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臨證經驗集
- 劉明軍 張欣 卓越
- 20字
- 2019-12-27 17:36:09
第三章 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的創新與發展
一、多針淺刺法,解除面癱
面癱,西醫全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稱為“口眼斜”“口僻”,是以口眼向一側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高,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稱貝爾麻痹。面癱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受到損傷而引起。面癱發生后,患者面部兩側不對稱,患側面部表情動作喪失,不能皺眉,不能閉眼,患側閉嘴時頰肌松弛,口角下垂并向健側斜,飲水或漱口時水會從口角流出;不能吹氣、鼓腮,發唇齒音時吐字不清;在患側的耳垂后部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壓痛,有的患者耳郭及外耳道會出現皰疹,嚴重者還會出現耳鳴、眩暈,嚴重影響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本病的致病因素有神志刺激,精神緊張,勞累傷脾,氣血虛少或肝陰不足,筋脈失養。其病機是由于素體陰虧或體弱氣虛引起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風寒上擾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陽經,與肝、脾、腎、膽、胃相關;病性或虛或實。西醫學認為面癱致病原因有多種,或由于某種壓迫使面神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干擾而致病,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如小腦后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被壓迫,偶爾由于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被壓迫所致。另一部分患者為特發性面神經癱瘓,恢復后出現繼發性的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炎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病理改變,未能完全恢復正常??赡苋源嬖诓糠值乃枨拭撌В姑嫔窠浀碾妭鲗芊夯?;或面神經炎累及腦干內神經核團,形成類似癲癇病灶而產生面部肌肉的發作性抽動。極少數患者為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后出現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則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面癱的早期治療尤其重要,面神經炎在發病的最初15天內是最佳治療期,除了西醫常規治療,結合針灸能縮短面癱的病程,急性期過后針灸治療更為重要和有效。
針灸治療面癱歷史悠久,近年來,長白山流派多開展“多針淺刺”療法。“多針淺刺”是指一次治療的針數較多,通常為30~40支毫針,針刺深度常在2~5分。

多針淺刺法治療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