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成藥學概述
一、基本概念與主要任務
中成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醫方劑為依據,以中藥飲片為原料,經過藥學和臨床研究,獲得國家藥品管理部門的批準,按照規定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制成的一定劑型。制劑形式既包括丸、散、膏、丹等傳統劑型,又包括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口服液、氣霧劑、注射劑等現代劑型。
中成藥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和闡述中成藥的基本理論、組方原理、劑型工藝、功效主治、藥理毒理、臨床運用及貯存、保管、銷售等各方面專門知識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中成藥學涉及中醫學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綜合運用。隨著中醫藥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的發展需要,中成藥作為現代中藥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既要傳承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同時還要符合國際通行的醫藥標準和規范。因此中成藥需要全方位深入系統的研究,主要任務包括以下方面。
1.傳承中成藥傳統工藝 中成藥傳統制劑是深受患者青睞的傳統用藥形式,傳承中成藥的傳統制作工藝,通過對傳統制劑的挖掘整理,使其進一步現代化和科學化,可保證傳統制劑的產品質量和臨床療效。
2.研發中成藥新劑型 采用中藥動態逆流提取、膜分離、大孔樹脂吸附、超微粉碎等先進制藥技術,提取、分離、純化中成藥有效成分,在傳統劑型的基礎上進行劑型改革,提升傳統中成藥制劑的品質。
3.闡釋中成藥科學內涵 應用現代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探討中成藥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配伍規律,闡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深入揭示中成藥科學內涵。
4.提高中成藥質量標準 中成藥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質量標準是保證中成藥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關鍵。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很多已上市品種的現行質量標準中檢測指標的專屬性較差,有毒藥材無明確的毒性成分的含量限度范圍等。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研究,提高質量標準,提高中成藥質量。
未來我國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點將從治療為主轉為預防為主,以傳染病預防為主轉為以慢性病預防為主,中醫藥服務正逐步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中成藥事業也必將更快地發展,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中成藥學的發展概況
我國的中成藥生產與應用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記載醫方283個,藥方的用法,既有內服,也有外用,內服還有湯、丸、飲、散的區別。另外,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記載了13個方劑,其中就有9種成藥,包括丸、散、膏、丹、藥酒等劑型。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載有膏劑、丸劑、散劑、栓劑、洗劑、灌腸劑、煙熏劑等多種劑型及制作方法,收載有60余種成藥,如五苓散、理中丸等,現仍在臨床使用,效果肯定。
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收載成藥數十種,在配方、制作方法上有了新的發展。收載劑型有蠟丸、錠劑、條劑、餅劑、灸劑、熨劑、尿道栓劑等,并將成藥專章論著。
唐代孫思邈編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為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分別收載醫方5300余首和2200余首,同時收載了很多成藥,較著名的如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劑型則涉及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等。王燾所著《外臺秘要》,收方6800首,也有很多成藥,如蘇合香丸(原名乞力伽丸)至今沿用,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等著名中成藥。
宋代是中成藥發展較為興盛的階段,北宋政府官辦藥局“惠民和劑局”專司制藥和售藥。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收方達數萬首,成藥有膏藥、丹劑等的專篇介紹。裴宋元、陳師文等撰寫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刊行的成藥藥典,載方788首,如黑錫丹、至寶丹、藿香正氣散等,對后世影響很大。此外,宋代尚有民間的方書收載中成藥,如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中記載了大量的中成藥,如導赤散、瀉白散、七味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等沿用至今。
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創制了各具特色的中成藥,如劉河間的防風通圣散、六一散;李東垣的半夏枳術丸、香砂枳術丸;張子和的木香檳榔丸、禹功散;朱丹溪的大補陰丸、越鞠丸等。
明清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中成藥劑型近40種,方劑13000首。陳實功的《外科正宗》收載了200余種成藥,如冰硼散、如意金黃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也創制了大量成藥,如桑菊飲、銀翹散、安宮牛黃丸等。清末出現了北京著名的“同仁堂”“萬錦堂”等藥店,生產出售的成藥有500多種。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成藥的研發和應用得到長足發展。《中國藥典》(1963年版)收載中成藥197種,2015年版增加至1493種。當然批準的中成藥中也存在同一藥品處方的不同劑型,同一藥品的多個生產廠家的品種。目前國家對藥品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藥品審評標準不斷提高,研制開發出了一批組方合理、療效確切、安全性好、質量可控的新品種。
中成藥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成藥學作為獨立學科的明確提出,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以中藥學、方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等學科為支撐,學科內容也將在臨床醫療實踐和中成藥生產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