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作者名: 宋坪 楊志波主編本章字數: 3350字更新時間: 2020-06-24 16:24:49
5 治療
5.1 治療原則
肺風粉刺的治療原則是:以祛邪為主,內外合治,標本兼顧。可從病因、三焦、臟腑等辨治。
5.1.1 病因和癥狀辨治
風熱型多見粉刺和丘疹,治宜疏風清熱;濕熱型多見炎癥性、丘疹性痤瘡,面部油膩,可有結節、囊腫,治宜化濕清熱;血熱型好發于青春期,多見黑頭粉刺、紅色丘疹或結節,治宜涼血清熱;毒熱型多見膿皰,治宜清熱解毒;瘀血阻滯型多見結節、瘢痕,月經前或月經期加重,治宜活血化瘀;痰濕型多見結節或囊腫,治宜化痰祛濕軟堅;肝郁型月經前加重,伴有乳脹不適,月經不調,心煩易怒,宜疏肝理氣瀉火。
5.1.2 從三焦論治
清上焦,重在治肺,泄其郁熱,方選枇杷清肺飲加減;理中焦,健脾和胃,祛其濕邪,治宜調理中焦,除濕健脾,方選除濕胃苓湯、萆薢滲濕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治下焦,調肝腎,抑其相火,采用清下焦相火,滋肝腎之陰,兼清濕熱,方選知柏地黃湯加減。
5.1.3 從臟腑論治
從腎論治,強調滋補腎陰在治療肺風粉刺中的重要性,采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二至丸以補腎陰、清相火;從肺胃論治,包括宣肺清肺、通腑瀉胃、健脾化濕等法,方選枇杷清肺飲、清胃散;從肝論治,包括疏肝解郁、清肝瀉火等法,方選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等。
5.2 分證論治
5.2.1 肺經風熱證
治法:疏風清肺,清熱解毒。
主方:枇杷清肺飲 (《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枇杷葉、桑白皮、黃芩、黃柏、連翹、梔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槐花、丹參、牡丹皮、甘草等。
加減:便秘嚴重者,酌加大黃 (后下);小便黃赤者,酌加六一散;口干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肺胃蘊熱,酌加石膏、天花粉、大黃;面紅、口干、多飲等肺熱之象重者,酌加石膏、知母、黃連。
5.2.2 胃腸濕熱證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解毒。
主方:茵陳蒿湯 (《傷寒論》)加減。
常用藥:茵陳、黃芩、黃連、梔子、蒼術、牡丹皮、赤芍、茯苓、白術、澤瀉、薏苡仁、連翹、紫花地丁、生山楂等。
加減:皮膚過于油膩者,酌加苦參、冬瓜皮;伴腹脹,舌苔厚膩者,酌加雞內金、枳實;膿皰較多者,酌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銀花。
5.2.3 肝經郁熱證
治法:疏肝清熱,涼血健脾。
主方:丹梔逍遙散 (《內科摘要》)加減。
常用藥:牡丹皮、梔子、柴胡、當歸、茯苓、白術、黃芩、山楂、地黃、白花蛇舌草、郁金、香附等。
加減:月經不調,酌加川芎、澤蘭、益母草;面紅,酌加金銀花、凌霄花;有膿皰,酌加蒲公英、連翹;囊腫結節較多者,酌加浙貝母、夏枯草、生牡蠣、莪術、丹參或海藻、昆布;皮疹堅硬者,酌加皂角刺、川芎,或桃仁、紅花;面部油膩者,酌加茵陳、山楂、薏苡仁、側柏葉;腰酸痛者,酌加杜仲。
5.2.4 熱毒夾瘀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主方:五味消毒飲 (《醫宗金鑒》)、桃紅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梔子、玄參、黃芩、黃連、生石膏、牡丹皮、桃仁、紅花、生甘草等。
加減: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數或細數,大便干結者,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枳實、大黃;皮疹作癢者,酌加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皮脂溢出多者,酌加側柏葉、薏苡仁;口干,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腰酸乏力,屬陰虛火旺者,選用知柏地黃丸、二至丸加減。
5.2.5 痰瘀聚結證
治法:化痰除濕,活血散結。
主方:海藻玉壺湯 (《外科正宗》)合桃紅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或仙方活命飲 (《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海藻、昆布、陳皮、法半夏、桃仁、紅花、當歸、丹參、赤芍、白芷、浙貝母、夏枯草、蒲公英、皂角刺等。
加減:化膿感染重者,重用蒲公英,酌加敗醬草;疹色黃白,有癢感者,酌加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大便秘結者,酌加酒大黃、瓜蔞;溲赤者,酌加車前子;心煩者,酌加生梔子;月經不調者,酌加益母草、白芍。
5.3 中成藥
大黃蟲丸:適用于痰瘀聚結證。
釋義
●肺風粉刺為中醫皮膚科臨床常見疾病,歷代醫家認為本病發病外在因素為風、濕、熱、毒,內在病因與熱、瘀、痰、虛等相關。針對肺經風熱證的疏風清肺、清熱解毒法,針對胃腸濕熱證的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法,針對肝經郁熱證的疏肝清熱、涼血健脾法,針對熱毒夾瘀證的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法,針對痰瘀聚結證的化痰除濕、活血散結法,為目前中醫臨床治療痤瘡的五種主要治療方法。此外,辛溫宣散、益氣清熱、涼血清熱、滋陰清熱等方法,亦為痤瘡的辨證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內服中成藥
防風通圣丸:主要成分有防風、麻黃、荊芥、連翹、薄荷、川芎、當歸、白芍、梔子、大黃、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等。具有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
當歸苦參丸:主要成分有當歸、苦參。具有涼血、祛濕之功效。用于胃腸濕熱、痰瘀聚結型痤瘡。
百癬夏塔熱片:主要成分有地錦草、司卡摩尼亞脂、訶子肉、毛訶子肉、蘆薈、西青果等。具有清除異常黏液質、膽液質及消腫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胃腸濕熱、痰瘀聚結型痤瘡。
龍膽瀉肝丸:主要成分有龍膽草、柴胡、黃芩、炒梔子、澤瀉、木通、炒車前子、當歸、地黃、炙甘草等。具有清肝膽、利濕熱之功效。用于治療肝經郁熱型痤瘡。
丹參酮膠囊:為中藥丹參根粉的乙醚提取物,其主要成分為隱丹參酮。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其有抗炎、減少皮脂腺分泌作用。用于治療熱毒夾瘀型痤瘡。
新癀片:主要成分為九節茶、牛黃、三七、珍珠層粉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毒夾瘀型痤瘡。
點舌丸:主要成分有西紅花、沒藥、乳香、麝香、血竭、蟾酥、朱砂、熊膽、珍珠、沉香、人工牛黃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毒夾瘀型痤瘡。
一清膠囊:主要成分有大黃、黃芩、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毒夾瘀型痤瘡。
大黃蟲膠囊:主要成分有土鱉蟲、熟大黃、生地黃、水蛭、桃仁、白芍等12味中藥。具有活血破瘀、通經消痞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毒夾瘀、痰瘀聚結型痤瘡。
逍遙顆粒:主要成分有柴胡、當歸、白芍、白術 (炒)、茯苓、甘草 (蜜炙)、薄荷、生姜。具有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之功效。加味逍遙丸:主要成分有牡丹皮、梔子,余同逍遙顆粒。具有舒肝清熱、健脾養血之功效。紅花逍遙片:主要成分有紅花、皂角刺,余同逍遙顆粒;具舒肝、理氣、活血之功效。此三者,均可用于治療伴有月經不調的女性痤瘡患者。
5.4 藥物外治
5.4.1 中藥外敷
胃腸濕熱證患者,可選用顛倒散茶調涂患處,或三黃洗劑外搽皮損,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有膿皰、結節、囊腫者,可外敷金黃膏或四黃膏,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5.4.2 中藥面膜
選取大黃、黃芩、黃柏、白芷、天花粉、丹參、姜黃、白及等中藥,研成細末,加蜂蜜或醫用淀粉適量,溫開水調成糊狀,均勻覆蓋于面部皮損處,保留30分鐘后去除,清水洗凈。或加用石膏倒模治療。
釋義
●外治中藥:多采用清熱解毒類中藥,如大黃、黃芩、黃柏、石膏、金銀花、連翹、野菊花、馬齒莧、蒲公英、龍膽草等;活血涼血類中藥,如牡丹皮、丹參、大青葉、赤芍、益母草、當歸等;化瘀散結類中藥,如白芷、皂角、南星、芒硝等;生肌護膚類中藥,如白及、白蘞、白茯苓、白蜂蜜等;減少皮脂腺分泌的中藥,如地榆、山楂、荷葉、生薏米、硫黃等。
●中藥外治方法:包括中藥倒模、濕敷、熏洗、涂擦、灌腸等多種治療方法。藥物劑型有膏劑、霜劑、酊劑、糊劑、洗劑、搽劑等。
●注意事項:患者使用外用中藥制劑前,應先于耳后或前臂內側試用,避免藥物過敏;使用含有黃芩、黃連、黃柏等成分的中藥外用制劑前,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現一過性皮膚染色,反復清洗可去除。
●其他療法
西醫治療:內服抗生素類、維生素B族、維生素A、維甲酸類、鋅制劑等。抗生素以四環素、紅霉素使用最廣泛。配合外用0.05%維甲酸霜,以及2%紅霉素軟膏、5%硫黃霜。
針刺療法:多取大椎、合谷、四白、太陽、下關、頰車。肺經風熱證加曲池、肺俞;腸胃濕熱證加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月經不調加膈俞、三陰交。中等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耳針療法:取肺、內分泌、交感、腦點、面頰、額區。皮脂溢出加脾;便秘加大腸;月經不調加子宮、肝。
●預防與調護
①經常用溫水、硫黃皂洗臉,皮脂較多時,可每日洗2~4次。
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類;少食油膩、甜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③不要濫用化妝品,有些粉質化妝品會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積而成痤瘡。
④禁止用手擠壓痤瘡,以免炎癥擴散,愈后遺留凹陷性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