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簡稱《痎瘧論疏》)1卷,附《芷園素社痎瘧疏方》(簡稱《痎瘧疏方》)1卷,為明·盧之頤撰。盧之頤,字子繇(亦作子由),別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約生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該書大約撰成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
該書在《素問·瘧論》和《素問·刺瘧》的基礎上,對痎瘧病證的病因證治進行了詳細的闡發。所附《芷園素社痎瘧疏方》選方38首,對痎瘧病證的治則治法、選方用藥及藥物炮制配伍等按主方、痎轉方、太陽、少陽、少陰、厥陰、肺瘧、心瘧、脾瘧、腎瘧、胃瘧、溫瘧、寒瘧、痹瘧、牝瘧、冬病、春病、夏病等分類列方,詳細論述。
盧之頤最早將該書列為《本草乘雅半偈》的最后一帙,雕版刊行。因《本草乘雅半偈》最早版本,其版心有“月樞閣”三字,故世稱“月樞閣”本。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錄,“月樞閣”本現僅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因該館閉館修繕,此版本未能得見。順治十五年(1658),《本草乘雅半偈》第二次增補刊行時,《痎瘧論疏》即已移出,后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琦輯《醫林指月》時,將其收錄其中。《醫林指月》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上海圖書集成局鉛印刊行(簡稱鉛印本),此次整理以該鉛印本為底本。該書還于清光緒四年(1878)收錄于《當歸草堂醫學叢書初編》中,即丁氏當歸草堂刻本(簡稱“丁氏刻本”),故此次整理以1983年廣陵古籍刻印社據清光緒四年丁氏刻本影印本為校本。
具體處理原則如下:
1.采用現代標點方法,對原書進行重新標點。
2.凡原文中確系明顯錯字、別字,則予以徑改,不出校記。凡異體字、古今字及俗寫字,均以現代規范字律齊,不出校。如榮→滎,太→大,藏→臟,府→腑,秔→粳,圓→丸等。
3.通假字出校注說明,文中疑難字詞加以注釋。
4.凡底本與校本不同,顯系底本錯誤者,則據校本改;凡底本與校本不同而文義皆通,或難以判定何者為是,酌情出校記以存異;凡底本引用他書之處有刪節或改動,不失原意者,不改動。
5.底本正文之前有“錢塘盧之頤子繇父疏”及正文之后有“芷園素社痎瘧疏方終”的小字字樣,與正文內容無關,今統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