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吳茱萸湯的臨床運用

吳茱萸湯一方,出自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代表方劑。

吳茱萸湯的主治病證,見于《傷寒論》共3條:①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條)。②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條)。③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條)。見于《金匱要略》1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從上述內容來看,本方治在中焦陽明,以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見長。4條中均以嘔吐為主要適應證,因中焦虛寒而濁陰上逆者,尚可有煩躁、頭痛、吐涎沫、胸滿、手足逆冷等表現,也是本方主治的范圍。臨床中,吳茱萸湯溫胃止嘔的療效確切,而且適應證范圍不局限于消化系統疾病。

吳茱萸湯的原方組成: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三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般的用量可按生姜加倍量,參酌病情緩急輕重而決定。3歲以內小兒,吳茱萸、黨參各5分,生姜1錢,大棗3枚。加水200~250ml,煎取80~100ml,分次少量頻服。病情較重或年齡8歲以上者,倍加其量即可。

中焦虛寒,濁陰上逆,宜以吳茱萸之苦辛溫散,降逆止嘔?!渡褶r本草經》謂:吳茱萸“溫中下氣止痛”,近代葉橋泉認為,吳茱萸為“芳香性苦味健胃鎮痛藥……治腹痛、吐瀉,又為祛風藥,對疝痛、腳氣、筋疼痛等有效”。生姜為溫散降逆之品,用以協助吳茱萸止嘔吐,所以汪琥說:“嘔為氣逆,氣逆者必散之。吳茱萸辛苦,味重下泄,治嘔為最,兼以生姜,又治嘔圣藥,非若四逆中之干姜守而不走也。”吳茱萸與生姜兩相配伍,其溫散中焦之寒的功效相得益彰,如《傷寒論》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351、352條),明確指出加吳茱萸、生姜是為“內有久寒”而設。此外,大棗甘以緩急,兼治腹中攣痛;棗與人參配伍甘溫補虛,健脾和胃,溫而兼補以使中氣健運,防止病情療后復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沽源县| 砚山县| 合水县| 喀喇沁旗| 伊金霍洛旗| 冷水江市| 垦利县| 昭通市| 三台县| 金华市| 铁岭县| 怀远县| 梁河县| 永和县| 内黄县| 兴义市| 马公市| 忻州市| 百色市| 介休市| 巴彦淖尔市| 洞头县| 菏泽市| 阜平县| 宜州市| 石景山区| 盐山县| 长丰县| 惠水县| 孙吴县| 鹤壁市| 梓潼县| 永济市| 浮梁县| 阜新市| 荥经县| 东兰县| 昌黎县| 游戏|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