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639字
- 2020-06-24 16:24:48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肺風粉刺,相當于痤瘡 (acne)。
肺風粉刺是一種好發于青少年面部,以粉刺、丘疹、膿皰、囊腫、結節為特征的常見皮膚病。
釋義
●本指南所述肺風粉刺,相當于痤瘡,包括尋常性痤瘡、聚合性痤瘡、遲發性痤瘡以及其他類型痤瘡。
●本病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疾病,主要與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值、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因素相關。
●本病名首見于《外科正宗》卷四中,其在描述肺風粉刺時指出:“肺風、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酒渣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所致。”較詳描述見于《醫宗金鑒·肺風粉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可見古代醫家認為肺風粉刺的病因病機不離“血熱”。
●后世醫家圍繞肺風粉刺“血熱”之病機有諸多發揮,而《新編中醫皮膚病學》謂其病因為肺熱、脾胃濕熱、熱毒、血瘀痰凝等不同類型,病機為內熱熾盛,外受風邪所致;此外,在《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痤瘡一節按語中也說:“痤瘡,中醫稱 ‘肺風粉刺’或 ‘酒刺’。女性與擦劣質化妝品有關,故稱 ‘粉刺’;男性與吸煙喝酒及吃刺激物有關,故稱 ‘酒刺’……辨證論治分為兩型:①肺風型:證屬過食油膩,脾胃積熱,上熏于肺,外受于風。②痰瘀型:囊腫性同時有瘢痕疙瘩損害。”可見,現代醫家認為“風 (外風)、熱 (肺熱、脾胃濕熱)、痰 (濕痰、熱痰)、瘀 (血瘀)”為肺風粉刺發病的病機,其中以“肺熱”為其根本,皆屬于熱證、實證、陽證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