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講
 常用解表藥臨證應用備要

桂 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有發表祛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等作用,擅治風寒表虛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等。枝可達肢,上以親上,桂枝系在上之嫩枝而性溫,故治痹證,長于橫行手臂,主治上肢痹痛偏寒者。桂枝又走血分,是治療寒凝血瘀之痛經、閉經的要藥。

臨床使用桂枝應注意三點,藥性、用量與配伍。

桂枝味兼辛甘,辛甘化陽,知其性溫熱,故證涉陰虛或火旺者應慎用。又,桂枝味辛能發散,可治風寒表證,但味甘能緩能補,使其發汗力和緩,其藥性特點是有汗能止、無汗能發,固主治風寒表虛之有汗證。此與麻黃之發汗力猛,主治風寒表實無汗證有別。桂枝又擅療痹證,其與威靈仙均可治療上肢痹痛,但桂枝重在通經,新病者適宜,而威靈仙重在通絡,久病者允當,二藥配伍治療風寒濕痹證,新久皆宜。

臨床上我體會較深的是,不同劑量桂枝的應用,其療效各有所長。小劑量使用,可達宣陽行痹之功,治療胸痹作用較好。《傷寒雜病論》用桂枝,有一兩、三兩、四兩、五兩等不同,經方中的一兩,現今可按3g使用。經方用桂枝一兩,可視作小劑量使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治療胸痹病的枳實薤白桂枝湯,方中用桂枝一兩,且后下。一般而言,同一味中藥,小劑量使用,作用偏于上;大劑量使用,作用偏于下;輕煎偏走表,達上焦;久煎多入里,至下焦。該方用桂枝,小劑量而又后下,旨在宣通胸中陽氣,以治胸陽痹阻之胸痹。我根據此,臨床用桂枝治療胸痹病之胸痛、氣塞、胸滿等,常常小劑量使用,并且后下,每取佳績。

如樊某,女,65歲,自述胸背掣痛一月余,伴易于感冒,胃中有振水聲,大便初硬后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兩目干澀,脈左滑右沉細,舌淡苔白潤。辨證屬脾胃虛寒、胸陽痹阻。治宜宣陽行痹,溫中散寒。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理中湯加減:枳實10g,厚樸12g,全瓜蔞15g(后下),薤白10g(后下),桂枝3g(后下),黨參10g,生白術10g,干姜10g,生甘草10g,川芎6g,龍膽草6g。7劑,水煎服。藥后胸痛顯著減輕,繼進7劑以鞏固療效。隨訪2個月未復發。

上方不僅桂枝后下,瓜蔞、薤白也后下。醫圣張仲景用瓜蔞、薤白治療胸痹病時,或用酒煎,或者后下。之所以酒煎,是因為酒制可以升提,酒煎可使藥物達于胸中,且能通行血脈。至于后下,是因為后下者,煎煮時間縮短,能走上焦,通陽散結。枳實薤白桂枝湯原方中瓜蔞、薤白與桂枝即是“后下”,故本案效法仲景藥法而將三藥后下。

桂枝大劑量使用,擅長平沖降逆,治療奔豚病或沖氣上逆證效佳。桂枝的大劑量使用,是指每劑藥用四兩五兩者。《金匱要略·奔豚病》中的桂枝加桂湯用桂枝五兩,該方專治療奔豚病。奔豚病的表現是氣“從少腹起,上沖胸咽,發作欲死,復還止”,即陣發性的逆氣自下向上攻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的桂苓五味甘草湯用桂枝四兩,該方治療沖氣上逆的“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大劑量桂枝為何能夠降逆氣?徐大椿在《傷寒論類方·桂枝湯類一》中闡述道:“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癥,此方可增減用之。”清代醫家葉天士指出,上升之氣,自肝而出。據此,降上沖之氣,當注意治肝。“桂”能抑肝,《本草從新·卷七》,“木得桂而枯,削桂釘木根,其木即死”,肝在五行屬木,“桂”能使木枯,故可抑肝平肝,大量使用,能抑制上升的肝木之氣以療奔豚。《遯園醫案·卷下》記載了重用桂枝治療奔豚病的經驗:“湖北張某,一日延診,云近得異疾,時有氣痛,自臍下小腹起,暫沖痛至心,頃之止,己而復作,夜間尤甚,諸醫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審視舌苔白滑,脈沉遲,即與桂枝加桂湯……一劑知,二劑愈。”

桂枝常規劑量使用,發表祛風解肌之功顯著,適宜治療風寒表虛感冒。桂枝在經方中用三兩,可看作常量使用。《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用桂枝三兩,主治發熱、汗出、惡風、鼻塞、脈緩之中風。我臨床常用桂枝10g治療感冒日久不愈,取得較好療效。

如治一男性患者,系藝人。患者經常努力吹笙,氣泄于皮腠。氣泄則肺氣耗傷,腠理常開,易感風邪,感受風邪之后,因氣虛無力祛邪,致使感冒月余不解。就診時適逢暑期,謂周身不適,惡風,易于汗出,頭昏,輕度鼻塞,診脈浮弱。考慮為風寒表虛證,用桂枝湯加味治療:桂枝10g,赤白芍各6g,炙甘草6g,貫眾10g,生黃芪15g,生姜10g,大棗3枚,3劑,水煎,藥后病愈。

至于桂枝的配伍,也應根據具體病情,斟酌考慮。桂枝配麻黃治療無汗之風寒感冒,有助麻黃發汗解表的作用。配白芍治療有汗之風寒感冒,有調和營衛、解肌止汗的作用。配甘草名桂枝甘草湯,治療心陽虛之心悸怔忡,該方系補益心陽之祖方。配茯苓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有通陽化氣行水的作用。配附子治療風濕痹痛,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作用。

桂枝味兼辛甘,辛甘化陽,故陽熱亢盛及陰虛內熱者慎服。桂枝通子宮而破血,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服之宜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昌黎县| 海盐县| 四川省| 岳阳市| 孟津县| 建湖县| 南木林县| 东至县| 夏河县| 永新县| 阿克| 潢川县| 景泰县| 元朗区| 固原市| 青神县| 嵊州市| 许昌县| 澜沧| 伊金霍洛旗| 天峨县| 巴彦县| 图木舒克市| 安阳县| 宜宾市| 四会市| 洛扎县| 秦皇岛市| 余江县| 余干县| 郧西县| 西乌珠穆沁旗| 邵阳县| 鹿邑县| 崇左市| 双桥区| 广水市| 麦盖提县| 毕节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