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臨證經驗集
- 劉明軍 張欣 卓越
- 542字
- 2019-12-27 17:36:08
五、隨證立法,針藥并施

《劉冠軍臨證醫方妙用》劉冠軍著
劉冠軍教授重視隨證立法,臨證每針藥并施,著有《劉冠軍臨證醫方妙用》。他常告誡醫者,針藥灸不可偏廢,要適中病情,針藥得體,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甲患者體胖神倦,閉目欲睡,面色不華,脈來弦滑,舌質淡紅,苔白膩,主癥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診為痰濕中阻,脾失健運,致使清陽不升,所致頭眩,治遵“除痰須健中,息風可緩暈”的法則,針刺中脘、風池、百會、足三里,內服自擬止眩湯(天麻、鉤藤、半夏、川芎、蒺藜、陳皮、菊花、竹茹),佐加茯苓、赭石、生姜汁,經針12次,服藥6劑而愈。乙患者形弱神疲,頭眩目花,面色 白,脈來濡弱,兩尺細小,舌淡潤,兼見心悸失眠,納少腰酸。此乃髓海不足,腎經虛虧所致眩暈,仍用止眩湯加淡附子、茯苓、肉桂、棗仁、龍眼肉、人參,沖服鹿茸粉,連進24劑而愈。丙患者體健形盛,頭眩目赤,每情緒激動而頭眩益甚,兼有頭痛、抽掣、脈來弦數,舌邊紅,黃薄苔,血壓130/80mmHg,診為營陰不足,肝氣偏盛,似有內動之勢,仍用止眩湯加牛膝、夏枯草、龜板、女貞子、白芍、玉竹,針刺太沖、太溪、風池、合谷16次,服藥13劑而愈。此三例眩暈,甲為痰濕中阻,重在除痰,乙為腎虛作眩,重在益腎;丙為肝亢而眩,重在平肝。由此可見,三例皆用止眩湯,體現了辨證施治隨機立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