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發熱

案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寒內熱

馬某,男,3歲,2009年12月30日就診。

發熱、伴頭痛1天。

初診:患兒1天前因外出玩耍后受風遭涼,當時自覺頭痛,鼻塞,流清涕,繼而發熱,體溫超過39℃,服用解熱鎮痛藥物后,可汗出熱暫退。就診時發熱,無汗,T 39.7℃,伴頭痛,鼻塞流清涕,口渴,納食欠佳,二便調。查體:面色紅赤,咽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雙肺呼吸音稍粗,舌質淡紅苔薄,脈浮數。理化檢查:血常規WBC7.88×109/L,N62.5%,L30.5%。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風寒束表,入里化熱。

此證為太陽表寒未解,郁而化熱,漸次傳入陽明,一方面有太陽表寒未盡之病機存在,另一方面又有化熱之邪始入陽明,熱勢不盛,熱郁肌腠,累及陽明,波及少陽,故屬三陽合病,治宜辛散解肌,兼清里熱。方選柴葛解肌湯加減,柴胡12g,葛根12g,黃芩12g,貫眾12g,桔梗12g,牛蒡子12g,羌活12g,白芷12g,防風12g,荊芥12g,杏仁12g,生石膏20g,麻黃6g,甘草6g。日1劑,水煎150ml,分次頻服。

二診(2010年1月1日):患兒于服藥后27小時,體溫漸降至正常。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較前明顯好轉,偶有咳嗽,痰黏稠難以咯出。此為表邪得散,內熱得清,故熱退,諸癥消失或明顯好轉。原方減少辛散解肌之品,酌加宣肺化痰之味,以善其后。炙桑皮12g,炙杷葉12g,黃芩12g,梔子12g,魚腥草12g,浙貝母12g,前胡12g,桔梗12g,杏仁12g,瓜蔞12g,生石膏20g,大黃(后下)6g,麻黃6g,甘草6g。日1劑,水煎150ml,分2次口服。

按:吳鞠通指出:“小兒膚薄神怯,經絡臟腑嫩小,不奈三氣發泄。邪之來也,勢如奔馬,其傳變也,急如掣電。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一旦感受外邪則傳變迅速,往往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盛。”患兒有感冒風寒之病因,又見高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面赤、口渴諸癥,為太陽表寒不解,經少陽內傳,陽明氣分已熱,三陽合病之表現。故應施以外散表寒、內清里熱之法,采用柴葛解肌湯加減治療。方中取柴胡、葛根為君藥,葛根辛能外散表邪,涼能內清郁熱,柴胡為“解肌要藥”,且有舒暢氣機之功。羌活、白芷、石膏,能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麻黃、羌活、荊芥、牛蒡子發散太陽之風寒,如此配合,表寒得散,內熱得清。諸藥相配,共成辛散解肌兼清里熱之劑。

陳寶義教授在辨證小兒發熱之時,常以太陽表寒和陽明氣分熱盛為要點,不拘泥有無少陽表現,因為寒邪由太陽,侵入陽明,入里化熱,必經少陽,雖表現為太陽陽明之證,但亦屬三陽合病,常用柴葛解肌湯化裁為治。

案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衛氣同病

武某,男,7歲,2010年3月18日初診。

高熱30小時。

初診:患兒1天多前因外感而出現發熱,鼻塞流涕,偶咳少痰。體溫最高達39.3℃,每次服用退熱藥物后,汗出,體溫可降至正常,但隨即體溫復起。癥見高熱,T 39.1℃,汗出,鼻塞流濁涕。查體:面赤唇紅,咽充血,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雙肺呼吸音粗,舌紅苔黃,脈浮數。理化檢查:血常規WBC6.54×109/L,N42%,L57.2%。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風熱犯表,邪入氣分。

此為衛氣同病。故治以清氣透熱法。藥用銀花12g,連翹12g,牛蒡子12g,黃芩12g,桔梗10g,前胡10g,杏仁12g,赤芍12g,僵蠶10g,知母10g,薄荷(后下)10g,射干12g,玄參15g,炒枳殼10g,焦檳榔12g,蘆根20g,柴胡12g,生石膏30g,甘草6g。日1劑,水煎150ml,分次頻服。

二診(2010年3月19日):患兒服藥后汗出,熱勢大減。其后體溫波動于37.4~38.5℃。24小時后熱退,體溫未復升。偶咳,晨間較重,痰稠不易咯出。原方減疏表之味,加化痰止咳之品以善后。減牛蒡子、僵蠶、薄荷,加炙杷葉15g,魚腥草10g,浙貝母10g。日1劑,水煎200ml,分2次口服。

按:小兒臟腑薄弱,藩籬稀疏,易于傳變,其外感風熱,極易入里化熱,而表現為表里俱熱證。此時,衛表風熱未解,氣分熱盛已現。然而,如從面赤、口渴、大汗出等癥狀,來辨知氣分是否有熱,難度較大。臨床上,一見患兒高熱,即可認為表熱入里之象,如表證未解,即可運用銀翹白虎湯以清氣透熱,表里雙解。此法同時有截斷病勢之意。此案患兒早期發熱、咽紅、流涕鼻塞、咳嗽等,繼之出現高熱、面赤,屬衛氣同病。故治以清氣透熱、衛氣雙解之法,方用銀翹白虎湯加減。方中銀花、連翹、牛蒡子、僵蠶、薄荷以疏散風熱,除未凈之表邪;知母、生石膏、黃芩、赤芍內清里熱,尤其是氣分之熱;桔梗、前胡、杏仁、炒枳殼宣降肺氣。諸藥相配,共成清氣透熱、衛氣雙解之劑。

案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夾滯

金某,女,4歲3個月,2010年3月23日初診。

發熱,伴腹痛、嘔吐1天。

初診:患兒于1天前飽食后當風,繼而出現發熱,面赤唇紅。午飯后突發嘔吐1次,為胃內容物,同時伴有腹部脹痛不舒,前來就診。癥見發熱,惡風,無汗,輕咳,咽痛,腹痛時作,惡心,納呆,大便1日未行,舌質紅,苔白膩,脈數。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風熱夾滯。

小兒飽食當風,乳食積滯中焦,復感風熱之邪,犯于衛表,此即小兒感冒夾滯之證。治以清熱解表,和胃導滯之法,方擬消食退熱湯加減,柴胡12g,荊芥穗12g,牛蒡子12g,豆豉12g,青蒿12g,黃芩12g,知母12g,檳榔12g,厚樸12g,牡丹皮12g,大黃(后下)6g,甘草6g。日1劑,水煎150ml,分次頻服。

二診(2010年3月26日):患兒服藥后1天熱退,咳嗽較前頻繁,咳聲重濁,可聞痰鳴,以夜間、晨起為著,胃脘脹悶不舒,扣之如鼓,納呆,大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數。此為表證漸解,而里實已成,前方去柴胡、豆豉、牛蒡子,加胡連10g,萊菔子10g,瓜蔞15g,蘆根20g。3劑,水煎150ml,口服,每日1劑。

三診(2010年3月30日):患兒咳嗽止,納食増,遂予停藥。

按:由于小兒形體臟腑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其內在的臟腑功能和對外的防御能力都相對稚弱,主要表現為“肺常不足,脾常虛”,易患外感肺系疾病和內傷脾胃疾病。此例患兒飽食當風,風熱束表,肺氣失宣,故見發熱惡風,咳嗽,咽痛;脾胃運化失司,飲食停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則出現嘔吐,腹痛,大便1日未行。故根據小兒生理特點與感冒夾滯的病機特點,其治療宜疏表宣肺清熱,和胃消食導滯,自擬消食退熱湯加減。在感冒夾滯臨證中,應尊“食去,火無依附,則熱自退”之義,若食滯較輕者,可在方中選加焦三仙、焦檳榔、雞內金等化積消滯之品,或保和散等消食中成藥等;食滯較重者,經常大便不調,以干硬為主或大便黏滯不爽,可在方中加入大黃、蘆薈、枳實、厚樸等藥味,也可合用保和大黃散、枳實導滯丸等。正如王肯堂在《幼科證治準繩·卷之九》云:“凡肺之得病,必先觀心脾二臟之虛實……若脾氣盛實,則亦痞隔中焦,而大腸與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熱隔,則肺與大腸不通,其熱毒之氣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熱者,多脾實得之。”

案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暑濕兼寒

李某,男,11歲,1996年8月24日初診。

發熱1天。

初診:近日天氣酷熱,患兒1天前戶外運動后周身大汗,貪涼于空調冷風下直吹,繼而暴食冷飲,隨即出現高熱,惡寒,身痛,無汗,頭暈困重,時有嘔惡、脘腹脹痛,叩之如鼓,大便1次,質稀如水。舌質紅,苔薄膩,脈滑數。查體:T 39.7℃,咽部輕度充血,心音可,律齊,雙肺呼吸音清,腹脹。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暑濕兼寒。

此為小兒夏令感冒,立法清暑散寒解表,兼以和中。藥用香薷10g,藿香10g,薄荷(后下)6g,豆豉10g,柴胡10g,葛根10g,黃芩10g,黃連3g,大青葉10g,半夏6g,厚樸10g,生姜兩片,六一散10g,日1劑,水煎200ml,溫服。

二診(1996年8月25日):服藥1劑后,大汗出,無惡寒,熱退瀉止,仍有惡心納呆,舌紅苔黃膩。外寒已解,漸成入里化熱之勢,上方減薄荷、柴胡,香薷減為6g,加生石膏20g,知母10g以清氣分實熱。

三診(1996年8月27日):再服2劑,諸癥平和。

按:此案為小兒夏令感冒,暑熱內蘊,復感風寒束表,濕熱困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和,故而癥見高熱,惡寒,身痛,無汗,頭暈困重,時有嘔惡、脘腹脹痛,大便質稀。方中香薷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為“夏月之麻黃”,專治夏季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藿香、半夏、厚樸、生姜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此即為藿香正氣散之方中真意;薄荷辛涼,疏散風熱,豆豉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增強辛散透表之力;柴胡、葛根解肌散寒發表;雖為表證,但里熱已顯,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雙解,以黃芩、黃連清其里熱。復診熱退,瀉止,無惡寒,但見大汗出,外邪已由衛分直入氣分,故減薄荷、柴胡,香薷等辛散解表之屬,加石膏、知母以清氣分實熱,因而取效。小兒外感熱病,如辨證精準,則其效如神,經由此案可見一斑。

案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營衛不和

王某,男,6歲。1998年6月3日初診。

發熱、惡寒、鼻塞半天。

初診:患兒家屬訴發熱半天,體溫38.5℃,惡寒,鼻塞,無汗,不咳,無吐瀉,干嘔,納呆,大便調。查體:咽稍紅,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醫辨證:外感風寒,營衛不和。

此為夏月風寒外感,腠理郁閉,營衛不和,故見發熱惡寒,鼻塞,干嘔等癥。治宜辛溫解表,調和營衛。選方桂枝湯加減,處方為桂枝10g,杭芍12g,生姜2片,大棗5枚,炙甘草6g,葛根10g,僵蠶10g。水煎200ml,口服,日1劑,連服2劑。

二診(1998年6月5日):服藥1劑后,熱退身涼,稍感鼻塞,繼服1劑,脈癥平和。

按:本例患兒發熱雖發于夏季,但脈癥合參,屬風寒表證,治以辛溫解表法,投以桂枝湯加葛根、僵蠶。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葛根、僵蠶助于疏風透邪。服藥1劑后即熱退身涼。辨治小兒發熱,要詳審病機,切忌一見發熱即謂之“炎癥”而妄投寒涼,片面強調“熱者寒之”,而應審癥求因,深究辨證施治之意義,才能更好地掌握治療之法度。

案6.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少陽陽明合病

潘某,女,14歲。2009年4月8日初診。

發熱4天。

初診:患兒4天來一直發熱,體溫最高39.5℃,汗出不解,煩躁,口干,咽痛,不咳,惡心,一日嘔吐2次,腹脹,納差,大便4日未解。查體:精神可,面色紅赤,咽充血,扁桃體Ⅰ度腫大,可見膿性分泌物,心肺(—),腹脹軟,臍周輕度壓痛,無反跳痛,無肌緊張。查血常規示WBC 13.2×109/L,N 73.8%,L 23.5%,M 2.7%。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中醫辨證:少陽陽明合病。

治以清熱和解,消導通降,方擬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白芍10g,枳殼10g,厚樸10g,知母10g,青蒿10g,川軍6g,荊芥穗6g,甘草6g。2劑,水煎200ml,口服,日1劑。

二診(2009年4月10日):服藥2劑后,患兒熱退、吐止,咽痛消失,納增,大便通暢,無腹脹。查體:咽稍紅,扁桃體未見膿性分泌物,腹平軟,無壓痛。予保和散,消導理氣和中,以善其后。

按:化膿性扁桃體炎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臨床常用抗生素治療。本例患兒,發熱、便秘4天,伴咽痛、惡心、納呆、腹脹,為邪入少陽,陽明腑實,少陽陽明合病,故治以清熱和解,消導通便降逆,宗大柴胡湯之法,取其下、和之效,方中柴胡、黃芩、知母、青蒿清熱瀉火;枳殼、厚樸、川軍消導利氣,通下熱結;荊芥穗解表透邪;半夏、白芍和中降逆。服藥兩劑,熱退,諸癥消失。

案7.功能性低熱,食積發熱

施某,女,4歲。2005年7月20日初診。

低熱伴納呆1月余。

初診:患兒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低熱,午后尤甚,體溫波動在37.3~38℃,咽部不適,手足心熱,時有腹痛,不吐,納呆,大便干,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查體:咽稍紅,腹脹。理化檢查:血、尿、便常規無異常;OT試驗(—);腹部B超與胸部X線片均無異常。

西醫診斷:功能性低熱。

中醫辨證:食積發熱。

此為食積日久,郁而化熱。法當清熱和中,消導通降。方擬藿連保和湯加減。處方為藿香10g,黃連3g,厚樸10g,清半夏10g,焦三仙30g,廣陳皮10g,柴胡10g,連翹10g,荊芥穗10g,云苓10g,炒枳殼10g,甘草6g。水煎150ml,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二診(2005年7月22日):偶有低熱,咽不痛,手足心熱,偶有腹部不適,余無不適,納增,大便不暢,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前方加麥冬15g繼服。

三診(2005年7月29日):服藥4劑后,未再發熱,食欲正常,大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

按:《證治準繩·幼科·宿食》曰:“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谷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常因飲食不節而致乳食內停,壅塞脾胃,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乳食停滯不化易化內熱而致食積發熱。其患病之因乃飲食不節,郁積發熱,若積食消,則發熱自退。《幼幼集成》:“夫飲食之積,必用消導。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食積發熱的治療,采用清熱和中,消導通降之法,方擬藿連保和湯加減,以藿連湯合保和散加減健脾清熱和中,消導通降。保和湯能和胃、消食、導滯;藿香善理中州濕濁,快胃醒脾,能清脾胃之濕濁;黃連苦寒,入脾胃經,能除胃中食積之熱;配以枳實、厚樸、焦三仙以增消積、行氣導滯之功。考慮小兒此時體虛易感,故加入荊芥穗、柴胡以防外感。二診時,諸癥狀明顯改善,方藥對癥,發熱日久,津液耗傷,加入麥冬以養胃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兴山县| 芜湖县| 荆州市| 武隆县| 宣城市| 历史| 来凤县| 吴川市| 和林格尔县| 孟州市| 龙胜| 房产| 六盘水市| 万全县| 内江市| 田东县| 绥化市| 教育| 峡江县| 平利县| 吉安市| 克山县| 固阳县| 苏尼特右旗| 呼图壁县| 城步| 桂林市| 景德镇市| 墨竹工卡县| 德清县| 太仆寺旗| 延川县| 新营市| 正阳县| 繁昌县| 株洲县| 合作市| 盱眙县| 阳谷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