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景金匱要略
- (清)沈明宗
- 1357字
- 2019-12-27 17:33:56
校注說明
《金匱要略》為中醫經典著作,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部分內容,經宋代林億等整理后流傳至今。清代醫家沈明宗對其進行注解后名曰《張仲景金匱要略》(又名《金匱要略編注》《沈注金匱要略》)。沈明宗,字目南,號秋湄,清代李(屬今浙江嘉興市)人,為康熙、乾隆年間名醫,生卒年月不詳。少攻舉子業,旋即潛心禪宗,旁通醫典,為清初名醫石楷的徒弟。少失偶后終身未娶,曾客游北京和邗江(今屬江蘇),后專攻醫術,頗有聲名,抱病求治者眾多。閑暇時常與其弟子討論醫宗,著作頗豐。他精研仲景之學,于《傷寒論》注家中,推崇方有執、喻嘉言。除本書外,他還著有《傷寒六經辨證治法》8卷、《傷寒六經纂注》24卷、《虛勞內傷》2卷、《溫熱病論》2卷、《婦科附翼》1卷、《客窗偶談》1卷。
《張仲景金匱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1693年重刊時改題為《金匱要略編注》,民國曹炳章編輯的中醫叢書《中國醫學大成》收入本書,將其改名為《沈注金匱要略》。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致和堂本、醫征本、大觀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據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掃葉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間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樸堂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等。經考證,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屬同一版本系統,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礎上進行個別修正而成。其中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刻本實為大觀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諱字改回本字。本次校注以初版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本為底本(簡稱致和堂本),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與底本差異稍大,為主校本(簡稱和本),1936年中國醫學大成本,為醫家曹炳章親自校閱圈點后出版,與之前幾乎皆為原版重印的版本不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故定為參校本(簡稱大成本)。他校本有《素問》《靈樞》《難經》《金匱要略方論》等。
根據《中醫藥古籍整理細則》,此次整理過程中運用的原則、方法如下:
1.底本為豎排繁體字線裝本,本次整理直接改為簡化字橫排本,并加以規范的現代標點符號。底本中的方位詞“右”“左”,統一改為“上”“下”。
2.糾正底本中字、詞、句等方面的錯誤,出是非性校記。底本與校本不同者視情況而定,底本義勝者保留,不出校記;校本義勝者,出傾向性校記;底、校本一致,但按文義疑有誤又缺乏依據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出存疑校記。
3.對底本中的冷僻費解及具有特定含義的字詞、術語等進行解釋,包括注字音(加注漢語拼音和同音字)、釋通假、解詞義、詳出處及明句義(解釋難以理解的句義)等。
4.對于古字(如內同納,差同瘥,鬲同膈)、通假字,保持原貌,不常見者出注,常見者則不出注;對于明顯的訛字(如己作已、曰作日等、趺陽作跌陽、趺蹶作跌蹶)、異體字(斤觔、衄衂、暖煖等)、缺筆避諱字(如玄作等)皆徑改。書中出現的同一種中藥的不同寫法今統一以現在通用藥名律齊,如栝蔞、栝樓統一徑改為瓜蔞。
5.底本中引錄他書文獻,雖有刪節或縮寫,但不失原意者,不改動原文,以保持本書原貌。
6.底本、校本皆有模糊不清難以辨認者,以虛闕號“□”按字數一一補入。
7.書中所列《金匱要略》原文,以明·趙開美編刻的《金匱要略方論》為他校本,藥物劑量上的差異不出校,其他不同之處若不失原意,不改動原文,以保持本書原貌。
8.凡例各條前底本原有標識符“—”,予以刪除。