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藥毒理學概述
中藥毒理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醫療實踐和現代毒理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和技術體系,是研究中藥對生物體有害效應、機制、安全性評價與危險度評定的科學,涉及中藥學、中醫學、毒理學、生態學、環境保護等學科領域,是溝通中西醫、聯系中西藥、跨越醫學和藥學、銜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對中醫藥學術創新、臨床合理用藥和中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概念與主要內容
中藥毒理學(toxicology of TCM)為中藥藥理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中藥對生物體有害效應、機制、安全性評價與危險度評定的科學。簡言之,是研究有毒中藥與機體相互關系的科學。
中藥“毒”的內涵豐富,主要有三種含義:①“毒”就是藥。凡治病之藥皆為毒藥,如《素問》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又如汪機認為:“藥,謂草木魚禽獸之類,以能攻病皆謂之毒。”《景岳全書》曰:“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②“毒”指中藥的偏性。《素問·五常政大論》記載:“帝曰:有毒無毒,服有藥乎?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五臟病氣法時》中謂:“藥以治病,以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偏,藥餌之屬也,所以祛人之邪氣。”③“毒”是指中藥的毒副作用。毒性是指藥物對人體的有害效應或損害作用。并不是所有的中藥都有毒性,有毒中藥專門指那些藥性強烈,對人體有毒性或副作用,安全劑量小,用之不當,或藥量稍有超過常量,即對人體產生危害,甚至致人死亡的中藥。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凡藥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與人為害,亦能殺人。”張景岳《類經·脈象類》指出:“毒藥,謂藥之峻利者。”
有毒中藥可分為傳統有毒中藥和現代有毒中藥兩類。傳統有毒中藥主要指川烏、草烏、附子、馬錢子、天南星、蒼耳子、半夏、信石、雄黃、朱砂等傳統本草學著作中記載的毒性中藥;現代有毒中藥主要指馬兜鈴酸、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生物堿等現代實驗研究發現的含毒性藥物的中藥。機體主要指人體、動物體、病原體,包括生物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等不同層次。研究有毒中藥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就是研究有毒中藥作用于機體后的毒性表現、毒性機制、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毒代動力學和控毒方法,以及臨床安全合理應用。
中藥毒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描述毒理學(descriptive toxicology),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藥對人體可能發生危害的劑量(濃度)、接觸時間、接觸途徑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即研究有毒中藥的毒性結果,為安全性評價和管理法規制訂提供毒理學信息,包括有毒中藥的急性毒性、長期毒性、遺傳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二是機制毒理學(mechanistic toxicology),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藥經皮膚、黏膜和各種生物膜進入靶部位,在體內分布,經生物轉化成活性物質,與體內靶分子發生反應而引起生物體危害的過程,就是研究有毒中藥對生物體毒作用的細胞、分子及生化機制。三是管理毒理學(regulatory toxicology),主要是依據描述毒理學和機制毒理學提供的資料和臨床應用的經驗,研究有毒中藥或有毒中藥組成的藥品,按規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夠低的危險性,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二、毒性分級與毒性類型
1.毒性分級 傳統中醫藥主要應根據中藥中毒劑量、中毒時間、中毒反應程度和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之間的范圍大小進行中藥的毒性分級,將有毒中藥毒性分為大毒、有毒、小毒三級。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將中藥毒性分為大毒、常毒、小毒三級,但未涉及具體藥物;《名醫別錄》《新修本草》將有毒藥物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級;近代中藥著作大多按大毒、有毒、小毒三級標注中藥毒性。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的有毒中藥材83種,其中大毒中藥10種;有毒中藥42種;小毒中藥31種。
大毒中藥是指使用劑量小,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之間范圍小,中毒時間出現快,中毒反應程度嚴重的有毒中藥。如川烏、草烏、馬錢子、天仙子、巴豆、鬧羊花、紅粉、斑蝥、信石等。
有毒中藥是指使用劑量較大,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之間范圍較大,中毒時間出現較快,中毒反應程度較嚴重的有毒中藥。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常山、商陸、干漆、土荊皮、蜈蚣、全蝎、蟾酥、朱砂、硫黃、雄黃、輕粉、罌粟殼等。
小毒中藥是指使用劑量大,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之間范圍大,且蓄積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藥。如丁公藤、土鱉子、川楝子、艾葉、吳茱萸、苦杏仁、草烏葉、重樓、蛇床子、綿馬貫眾、大皂角、翼首草等。
2.毒性類型 現代意義上講,中藥毒性類型包括毒性反應、副作用、過敏反應、后遺效應、特異質反應和依賴性等。
(1)毒性反應 是指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而引起的機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生化代謝的病理變化。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有毒中藥短時間內進入機體,很快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如信石約在用藥后1~2小時出現咽喉燒灼感,劇烈嘔吐,繼而出現陣發性或持續性腹痛;生半夏服少量即出現口舌麻木,多則灼痛腫脹、不能發音、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痙攣,甚至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慢性毒性是指長期服用或多次重復使用有毒中藥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如雷公藤長時間服用,除對肝、腎功能有損害外,對生殖系統也有明顯的損傷作用;人參大量長期連續服用可致失眠、頭痛、心悸、血壓升高、體重減輕等。
特殊毒性包括致畸、致癌、致突變。如甘遂、芫花、莪術萜類、天花粉蛋白、烏頭堿等有致畸作用;芫花、狼毒、巴豆、甘遂、千金子、β-細辛醚、黃樟醚、馬兜鈴酸、斑蝥素等過量長期應用,可增加致癌率;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馬兜鈴酸等有致突變的作用。
(2)副作用 是指在治療劑量下所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中藥作用選擇性低、作用范圍廣,當臨床應用利用其中的一個藥效作用時,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如麻黃止咳平喘治療哮喘,但患者用藥過程中會出現失眠,這是因其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大黃泄熱通便治療熱結便秘,而活血祛瘀所導致的婦女月經過多就成為大黃的副作用。
(3)過敏反應 又稱變態反應,不僅常見,而且類型多樣;是指機體受到中藥或中藥成分的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體內產生抗體,當該藥再次進入機體時,發生抗原抗體結合反應,造成損傷。如當歸、丹參、穿心蓮等引起蕁麻疹;虎杖、兩面針等引起猩紅熱樣藥疹;蟾蜍、蓖麻子、蒼耳子等引起剝脫性皮炎;槐花、南沙參等引起丘狀皮疹;天花粉、紫珠等引起濕疹皮炎樣藥疹;牡蠣、瓦楞子等可引起過敏性腹瀉;丹參注射液、雙黃連注射劑、天花粉注射液、毛冬青等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等。
(4)后遺效應(或稱后作用) 是指停藥后血藥濃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物效應。如服用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視物模糊;長期大量服用甘草,停藥后可發生低血鉀、高血壓、浮腫、乏力等。
(5)特異質反應 是指少數人應用某些中藥后,所產生的作用性質與常人不同的損害性反應。如蠶豆引起溶血性黃疸,是因為患者紅細胞膜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不足或缺失所致。
(6)依賴性 是指反復或長期應用某些中藥,患者產生心理或生理依賴,一旦停藥,就出現戒斷癥狀(興奮、失眠、出汗、嘔吐、震顫,甚至虛脫、意識喪失等),若給予適量該藥物,癥狀立即消失,這種現象稱為依賴性。如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應用風油精等出現精神依賴;應用罌粟殼、麻黃等出現生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