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藥藥理學
  • 彭成
  • 2056字
  • 2019-12-27 17:56:10

第一節 中藥藥效學概述

中藥藥效學是中藥藥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防病治病的關鍵,亦是中藥藥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中藥藥效學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針對中藥的功能主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對機體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以及產生藥效的主要物質基礎,闡明中藥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

一、中藥藥效學概念和研究內容

1.概念 中藥藥效學是研究中藥對生物體的作用、效應、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的科學,即研究中藥對機體防治效應、物質基礎及作用規律和原理的科學,借以指導臨床科學合理用藥、或發現和創制中藥新藥。

2.研究內容

(1)中藥藥效研究 中藥藥效研究包括兩個方面:①針對中藥傳統功效和主治,應用現代藥理學方法和相關的現代科技手段,研究與中藥功效密切相關的藥理效應,闡釋中藥功效的藥理學內涵。如麻黃發汗解表功效的藥理學內涵為麻黃具有發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藥理作用;丹參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理學內涵為丹參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改善微循環、抗心腦缺血等藥理作用。②與中藥傳統功效不相關的新的藥理作用的發現,拓展中藥新的臨床適應證和新用途。如山楂改善血液流變學、降血脂、抗心肌缺血等藥理作用;枳實(青皮)靜脈給藥具有升高血壓的藥理作用等。

(2)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 中藥不同于西藥和天然藥,單味中藥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產生某種藥理作用的物質基礎亦是中藥藥效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指采用系統分離結合藥效、中藥血清藥物化學、中藥配體藥物化學、藥效組分指紋圖譜、生物活性篩選及比較藥理學等技術和方法,明確中藥產生某種藥理作用的物質基礎。如解表藥具有發汗作用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是揮發性成分;人參提高機體免疫作用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是皂苷類和多糖類成分;附子抗休克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生物堿類成分。目前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仍然存在諸多難點和薄弱環節,尤其是動物類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還十分欠缺。

(3)中藥作用機制研究 中藥作用機制研究是指應用現代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技術和方法,闡釋其發揮某種藥理作用的靶點、作用過程或作用原理。由于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往往不是單一成分,因此中藥作用機制多表現出多靶點、多途徑、多環節,具有“微效整合,系統涌現”的特點。如三七的止血作用機制包括收縮局部血管、增加PLT數量和改善其功能、促進凝血酶生成、促進纖維蛋白生成、抑制纖維蛋白溶解等多個環節。但也有部分中藥的作用機制比較單一,如青蒿的抗瘧作用主要與破壞瘧原蟲的膜結構和抑制瘧原蟲PfATP6酶有關。

二、中藥藥效學的研究意義

1.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中藥藥效學研究結果可直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用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麻黃具有發汗作用,其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是揮發性成分,且具有興奮中樞的作用,因此臨床可用于治療風寒感冒,但用藥時不能久煎,且失眠患者當慎用;鉤藤具有鎮靜、降血壓等藥理作用,主要物質基礎是鉤藤堿,但鉤藤堿水溶性較差,且不穩定,因此為提高臨床療效,可先用少量黃酒浸泡后再后下;黃連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作用機制與胰島素釋放無關,但具有胰島素增敏作用,因此臨床并不適用于1型糖尿病,但對于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者則較為適合。

2.評價和創制中藥新藥 “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是藥物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中藥藥效學的研究可以回答一個中藥新藥有沒有效,為什么有效。從一個中藥新藥的誕生過程來看,中藥藥效學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前期新藥發現和篩選,中藥藥效學研究是保證中藥是否具有療效、是否值得深入開發研究的關鍵,也是配合確定最佳制劑工藝不可或缺的部分;篩選確定的創新中藥新藥,是否能夠由臨床前階段進入臨床研究,中藥藥效學的系統評價是其關鍵決定因素之一。此外,中藥藥效學的評價研究可為確定和優化臨床適應證、確定臨床研究給藥劑量及使用注意事項等提供必要的參考,也可為中藥新藥安全性的劑量設置及評價周期等提供參考。

3.闡明中醫藥基本理論 中醫藥理論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但其科學內涵闡釋較為薄弱,是限制中醫藥發展的瓶頸。中藥藥效學研究對于闡明中醫藥基本理論,促進中醫藥理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中醫的“扶正”理論,現代研究認為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網絡及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蛋白質等物質合成有關;中藥的“配伍”理論與西醫學的“聯合用藥”具有近似的理念;中藥藥性中的“四氣”(寒熱溫涼)與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能量代謝等有關。

4.促進中西醫學融合發展 中西醫學都是祖國醫學大家庭的一員,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中西醫學產生的條件、歷史背景和文化等有別,其理論無法一一對應,限制了中西醫學的融合發展。中藥藥效學研究是中醫與西醫融合的重要橋梁,對促進中西醫學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及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西醫學不是相互矛盾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如對循環系統的認識,西醫學著眼于血液流動的動力,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而中醫著眼于血液是否含氧,包括“百脈朝肺”和“肺朝百脈”;又如西醫用藥中聯合用藥的“協同增效”關系與中藥配伍的“相須或相使”配伍關系類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临高县| 鄂托克旗| 霍州市| 新龙县| 泾源县| 土默特右旗| 循化| 巩义市| 剑河县| 秦皇岛市| 成武县| 襄城县| 长葛市| 郴州市| 邓州市| 华容县| 安乡县| 遂川县| 遂平县| 嘉定区| 鸡泽县| 伊吾县| 方城县| 津市市| 顺昌县| 正镶白旗| 嘉峪关市| 榕江县| 烟台市| 安徽省| 洱源县| 常德市| 定兴县| 利川市| 新郑市| 灵寿县| 永胜县| 肥乡县| 深州市|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