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升舉法與補(bǔ)中益氣湯

升舉法,即升舉下陷清氣之法,又稱舉陷法,用以治療一切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之證。清氣下陷的病因,多由脾氣、脾陽不足,中氣虛損,或久泄、久痢,或勞倦過度,耗傷脾氣,脾氣不升而虛陷所致。

脾虛下陷,癥見身熱,頭痛惡寒,渴喜熱飲,懶言怠惰,惡食納少,或見汗出,舌淡苔薄,脈洪大而虛,或見脫肛,陰挺,胃腎下垂,久瘧,久痢等。陽氣下陷,陰火上乘,故身熱而煩;清陽不升,濁氣上逆,故頭痛;氣虛下陷,津液不能上承,故渴而喜熱飲;氣虛不能托邪外出,故見瘧久不愈;氣虛,故舌質(zhì)淡苔薄,脈大而虛。氣短與脘腹下墜感,為氣陷辨證之要點(diǎn)。本證氣短,必有上氣不接下氣感,且稍動則喘;此證之下墜,與濕熱證之里急后重頗為不同。

內(nèi)傷不足之病,“惟當(dāng)以辛甘溫之劑,補(bǔ)其中而升其陽”。《脾胃論》又指出:“經(jīng)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李東垣所創(chuàng)之補(bǔ)中益氣湯,為益氣舉陷之主方。方以黃芪益氣為君;參、草補(bǔ)中益氣為臣;白術(shù)健脾,當(dāng)歸補(bǔ)血,大棗、生姜和營衛(wèi)而益中,陳皮理氣以散諸藥之滯,均為佐;升、柴氣輕味薄,升騰清氣,復(fù)其本位為使。如此則中氣足,清陽升,寒熱自除,氣陷自舉,而陰挺、脫肛、胃腎下垂及久瘧、久痢諸病悉愈。升舉法,用于氣虛下陷之證,主以補(bǔ)中益氣湯。另如升陽益胃、升陽祛濕、升陽散火諸法,亦不可偏廢。

補(bǔ)中益氣湯之加減化裁:本方去陳皮、柴胡、當(dāng)歸,名舉元煎(張景岳),治氣虛下陷,不能攝血引起的月經(jīng)量多,過期不止,血色淡而清稀,氣短懶言,小腹空墜,舌淡,脈虛而弱以及氣虛崩漏者。本方除當(dāng)歸、白術(shù),加木香、蒼術(shù),名調(diào)中益氣湯(李東垣),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氣短,口不知味,或食入反出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平阳县| 古浪县| 闽清县| 望城县| 微山县| 临高县| 黔江区| 安溪县| 丰城市| 衡南县| 巨野县| 南昌市| 竹山县| 手游| 凌云县| 天水市| 醴陵市| 南充市| 辛集市| 疏勒县| 达拉特旗| 宣威市| 扶余县| 潜山县| 丰县| 高淳县| 潼南县| 湖口县| 嘉兴市| 永济市| 格尔木市| 伽师县| 镶黄旗| 西藏| 白银市| 托里县| 永济市| 张家港市| 渭南市|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