥研究,1995(2):22]。
2.治療毛細支氣管炎
16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00例,對照組60例給予抗感染、吸氧,口服β-受體激動劑等西醫綜合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白芷、紫菀、款冬花3味中藥,水煎服。治療組喘憋癥狀緩解、哮鳴音消失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中外醫療,2010(3):17]。
3.治療兒童腺樣體肥大
白芷、黨參各10g,黃芪、茯苓各20g,砂仁、白術、桔梗、山藥各10g,辛夷8g,黃芩6g,皂刺10g,組成參苓灌洗液,用于鼻咽腔灌洗。配合口服藥物治療本病52例,效果滿意[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7):52]。
(五)五官科疾病
1.治療化膿性扁桃體炎
白芷、吳茱萸以3∶1為比例,研為細末,置玻璃瓶內備用。用時先于臨睡前洗凈雙足擦干,取已備好的白芷散適量,用陳醋調成糊狀,貼敷兩足底涌泉穴,用塑料薄膜覆蓋以防陳醋揮發,再用布包扎固定好,次日晨取下。1周為1個療程,視病情用1~3個療程。效佳[中華實用醫學,2001(4):87]。
2.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
白芷、淡竹葉、制玉竹、丹皮各10g,白蘞、鹿含草各15g,白及、水牛角、生地各12g,蒲公英30g,忍冬藤2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7劑后癥減,續前方改白芷15g,加平地木15g、佛手片10g,連服2周,口腔潰瘍基本消退[浙江中醫雜志,2006,41(1):42]。
3.治療鼻咽部感染
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分別予復方白芷噴劑及病毒唑15~20mg/kg、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5mg加入生理鹽水20ml超聲霧化吸入。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中國健康月刊,2011(11):2]。
(六)外科疾病
1.治療關節囊積水
白芷適量研細末,每次6g,黃酒送服,每日2次。配合外敷,每次50g,根據患處可適當增減藥量,用白酒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敷于患部,2天換藥1次。效佳[中醫雜志,2000,41(3):137]。
2.治療睪丸鞘膜積液
白芷10g,蟬蛻30g,水煎熏洗。每日1~2次,每次約半小時,并取少量飲服,獲效[中醫雜志,2000,41(3):138]。
3.治療急性蜂窩織炎
白芷、紫草各20g,當歸、甘草各15g,血竭12g,白蠟60g,輕粉12g,麻油500g。先將白芷、紫草、當歸、甘草四味入油中慢火煎枯,去渣,入血竭融化,加入白蠟收膏,后將研細之輕粉攪入。將油膏涂于紗布上,敷貼患處,每日1次,連用7天,總有效率為97.7%[齊魯藥事,2009,28(5):309]。
4.治療痤瘡
白芷15~30g,可配伍人參葉、老君須各5~10g,或苦參、淫羊藿各5~10g;潰破者,加連翹、蒲公英等;若形成硬結者,可加化瘀散結之品;婦女經前見焦慮、煩躁、憂郁者,可加疏肝解郁化濕調沖之味。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更不宜用皮質激素類外用藥,痊愈率為81%[中醫雜志,2000,41(3):137]。
5.治療面部皮膚過敏
白芷40g,研細面過120目篩,加純凈水100ml用文火煮沸,當溫度降至40℃時均勻敷于面部,每日1次,用保鮮膜覆蓋50分鐘后取下,用溫水洗凈即可[中外醫學研究,2011,9(20):56]。
6.治療白癜風
白芷100g打成粗粒,加入70%乙醇溶液50ml,浸泡10天后過濾,加入氮酮50ml備用。每天用棉簽涂藥液于患處,每日2次,涂藥后適度日曬;個別頑固病例,另取白芷研末,每日6g,分2次沖服[中醫雜志,2000,41(3):138]。
7.治療燒傷
生白芷、生大黃、生黃柏、天花粉各15g,生地榆、青黛各30g,組成燒傷1號方,諸藥共研細末,香油調或豆油調,外敷。治療200例,臨床療效顯著[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1):142]。
8.治療頸椎病
白芷100g,蔓荊子、川芎各60g,乳香、沒藥、紅花、丹參、伸筋草各90g,防風、皂角刺、透骨草各60g,大青葉90g。將各藥打碎,分成2袋,用布袋裝好封口,用蒸鍋蒸熱,在蒸熱的同時,灑30g陳醋。以藥袋熱敷頸部,反復交替使用,治愈率50%[中醫雜志,2000,41(3):137]。
9.治療滲漏性靜脈炎
白芷、黃柏各40g,加水400ml,煎30分鐘,去渣留汁,濕敷病變部位,溫度約為36~40℃。每日2~3次,7天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95%[陜西中醫,2008,29(10):1328]。
10.治療跟骨骨刺
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為白芷散,備用。用時先洗凈足跟部,取白芷散適量,醋調成稠膏狀,敷于患處,面積約1元硬幣大小,外以傷濕止痛膏覆蓋,3天換藥1次,一般1~2次即可見效,總有效率97%[中醫雜志,2000,41(7):394]。
11.治療肌內注射硬結
白芷、大黃、黃柏、姜黃各20g共研細末,加甘油100~150ml調成糊狀。根據硬結大小取適量于紗布(2層)上,厚度與硬幣同,四周向內折好,包嚴,敷于硬結處。每24小時更換1次,一般敷2~3次硬結變軟。可同時加熱熨或熱水袋,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治療效果[中國民間療法,2007,15(2):33]。
12.治療蛇咬傷
白芷、龍膽草、青木香、黃芩、黃連、茜草各15g,半邊蓮30g,生地黃、天花粉、玄參各2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4劑后則腫脹灼痛減輕[中國民間療法,2002,10(9):8]。
13.治療痔瘡
(1)內痔:
白芷、防風、秦艽、槐花、地榆、苦參、蒼術各15g,生地黃20g,胡黃連30g,五倍子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取效[中國民間療法,2002,10(9):8]。
(2)外痔:
白芷50g,紫草15g,苦參、滑石、黃柏各30g,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鐘左右,效佳[山東中醫雜志,2001,20(6):330]。
二、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
《新修本草》:“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神農本草經疏》:“其氣香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陽明,足太陰。走氣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陽也。”
《滇南本草》:“祛皮膚游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
《本草綱目》:“治鼻淵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出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雷公炮制藥性解》:“主排膿托瘡,生肌長肉,通經利竅,止漏除崩,明目散風,驅寒燥濕。”
《本草通玄》:“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
《本草匯言》:“白芷,上行頭目,下抵腸胃,中達肢體,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泄邪氣。如頭風頭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腳弱痿痹;如瘡潰糜爛,排膿長肉;如兩目作障,痛癢赤澀;如女人血閉,陰腫漏帶;如小兒痘瘡,行漿作癢,白芷皆能治之。”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濕,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
《本草求真》:“色白味辛。氣溫力厚。通竅行表。為足陽明(胃)經祛風散濕主藥。故能治陽明一切頭面諸疾。”
《本草正義》:“白芷辛溫,芳香燥烈,疏風散寒,上行頭目清竅,亦能燥濕升陽,外達肌膚,內提清陽之氣,功用正與川芎、藁本近似。”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其用有四: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痹;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
《蒲輔周醫療經驗》:“白芷祛風為主,并能下乳。”
三、化學成分
白芷主要含揮發油,已知的化合物有異歐前胡素、歐前胡素、佛手柑內酯、別歐前胡素、花椒毒酚、8-甲氧基-5-羥基補骨脂素、比克白芷素、水合氧化前胡內酯、珊瑚菜內酯、花椒毒素、異回芹內酯、別異歐前胡素等。
四、藥理作用
白芷具有抗炎、解熱、鎮痛、改善微循環、抗腫瘤等作用。此外,還具有解痙、平喘、降壓、興奮運動和呼吸中樞、抑制脂肪細胞合成等方面的作用。
【按語】白芷在諸風藥中以芳香著稱,以走竄見長。既能走肌表竅道,也能入氣分血分,所謂“上行頭目,下抵腸胃,中達肢體,遍通肌膚以至毛竅”,故能發揮解表除濕、通竅止痛、活血止血、消腫排膿、拔毒抗癌等諸多功效,廣泛應用于各科臨床。編者經驗,其通竅之功,可作為芳香開竅藥使用(如在通竅活血湯中代替麝香);其止痛功效尤強,適用于全身內外多種疼痛證。不僅風寒疼痛、瘀血疼痛適用,通過適當配伍,里熱疼痛、氣虛疼痛、血虛疼痛、陰虛疼痛亦可使用,療效肯定。
本品辛香溫燥,諸家本草及中藥學均提出“陰虛血熱者忌用”,唯有徐大椿稱“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孰是孰非,理應由臨床進行檢驗。據編者數十年來的用藥體會,在適當配伍條件下,不論陰虛,還是血熱,均不是白芷禁區。所謂陰虛血熱者忌,當是指單用而言,復方不在此例。尤其是與他藥配伍組成美容方使用時,適用范圍相當廣泛。
白芷的成分極為復雜,含有許多有效成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醫藥界的廣泛關注,是一種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的天然中草藥(有報道,韓國已從白芷中成功開發出治療白內障的新藥并申報了世界專利)。歷代本草記載的白芷的功能主治甚多,清代以后由于諸多禁忌的限制,其應用范圍日漸縮小,不少作用已不再使用。目前,從白芷中開發的產品更是寥寥無幾且缺乏深度,因此有必要深入加以研究,對其功能進行進一步的評價和開發利用,使之更好地造福于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新干县| 满城县| 泰州市| 化州市| 晋江市| 高尔夫| 皮山县| 新营市| 陆川县| 广德县| 体育| 庄浪县| 南丹县| 福安市| 天水市| 定边县| 额尔古纳市| 长治市| 高陵县| 铜山县| 郸城县| 水富县| 巴南区| 沧州市| 汶上县| 比如县| 鄂尔多斯市| 新邵县| 汉中市| 澎湖县| 七台河市| 荣成市| 潜江市| 德庆县| 枞阳县| 周宁县| 桓台县| 水城县| 绵阳市| 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