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陳寶義中醫兒科經驗輯要作者名: 胡思源本章字數: 1113字更新時間: 2019-12-29 18:15:30
一、中醫學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認識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名,雖然不見于中醫學,但是它作為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人們尚未認識它以前實際上早已存在了。任意檢索一下中醫的經典文獻,都不難發現一些與“心肌炎”頗相類似的記載。譬如,中醫學里所稱的“胸痹”、“心悸”、“怔忡”、“虛勞”,都可能包含了心肌炎的病患在內。《黃帝內經》記載的“復感于邪,內舍于心”,“邪在于心則病心痛……時眩仆”,指明了外感病可以繼發心臟疾患,并描述了心痛、眩暈、昏厥等臨床表現。
多數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發病前均有感染史,心肌炎既可以發生在感染的急性期,也可以發生在感染的恢復期。從中醫學專門討論外感熱病的《傷寒論》和《溫病條辨》等代表著作中也不難窺見一斑,其中不僅對有關病狀描述得頗為詳盡具體,而且書中記載的一些治療原則和方藥,時至今日仍然在心肌炎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傷寒論》中,由于失治或誤治所導致的氣虛津傷、內外俱虛、陰陽俱虛的例證是很多的。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如虛羸少氣,胸滿而痛,心動悸欲得按,頭眩煩躁,汗多惡寒,手足發涼,倦怠嗜臥,脈微細、遲、澀、結代等,都與心肌炎的主要表現相似。針對脈結代所反映的嚴重心律失常,書中提出“得此脈者,必難治”的預后判斷。《傷寒論》在治療上所提倡的益氣生津、調和營衛、溫陽復脈、陰陽兼顧等基本法則,和它所創立的桂枝新加湯、小建中湯、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苓桂術甘湯、炙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竹葉石膏湯等眾多名方,迄今不僅在臨床廣泛應用,而且在保護心肌損傷、改善心功能及抗心律失常等方面的藥理作用也不斷為臨床和實驗所證實。
臨床所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大多屬于溫病或瘟疫的范疇。溫熱疫毒之邪極易化熱化火,因之也決定了易傷氣津、易損陰液、易于傷心的致病特點。歸納其在疾病不同階段的眾多臨床表現,與西醫學之心肌炎更是多有類似。如精神困倦,低熱不退或小有勞身即熱,食不甘,心煩不寐,心中震震,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肢厥,手足逆冷,汗大出,微喘或喘喝時時欲脫,舌紅絳少苔或舌淡,脈氣虛弱、散大、芤、虛大而芤、沉弱無力、細促、弦細芤遲、結代或脈來兩至等,這些臨床表現以及對脈象的細微觀察無疑反映了心肌損傷、心功能代償不全和嚴重心律失常等心肌炎的主要指征。
溫病學在治療上針對溫邪外感、毒熱傷心和易損陰液的病理特點,力倡辛涼疏解、清熱保津、益氣養陰、護陰和陽為主。其代表方劑如加味銀翹散、白虎加人參湯、生脈散、增液湯、復脈湯、救逆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也是目前國內治療心肌炎的常用方劑。這些見之于中醫學的理論認識和歷代醫家積累的臨床經驗,對現在開拓和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途徑,仍然不乏有益的指導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