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655字
- 2020-06-24 16:24:47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白駁風,相當于白癜風 (vitiligo)。白駁風是以皮膚出現不規則白色斑片,無自覺癥狀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
釋義
●白癜風,中醫稱為“白駁風”,是一種原發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黏膜色素脫失炎癥。白癜風為后天發生,無明顯性別差異,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約50%患者20歲以前發病。部分患者有明顯季節性,一般春末夏初病情發展加重,冬季緩解。任何部位皮膚均可發生,但好發于暴露及摩擦部位,如顏面部、頸部、手背、腕部、前臂及腰骶部等,口唇、陰唇、龜頭、包皮內側黏膜亦可累及,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經節段單側分布,少數患者皮損泛發遍及全身。皮損初發時為一片或幾片色素減退斑,境界不清,逐漸擴大為境界清楚的色素脫失斑,呈乳白色,白斑中可出現散在的毛孔周圍島狀色素區。白斑中毛發可變白,亦可正常,發于頭部者可僅有白發而無白斑。大多數患者無自覺癥狀。病程慢性遷延,有時可自行好轉或消退。在病程進展期,白斑可向正常皮膚移行,有時機械性刺激如壓力、摩擦、燒傷、外傷后也可繼發白癜風;至穩定期,皮損停止發展,呈境界清楚的色素脫失斑,損害邊緣的色素增加。
●白癜風總因氣血失和、瘀血阻絡而致。中醫認為情志內傷可以造成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受風邪搏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能潤澤肌膚;日久肝氣橫逆而犯脾,出現肝脾不和,風濕遏于絡脈;肝腎同源,肝虧腎虛,營衛無暢達之機,氣血不能潤澤肌膚,久則肝血虛、腎精虧,皮毛腠理失養而致病。疏肝解郁、活血祛風是治療白癜風的主要法則。治療時依據辨證兼用滋肝補腎、調理氣血陰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